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8LZDl84)

作品数:10 被引量:34H指数:5
相关作者:李玉尚顾维方刘思媛曹树基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霍乱
  • 2篇血吸虫
  • 2篇血吸虫病
  • 2篇战争
  • 2篇天花
  • 2篇清代
  • 2篇吸虫
  • 2篇吸虫病
  • 2篇流行病
  • 2篇虫病
  • 1篇地方文化
  • 1篇地方志
  • 1篇痘疹
  • 1篇药物
  • 1篇移民
  • 1篇疫区
  • 1篇生态
  • 1篇史料
  • 1篇史料解读
  • 1篇始发

机构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中国航海...
  • 1篇中国航海博物...

作者

  • 3篇李玉尚
  • 2篇刘思媛
  • 2篇顾维方
  • 1篇曹树基

传媒

  • 4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中华医史杂志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思想战线
  • 1篇昆明学院学报
  • 1篇地方文化研究

年份

  • 3篇2017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花病名流变考
2015年
现知最早记载天花的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称天花为“虏疮”,后来又出现了“圣疮”“天疮”“豌豆疮”“麸豆疮”“痘疹”等多种称谓。历史上天花病名的繁杂更替,是中医关于天花的理论认识逐渐演变的显著标志。天花病名与中医相关诊断治疗、民间相关社会习俗均有联系。民国时期,“天花”最终替代“痘疹”成为这种病毒性传染病的专有名称,是牛痘接种术传入之后,中医在天花防治中的重要地位被预防接种所取代的结果。
刘思媛
关键词:天花痘疹牛痘
清代霍乱病因认知(1820-1911)——以中医和地方文化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7
2014年
1820年前后霍乱在中国的第一次大流行,开启了人们的霍乱认知之路。中医的霍乱病因认知有追本溯源的意识,面临新型传染病的到来,传统医学亦不断自我调试,展现出从哲学医学向科学医学转型的努力。但受传统医学框架的限制,突破显得纠结和困难。令人惊异的是,在古典霍乱流行病学病因获知之前,中国地方民众对于霍乱的感知极为敏感和准确,其病因查找的靶向性非常明显,并体现出与地方特色和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对比同时期国外的霍乱认识可见,其时中国医界乃至民间对此的认识并不落后,19世纪80年代,霍乱弧菌在解剖术及显微镜的帮助下被发现,西医的优越性开始慢慢体现出来。
单丽
关键词:清代
太平天国战争后浙江省开化县的血吸虫病与移民被引量:5
2017年
开化县是典型的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也是浙西山区血吸虫病流行时间最早、最严重的地区。该县钉螺沿境内池淮溪、马金溪、龙山溪、马尪溪四条主要溪流分布,并在各溪流中形成自上而下由点状到线状的扩散趋势。开化县的血吸虫病在太平天国战争以后开始大规模的流行。移民在该县历史上不仅是血吸虫病的受害者,同时也为血吸虫病的流行提供了新宿主,造就了该县长达百余年的血吸虫病流行史。与此前自发、零散的移民活动相比,20世纪50、60年代由政府组织的新安江水库移民大量感染急性血吸虫病是开化县历史上血吸虫病与移民关系的一次集中体现。
顾维方李玉尚
关键词:太平天国战争血吸虫病移民
手术与药物:清代后期云南鼠疫流行中的治疗被引量:4
2015年
清代后期,广东中医治疗鼠疫以内服药物为主,外敷之法并不普及,然而在云南,切除淋巴腺和刀割的外科手术都远较内服药物更为普及。惟一的例外是与越南和广西龙州毗邻的临安府,对这一区域发达的内服药物方法的"复原",使得探讨《鼠疫汇编》的知识来源成为可能。总之,东南和西南两个区域治疗鼠疫的手段在不少方面殊途而不同归,可能主要是两地不同的文化和观念所致。
李玉尚
关键词:手术药物鼠疫
1820年赣南周边霍乱重疫区的形成与变迁被引量:7
2013年
在清代嘉道之际的中国首次霍乱大流行中,不利于霍乱蔓延的赣南及其周边山区却形成重疫区,但受资料搜集不全的限制,以往学界并未注意到此问题。藉由对1820年赣南霍乱重疫区形成原因的揭示及此后疫区变迁的梳理,可以显见商贸重心转移对霍乱传播的巨大影响。在商贸至盛之时,频繁的贸易交往等人文因素会逾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障碍,将霍乱强势蔓延开来。
单丽
关键词:霍乱
陕甘回民战争和捻军起义中的传染病类型考辨被引量:3
2015年
陕甘军队中常感染腹泻、皮肤病和瘴气等疾病,造成大量疾病减员,但对战争影响最大的传染病却是霍乱。捻军起义期间皖北地区流行病以咸丰七年和八年(1857年和1858年)最为严重,其病种很可能为霍乱;山东咸丰十一年(1861年)和同治五年至七年(1866年至1868年)的流行病都与捻军有关系,主要病种包括黄胆性肝炎、霍乱和痢疾等。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战场相同,对西北回民战争和捻军起义军队和战区民众影响最大的疾病也是霍乱。
李玉尚
关键词:捻军起义传染病流行病
明清时期天花病例的流行特征——以墓志铭文献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2015年
明清文集所收录墓志铭等悼念性文献中有相当数量关于天花病例的记述,为认识明清时期天花的流行提供了一类相对丰富又具系统性的病例资料。通过对发病时间、地点、年龄等的统计分析,明清时期天花病例有冬、春两季发病率高及患者多为十岁以下儿童之流行特征。天花在家庭内的传播,典型地反映了民间天花防疫措施的局限性。
刘思媛曹树基
关键词:明清时期墓志铭天花流行病学
疾病生态史视角下的徽州历史新探--以渔梁坝与歙县血吸虫病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血吸虫病在歙县流行了150年。150年间流行的大致趋势有三:一是由清中期的散发演变为晚清及其之后的大流行;二是由地势低洼地区向地势较高地区蔓延;三是在四条主要支流内,由下游向上游扩散。这种流行趋势与渔梁坝修筑、维持所导致的水环境变化息息相关。150年间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区域,同时也是明清以来徽州府的核心区域。从疾病历史来看,清代中期之后这一核心区域成为"恶疫"之区,疾病造成人口损失,劳动力缺乏,导致疫区外来移民迁入和当地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也正是由于血吸虫病流行的缘故,一位籍籍无名的歙县医生江本良,第一次做了血吸虫病发生学的科学描述,展示了新安医学的贡献。
顾维方李玉尚
关键词:血吸虫病
中国霍乱始发问题辨析被引量:6
2014年
长期以来,关于霍乱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间问题,医、史学界据史料各执己见,使得此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本研究表明,之前关于中国古典霍乱始发的嘉靖说、乾隆说乃至嘉庆二年说皆不足立论,而史料本身的局限及对史料的简单解读正是导致误识的重要原因。此外,在中国第一次霍乱大流行研究中,前辈学者所经常直接引用的核心史料亦有诸多需谨慎对待之处。
单丽
关键词:史料解读
从方志看中国霍乱大流行的次数——兼谈霍乱首次大流行的近代意义被引量:10
2017年
通过对中国地方志的全面梳理可知:至1961年前,中国共有6次霍乱大流行;就清代的霍乱疫情而言,霍乱大流行共有4次、2种类型;而对全国与各省历史疫情的综合考察,是得出该定论的必经途径。对照世界霍乱大流行年份可见,几乎每次世界霍乱大流行之时,中国都会有或强或弱的霍乱疫情发生,表现为霍乱大流行或散发,显示了中国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对世界情势的敏感性;而中国在19世纪20年代的首次霍乱大流行,或许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提供了别样的注脚。
单丽
关键词:霍乱地方志大流行近代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