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WW028)
- 作品数:13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董晓烨宫玉波郝运慧吴中东郭棲庆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信仰”的幻灭——解读赫尔曼·麦尔维尔的《骗子的化装表演》被引量:1
- 2015年
- 《骗子的化装表演》是麦尔维尔的小说作品中被长久遗忘的一部。本文通过阐释麦尔维尔在《骗子的化装表演》中对《新约·哥林多前书》的戏仿来揭示麦尔维尔对基督教的核心与精髓——信、望、爱的讽刺,对上帝存在的质疑,同时揭示处于"第二次成长"中的麦尔维尔的宗教幻灭感。
- 郝运慧郭棲庆
- 关键词:麦尔维尔信仰幻灭
- 美国华人男性形象的性别和种族操演被引量:2
- 2017年
- 在东方主义的话语体制和文化霸权的心理投射下,东方被塑造为他者,以其贫穷、软弱、落后和神秘烘托西方的富有、强大、先进和理性。汤亭亭、黄哲伦、赵健秀、徐忠雄等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对华裔男性气质建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索,他们创作的华人男性形象或是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包容性,或是极具勇气、魅力和反叛等支配型男性气质特征。无论是美国主流媒体,还是华裔作家对华人男性形象的种族和性别身份的操演,都是为各自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虽然华裔作家内部对如何建构华人男性气质尚有争议,但他们的创作不约而同地展现出反政治压迫、反种族歧视和反文化强权的创作立场。
- 董晓烨
- 结构、类型与修辞--西方叙事学对情节研究的推进与完善
- 2015年
- 情节是叙事作品的核心要素,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情节研究的基础。在他之后两千余年,情节研究大体并未超越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限域。这一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起有所突破。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研究者从结构、类型和修辞三个方面,以更为科学、客观和系统的方法打破了以往侧重主观阐释的枷锁,拓展了以往情节研究的思路。经典叙事学从情节的基本元素、组合方式、整体设计和结构相似性等方面,激活了人们对情节的再认识,提升了研究的理论高度。后经典叙事学在本质主义的研究基础上加入了认知、女性、修辞等其他学术视角,使得当代叙事学情节研究走向了更为开放的领域。
- 董晓烨
- 关键词:情节叙事学修辞
- 国内麦尔维尔研究30年成就、问题与展望被引量:1
- 2015年
-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是"死后方生"的典型代表。麦尔维尔复兴运动在英美已有近百年历史,我国的麦尔维尔研究也走过了约30年的历程。梳理和总结国内30年的麦尔维尔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可以继续挖掘的空间,以期对国内麦尔维尔研究有所裨益。
- 郝运慧宫玉波
- 陈美玲诗歌创作的三阶段
- 2019年
- 从女性主义出发,综合考虑族裔和身份的因素,陈美玲的写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试图通过“自我遮蔽”融入白人文学的“伟大传统”,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却无法摆脱文化的乡愁;第二阶段开始关注自我身份和自我解放,努力为华裔女性争取权益;第三阶段自由地运用各种文学模式和手段,不局限于一种美学,最终达到各种传统与文化的融合。
- 刘立平
- 关键词:文化传统
- 错失与错置:《洛丽塔》中的流亡意识与道德存在探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纳博科夫作品中的流亡意识表现在他对时间的感悟。作品中对于语辞的驾轻就熟的幻化表达将时间进行了"艺术再造",并由此来寻求心灵慰藉。与此同时,传统的道德观念在《洛丽塔》中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他的作品中,文学传承的思想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小说的真实与审美,由此展现了纳博科夫作品中跨越道德界限的艺术观。本文将从道德判断和流亡意识两方面为切入点来分析纳博科夫在时间阈限中的艺术创作。
- 吴中东宫玉波
- 关键词:流亡意识道德判断
- 麦尔维尔与尼采的“精神相遇”
- 2014年
-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与德国哲学家尼采处于不同的时空与国度,二人的生命没有有形的交集。但是,二人在生活际遇、诗哲气质、艺术追求以及哲学思考上有诸多的共振点,这使得二人的思想穿越时空,产生了心灵共振和精神相遇。麦尔维尔在19世纪50年代的小说创作无意识地成为了尼采酒神精神的文学再现。
- 郝运慧卢忱
- 关键词:麦尔维尔尼采
- 美狄亚的战争——《欲望号街车》与《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之互文性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欲望号街车》与《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同是田纳西·威廉斯的扛鼎之作,剧中的人物形象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性善恶。文本中人物所体现的愤怒、复仇、毁灭与美狄亚的故事如出一辙。本文将从互文性视角阐释威廉斯作品中的人物从沦落到忏悔再到救赎这一生存图景。
- 吴中东宫玉波
- 关键词:互文性沦落忏悔
- 《喜福会》女性关系及其文化意义
- 2013年
- 引言美国现代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第一部作品《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出版于1989年,是一部广受好评的畅销作品,它讲述了生在中国移民到美国的母亲与她们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故事。自从出版,《喜福会》就吸引了公众及评论界的强烈关注。评论家Carolyn See评价《喜福会》抓住了西方世界的想象力,为女性文学作出突出贡献,令一直沉默的华裔女性发出了声音。著名评论家AmyLing认为谭恩美的作品是其前辈作品的回声和反映,同时也是一种延续和拓展。《喜福会》讲述了八个女人——四对母女之间的故事,并探讨了她们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 王宇
- 关键词:《喜福会》文化意义华裔女作家中国移民女性文学
- 语言之网:白萱华诗歌中的感知与概念
- 2017年
- 华裔诗人白萱华认为诗歌创作的过程也是寻求意义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要通过语言来达到,语言这张网是"感知或概念表达的连续体"。她的诗歌在抽象的哲思与具体的观察之间不断往返,并将对于宇宙和世界的认识融入自己的写作当中。
- 刘立平
- 关键词: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