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KG011) 作品数:10 被引量:45 H指数:5 相关作者: 王银田 崔世平 乔丽萍 马志强 马艳 更多>> 相关机构: 暨南大学 大同大学 山西大同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农业科学 更多>>
唐五代时期的凶肆与丧葬行业组织考论 被引量:1 2013年 凶肆是出售、租赁丧葬用品,提供丧葬服务的店铺,通常既可指单个的店铺,又可指同类店铺聚集之处。'凶肆'一词首见于唐代。唐代城市中的凶肆内部,组织结构和经营运作方式已相当成熟。晚唐时期,凶肆中出现了丧葬业行业组织'供作行'、'供造行',其成员'行人'为凶肆店主。五代时期的'葬作行'不但是行业组织,还担负着协助官府监督丧葬礼制的执行,检查丧葬逾制的责任。唐五代凶肆和丧葬行业组织的发展变化与城市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御史台的变化均有关系,同时也对丧葬礼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崔世平关键词:唐五代 “巴丹”考 被引量:1 2014年 '巴丹'即巴丹杏,中型落叶乔木或灌木,按照现代植物学分类,巴丹杏果树属蔷薇科(Rosaceae)李亚科(Prunoideae)桃属(Amygdalus L.),今称扁桃(Amygdalus communis L.)。巴丹杏种仁有苦、甜两种[1]。《中国果树志·桃卷》扁桃条:'扁桃又名巴丹杏。……果核为食用的坚果。'[2]巴丹杏原产于中亚和西亚地区,其野生种生长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朗和叙利亚等中亚、小亚国家炎热、干燥的山坡地带。 王银田再议“下颌托” 被引量:1 2014年 '下颌托'属丧葬用品,其材质有金、银、锡以及棉、毛、绢等织物,环绕于人头部及下颌后绾结于颅顶处,用以固定死者面部以防变形。下颌托可能起源于古希腊,荷马时代的墓葬中就曾发现。中国最早的下颌托实物出现于公元前10-前8世纪的新疆,北魏时期传入内地,考古发现的遗物零星分布于今新疆、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该器物在中国的流传与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王银田 王亮关键词:葬俗 丝绸之路 古希腊 北朝瓦文考略 被引量:5 2013年 《礼记·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古人常常在瓦上留下铭刻文字,这种瓦文也影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北朝瓦文主要发现于大同、洛阳、临漳、太原等北朝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对瓦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北朝社会,是北朝考古的重要资料。 王银田关键词:北朝 都城遗址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被引量:12 2014年 西汉时鲜卑与草原丝路已有接触,东汉魏晋以后,鲜卑尽据匈奴故地,占有草原丝路亚洲部分的大部,建都平城后,拓跋鲜卑逐步扩张,长期拥塞的绿洲丝路重开,西域、海东诸国与北魏的使节、僧人频繁往来,相关遗存也在平城一带出现,如金银器、鎏金铜器、玻璃器、银币、漆器、石窟寺及石雕、胡俑、壁画以及装饰纹样和植物遗存等,真实地反映了公元五世纪平城文化的多元与繁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展的北魏平城美术,以及长江流域的建康建业美术,构成了中国隋唐以前美术的主流意识,也成为唐代艺术文化的重要基础。 王银田关键词:丝绸之路 北魏 出土文物 中外文化交流 唐宋墓葬所见“仪鱼”与葬俗传播 被引量:8 2013年 "仪鱼"通常指墓葬中呈人首鱼身状的神怪俑。仪鱼始见于隋代河北地区,多见于唐代河北和河东地区中下阶层的墓葬中,晚唐五代时期传播到南方,并开始出现于高等级墓葬中。仪鱼按形制特征,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流行于河北地区与河东地区、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墓葬中的仪鱼应来自于河东地区,反映了唐代河东地区葬俗对南方的影响。 崔世平关键词:葬俗 北魏明元帝后期至文成帝时期的平城布局 被引量:4 2017年 明元帝后期至文成帝时期,是平城布局变化最多的时期。首先,是跨如浑水河而筑了周回三十二里的外郭墙,在平城的外城之外再建郭城,这种做法当属拓跋氏在平城创造性的建设。其次,是在宫区外构筑外城,包括了北部汉平城(内城)和南部的中城。第三,早期平城中的"西宫"只包括大朝正殿和皇帝寝殿,扩展为大西宫(后称永安宫、平城宫)后,将朝堂、中宫等也包括进来形成独立宫城。第四,在郭城内划封闭"坊"的街区管理形式。 曹臣明 马志强关键词:北魏 大同出土北魏磨花玻璃碗源流 被引量:3 2014年 磨花玻璃碗多见于罗马-拜占庭、黑海北岸、莱茵河地区及波斯。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磨花玻璃碗(M107:17)来源众说纷纭,其器形、色泽、工艺与3-4世纪黑海北岸此类器物最为近似,其装饰的磨花椭圆纹样仅流行于4世纪黑海北岸的切尔尼亚霍夫文化((?)(?))。该磨花玻璃碗时代可能为4世纪中晚期,经黑海-里海北岸至新疆流入北魏平城。 马艳关键词:北魏 平城附近鲜卑及北魏墓葬分布规律考 被引量:9 2016年 1988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在大同市南郊电焊器材厂(今大同市长途汽车新南站北)发掘了平城地区第一处大型北魏墓群,共167座墓。在整理资料期间又对周围地区进行了调查,结合当时已掌握的考古发掘信息,发现发掘区向东、向南仍分布有大量北魏墓葬,而向西的较大范围内却没有任何北魏墓葬的信息。 曹臣明关键词:墓群 鲜卑族 拓跋鲜卑 壁画墓 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平城布局初步探讨 被引量:5 2016年 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的都城,沿用和保持了汉平城县的规模,周回3.9公里,四面开十二个门;道武帝时期是否修筑了平城外二十里的"外城",值得进一步探讨;城与宫的布局是参照了中原模式,尤其是曹魏十六国邺北城模式;城南也进行了规划,有了南北向的大道——都街;宫的布局,实行西宫与朝堂并列制度,明显是受曹魏邺北城甚至西晋洛阳城等地的影响,延续到了北魏洛阳城。 曹臣明 乔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