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作品数:731 被引量:2,640H指数:21
相关作者:崔国贤易克贤祁建民郁崇文吕江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23篇期刊文章
  • 32篇会议论文
  • 10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61篇农业科学
  • 49篇轻工技术与工...
  • 36篇生物学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经济管理
  • 8篇化学工程
  • 4篇医药卫生
  • 3篇理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94篇苎麻
  • 101篇红麻
  • 100篇大麻
  • 95篇亚麻
  • 76篇剑麻
  • 64篇黄麻
  • 60篇工业大麻
  • 47篇纤维
  • 47篇基因
  • 46篇栽培
  • 45篇性状
  • 39篇胁迫
  • 35篇土壤
  • 34篇种质
  • 30篇选育
  • 25篇种质资源
  • 22篇污染
  • 21篇栽培技术
  • 21篇种子
  • 20篇重金

机构

  • 2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86篇湖南农业大学
  • 69篇中国热带农业...
  • 60篇黑龙江省农业...
  • 58篇福建农林大学
  • 38篇东华大学
  • 34篇云南省农业科...
  • 30篇云南大学
  • 24篇广西农业科学...
  • 23篇咸宁市农业科...
  • 2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9篇华中农业大学
  • 18篇海南大学
  • 14篇广西大学
  • 12篇信阳市农业科...
  • 10篇山西省农业科...
  • 8篇重庆市渝东南...
  • 7篇吉林省农业科...
  • 7篇中国科学院亚...
  • 7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60篇崔国贤
  • 53篇祁建民
  • 45篇易克贤
  • 38篇郁崇文
  • 38篇郑金龙
  • 37篇吕江南
  • 36篇习金根
  • 33篇陈继康
  • 33篇佘玮
  • 31篇徐建堂
  • 31篇刘佳杰
  • 31篇吴广文
  • 27篇王玉富
  • 26篇喻春明
  • 26篇熊和平
  • 26篇邱财生
  • 26篇白玉超
  • 26篇郭媛
  • 25篇龙松华
  • 24篇李德芳

传媒

  • 246篇中国麻业科学
  • 31篇热带作物学报
  • 2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8篇黑龙江农业科...
  • 18篇安徽农业科学
  • 18篇湖北农业科学
  • 14篇浙江农业科学
  • 14篇作物研究
  • 14篇植物遗传资源...
  • 13篇湖南农业科学
  • 13篇分子植物育种
  • 12篇上海纺织科技
  • 11篇南方农业学报
  • 9篇作物杂志
  • 9篇西南农业学报
  • 8篇中国农业科技...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纺织学报
  • 7篇广东农业科学
  • 7篇云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6篇2023
  • 34篇2022
  • 29篇2021
  • 55篇2020
  • 71篇2019
  • 56篇2018
  • 61篇2017
  • 53篇2016
  • 92篇2015
  • 73篇2014
  • 53篇2013
  • 70篇2012
  • 60篇2011
  • 24篇2010
  • 8篇2009
7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氮互作效应及苎麻相关研究建议
2022年
水和氮是限制苎麻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两者之间存在多层次的互作关系。鉴于近年来苎麻向丘陵山地等生态脆弱区转移,水氮资源限制加剧,资源投入型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深入理解水和氮之间复杂的互作机制是提升其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文章在探讨水氮复合胁迫及复水复氮生长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生产中水氮耦合的主要策略,并结合苎麻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建议,以期为建立资源节约型苎麻农作制度提供依据。
赵浩含朱爱国陈继康
关键词:苎麻水氮互作分子调控机制
An Overview on Molecular Biology of Flax(Linum usitatissimum L.) in China
2016年
The advances in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of flax (Linum usitatissimum L.), including DNA extraction, gene cloning and transformation, molecular markers, molecular identity,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genetic linkage map etc.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Meanwhil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flax breeding, cultivation and germplasm classification were pointed out, including less developed molecular markers, lack of target genes and usable markers, genetic linkage map covering less genome, less research on molecular biology and so on. Fiv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ere finally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lax.
郝冬梅邱财生龙松华郭媛邓欣王玉富
关键词:FLAXPROGRESSRECOMMENDATIONS
298份苎麻种质资源纤维产量性状综合评价被引量:13
2022年
通过对苎麻纤维产量相关性状的评价,可为实现苎麻分子标记选择育种和有效突破高纤维产量苎麻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298份不同来源的苎麻种质资源为材料,基于三季大田试验调查,对苎麻纤维产量性状数据进行了频率分布直方图分析、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纤维产量相关的6个性状数据展现出很好的正态分布,6个性状变异系数的范围为16.33%~69.00%,呈现出很大的变异幅度,头麻(2020-06)干麻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9.00%,二麻(2020-08)茎粗变异系数最小,为16.33%,干麻重、鲜皮重、皮厚、株高、鲜皮出麻率的变异系数均高于20%,表现出更好的变异性,表明298份苎麻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其他所有性状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茎粗和皮厚与鲜皮重、干麻重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鲜皮重与干麻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干麻重与鲜皮出麻率也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株高和干麻重的改良,有利于鲜皮出麻率的增加;主成分分析将6种性状综合为2个主要成分,头麻(2019-06)、头麻(2020-06)、二麻(2020-08)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82.38%、71.01%、79.25%,均是干麻重和鲜皮重对第1主成分影响最大,鲜皮出麻率对第2主成分影响最大,表明可用干麻重和鲜皮重作为衡量苎麻种质资源纤维产量性状是否优良的重要指标。每季聚类分析均得到3个类群,第Ⅰ类群6个性状指标均优异,共筛选出14个优质品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7469、J0501-307、川苎10号、TG5、东安圆麻-294、信阳麻、广西红蔸麻,可以进一步筛选作为育种研究的亲本材料或后备核心种质。
白雪花王延周魏忆萍马永红饶晶高馨悦扶雅芬王满生刘头明朱四元
关键词:苎麻
剑麻残渣皂苷元高产率菌株的筛选及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将剑麻皂苷转化成皂苷元.采集桂林喀斯特地貌土壤样品,从能够降解皂苷糖基的多个菌株中筛选出JM-7,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适条件:温度30℃、pH为6、发酵时间5 d、底物质量浓度6 g/L,并且对产物皂苷元进行了HPLC检测和单晶衍射测定.
孙昊刘建国朱桂梅李海云郝再彬
关键词:皂苷元菌株筛选发酵优化
麻育秧膜与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以Y两优900为材料,在使用和不使用麻育秧膜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播种量田间育插秧试验。结果表明,高播种量处理的秧苗纤细,而秧盘垫铺麻育秧膜处理使得秧苗更壮实;低播种量(55.0 g/盘)导致严重的漏丛,并降低了每丛苗数,从而降低了基本苗数,使用麻育秧膜可以显著降低漏丛率;麻育秧膜处理在较低播种量(55.0 g/盘)条件下仍达到了536.1 kg/667 m^2的产量,高于无膜条件下82.5 g/盘播种量的处理,接近110.0 g/盘播种量的处理。麻育秧膜通过促进秧苗地下部生长发育,调和了秧苗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在相同产量目标下,使用麻育秧膜可以降低播种量。由于杂交稻自身的特性,麻育秧膜尤为适宜用于杂交稻的机插育秧。
周晚来易永健汪洪鹰汪洪鹰谭志坚王朝云
关键词:水稻机插播种量
工业大麻坡耕地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初探
2016年
本文通过针对工业大麻坡耕地高产栽培的盖土厚度、不同栽培密度、配方施肥等技术的研究,发现工业大麻坡耕地最佳栽培密度为:栽培密度最合理的为3万株/667m^2,株高、茎粗较为品均,667m^2的产量最高——171kg,为最理想种植密度;坡耕地工业大麻栽培建议施肥量为:每667m^2用尿素20kg,钙镁磷30kg,钾肥5kg。
余健孙涛李树忠陈学文李芳胡国庆
关键词:工业大麻坡耕地高产栽培技术
菜用黄麻对硒的累积规律被引量:4
2018年
以"桂麻菜1号""桂麻菜2号"、韭菜(CK1)和小葱(CK2)为试材,采用原子荧光法分析"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的根、茎、叶、果以及不同生育期嫩梢的全硒含量,明确菜用黄麻的不同组织器官、不同生育期对硒的累积作用。结果表明:"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不同器官对全硒的吸附能力依次为根>叶>茎>果,其中根部含硒量分别为5.98、6.85μg·(100g)-1DW,叶分别为2.38、3.16μg·(100g)-1DW,茎分别为1.74、2.04μg·(100g)-1DW,果实中全硒含量低于全硒检出值1.0μg·(100g)-1DW。"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不同器官全硒含量总和分别为10.10、12.05μg·(100g)-1DW,对照韭菜和小葱植株全硒含量总和分别为9.97、8.09μg·(100g)-1DW。由此说明"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对全硒的吸附能力强于对照韭菜和小葱。同时,"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的主茎打顶期全硒含量分别为3.47、4.32μg·(100g)-1DW,开花期分别为3.07、3.59μg·(100g)-1DW;苗期和结果期全硒含量均低于全硒检出值1.0μg·(100g)-1DW,主茎打顶期嫩梢的全硒含量高于开花期。菜用黄麻主食嫩梢,处于采摘期的嫩梢均显示较高的含硒量,因此"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可作为富硒蔬菜推广。
赵艳红侯文焕唐兴富劳赏业李初英
关键词:菜用黄麻
野生大麻种质资源表型及其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以中国12份野生大麻种质及4个对照栽培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栽培试验,调查叶长、叶宽和叶柄等11个表型性状,并采用CTAB法提取大麻基因组DNA,分析了其表型性状及RAPD标记位点的多态性,应用Farthest neighbor和UPGMA方法分别构建了表型及RAPD聚类图。结果表明,野生大麻表型变异非常丰富,11个表型在不同种质资源间的差异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其中变异最大的为千粒重,变异最小的为有效分枝数;14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06条带,其中7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74.52%。基于表型聚类分析,16份大麻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包括全部12份野生大麻种质资源,且根据高纬和中低纬分为2个明显的分支,另外2个类群仅包括3份栽培大麻;基于RAPD聚类分析,16份大麻种质资源同样分为3个类群,总体上呈现地域性分布,但野生大麻和栽培大麻并未区分开,云南、新疆的种质资源聚为一类,东北、华北的种质资源聚为一类,西藏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研究表明,我国野生大麻种质资源具有复杂的遗传多样性,应该结合表型和遗传位点综合分析。研究结果为野生大麻的利用和工业大麻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汤志成陈璇张庆滢郭鸿彦杨明
关键词:种质资源类群表型聚类分析
世界黄麻红麻生产概况与发展前景被引量:24
2009年
本文报道了2009年国际天然纤维年的有关学术活动,综述了世界黄麻红麻主产国生产面积、单产水平、育种成效和出口状况,评述了黄麻红麻发展前景,以期为加速我国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推动2009年国际天然纤维宣传活动,提供有价值的生产与科技发展资讯。
方平平祁建民粟建光张广庆林荔辉
关键词:黄麻红麻
全自动苎麻纤维分离机的设计被引量:7
2014年
为提高苎麻纤维剥制工效、减轻苎麻收获的劳动强度,开展了自动苎麻纤维分离机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在分析了自动反拉式、直喂式和横向喂入式苎麻纤维剥制原理后,样机采用横向喂人式剥麻方式,设计出自动苎麻纤维分离机。试验结果表明,样机剥麻工效为135kg/h,鲜茎出麻率为4.78%(去稍部),苎麻含杂麻1.09%,苎麻含胶率23.28%,均满足纺织工业原料质量要求。该机可基本满足长度为800。1900mm的苎麻茎杆纤维分离要求。
吕江南龙超海马兰刘佳杰赵举
关键词:苎麻剥麻机出麻率剥制
共7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