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676001)
-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1
- 相关作者:谭亚玲谭学林文建成王石华洪汝科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回复株的基因型鉴定被引量:1
- 2008年
- 通过对在套袋繁殖产生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A群体中发现的可育株、及其与不育系杂交产生的F1和可育株自交S1代的育性和核恢复基因位点分析,发现不育系合系42A中出现的大约0.11%可育株包括两种类型。一类细胞质正常可育,核无恢复基因,基因型为N(rf/rf),类似保持系,认为是保持系混杂所致。另一类可育株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核有恢复基因,其恢复基因位于水稻Rf-1基因区域,基因型为S(Rf/rf)。这类可育株不可能来自异品种或保持系串粉,可能是细胞核携带的育性相关基因发生育性自然回复突变导致。本研究将这类可育株简称为"育性回复株"。
- 文建成黄大军谭学林王石华谭亚玲顾晓明李伟华房毅
- 关键词:可育株恢复基因育性
- 繁殖方法对滇Ⅰ型粳稻不育系群体中可育株类型和频率的影响
- 2011年
- 连续4 a调查了以袋繁和自繁方式生产的4个滇Ⅰ型不育系的11个群体,发现"可育株"的出现频率为0.087 1%,其表型与相应保持系一致。采用测交和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这些"可育株"的基因型,发现袋繁不育系群体存在核恢复基因位点基因型为rf/rf的"保持株"和Rf/rf的"回复株"2种类型,而自繁不育系群体还新出现基因型为RfRf的"纯合株"类型。与袋繁群体比,自繁群体出现"可育株"的频率提高了74.7%,其中"保持株"频率提高了42.6%,"回复株"频率提高了149.3%。基于不育系繁殖方法不同,不育系中出现"可育株"混杂的几率不同,为获得高纯度的不育系种子,滇I型不育系繁殖应在袋繁基础上,扩大自繁群体,减少自繁次数。
- 文建成黄大军陆定科谭亚玲洪汝科谭学林
- Rf-1位点CAPS标记对水稻不同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系的关系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水稻育性恢复基因Rf-1是目前水稻上克隆的唯一恢复基因。通过位于Rf-1位点的两个特异性CAPS(cleavable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s)标记对滇Ⅰ型、野败型、红莲型及BT型恢复系基因型分析,发现这四种不同胞质的恢复系在Rf-1位点具有相同的带型,滇Ⅰ型的两个保持系具有不同的带型。结果表明这四种不同胞质系统的恢复系均具有Rf-1基因。该结论与从恢复系选育的系谱分析的结果相一致的。
- 谭亚玲王石华洪汝科文建成郭艾寇淑燕金寿林谭学林
- 关键词:水稻育性恢复基因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APS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