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MZ008)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刘铁程彭毛卓玛谢光典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地名
  • 2篇释名
  • 2篇青藏
  • 1篇地望
  • 1篇都城
  • 1篇对音
  • 1篇伸臂
  • 1篇释例
  • 1篇青藏高原
  • 1篇族源
  • 1篇晚期
  • 1篇维度
  • 1篇连续性
  • 1篇缅语
  • 1篇古藏文
  • 1篇芳草
  • 1篇芳香
  • 1篇白兰
  • 1篇ROM
  • 1篇AI

机构

  • 7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7篇刘铁程
  • 1篇彭毛卓玛
  • 1篇谢光典

传媒

  • 3篇青藏高原论坛
  • 2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中国藏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白兰新探——族源、地望及其与玛卿邦热的关系被引量:3
2015年
白兰羌地望在今果洛藏族自治州所在的黄河上游地区(玛域果洛),族属为藏人中的董氏族(1dong),吐蕃对白兰的称谓"丁零"即"董岭"(ldong gling),为董族地域之意。白兰山即阿尼玛卿山,此山的古名"邦热"与白兰对应,都源自藏缅语表示白色和光明的原生词p(h)rom,董族人喜用的这一修饰词具有神圣的引申义。玛卿邦热山(rma chen bom ra)是董族人的地域保护神。
刘铁程
关键词:白兰CHENBOM
伏俟城与布哈河——吐谷浑晚期都城的释名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伏俟城遗址即今布哈河下游湖滨草原上的铁不加古城,这一认识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有关"伏俟"的释名目前有多种意见,自吴景敖提出"孛堇"的释名以来,多将伏俟城解释为王城或首邑。"伏俟"滨湖近河,藏、蒙古语中均指称布哈河因野(牦)牛众多而得名。伏俟的古音与阿尔泰语的同源词布哈苏(buqa usu,布哈河)可以对音。早期的吐谷浑、晚期的蒙古均继承了藏缅语对关于这一地区的地名知识—vbrong chu(野牦牛河)。"伏俟"即野(牦)牛水,伏俟城是建于布哈河(野牦牛水)附近的吐谷浑都城。
刘铁程
关键词:释名
布薪贡(vbu shing kun)的对音问题——兼论古藏文的鼻冠音被引量:1
2013年
本论文以出现在敦煌吐蕃历史纪年中的藏文地名布薪贡(vbu shing kun)为视角,通过汉藏同源词、《西番译语》、西夏文及藏缅语系相关词汇,探讨古藏文的鼻冠音问题,指出"vbu"与汉字"美"可以完美对音,布薪贡(vbu shing kun)与美相县也完全对应。
谢光典
关键词:对音
黑河与曲那(■)——青藏高原古藏缅语地名的底层性和连续性释例被引量:2
2017年
今河西之黑河在史料中呈现了藏缅语、汉语、阿尔泰语等语属的地名记录格局。《禹贡》雍州之弱水、黑水同指今黑河,弱为音译(■),黑为意译。卢水胡之卢水兼顾了藏缅语的音与义,指向藏缅语的"黑"。西夏语■((口移)则那)的藏文对应词是■(黑水江)。蒙古语的ejen-e(亦集乃、额济纳)继承自西夏语。合黎水为阿尔泰语的qar-a(黑)。黑河诸语属地名的音义考辩验证了以下认识:藏缅语(西夏语、藏语)的文献记录尽管出现较晚,但从汉语、阿尔泰语的异文材料和音译、意译地名的不稳定性判断,大量地名继承自古藏缅语。古藏缅语地名在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地名记录中具有底层性和连续性。
刘铁程
关键词:连续性
甘松芳草的地名记录及汉、藏文化交流被引量:9
2016年
甘松是汉、藏药学中的一种药用植物和常用香料,具有浓郁的香气。作为以甘松为代表的芳香植物的产地,以甘松岭为中心,在今甘肃省迭部县、四川省松潘县及九寨沟县等地形成了大量的甘松类古地名,如甘松、甘松郡、甘松县、甘松防、芳州、恒香郡、恒香县、常芬县、常芳县、松州、甘松岭等,沿用至今的是松潘。这些地名有些以甘松植物命名,有些得名于甘松等植物的香气。本地土著族群很早即因其香气特征而命名这一地区,汉文文献中的甘松属、芳香属地名继承自羌藏族群的命名。甘松之"松"与藏文的bsung对音,表示香气,相关地名的释名揭示了本地源远流长的生态文化。山口瑞凤等认为古典藏文文献中提到的"松域"(sum yul)有时指这一地区,甘松地名的释名为此提供了佐证。
刘铁程
关键词:地名芳香
藏式伸臂桥考被引量:5
2013年
藏式伸臂桥是藏缅语族群特别是藏人普遍采用的桥梁营造方式。河厉桥、大母桥、骆驼桥在营建方式、词源、词义上均指涉藏式伸臂桥的外观特点。汉文史料对藏式伸臂桥有较为持续的记载,其位置均在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藏式伸臂桥的科技史史料记载可以上推到公元4世纪。
彭毛卓玛刘铁程
吐谷浑的“杭盖”(qangγai)——汉哭山的方位与释名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汉哭山即今青海省海南州的河卡山,以往有研究释此名为"高山反应"引起的情绪波动。河卡山及大河坝河(杭曲)的藏语名称同源,藏文写法很不稳定,存在不少异文材料,显示这个词是藏语记音。汉哭、河卡均为蒙古语族"杭盖"(qangγai)的译音,指水草丰美、适宜放牧的地方,是阿尔泰游牧族群的常用地名,在汉文史料中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录。汉哭山是少数仍在青海地区使用的吐谷浑地名。
刘铁程
昆仑研究的几个维度及其与青藏文化的关系
2015年
昆仑研究是多学科关注的研究主题,系统总结其学术发展史对于进一步认识昆仑和昆仑文化的研究价值具有启示性。昆仑作为地名是以语言为构筑材料的文化标识,做为早期华夏域外的神秘性存在,特别在战国秦汉以来成为华夏文化和政治建构迭相使用的符号资源。昆仑位置的迁徙是华夏地理知识延展和版图扩张的反映。近来,昆仑文化成为不少地方营建文化软实力的宣传品牌。准确认识昆仑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与青藏文化的关系,对于澄清昆仑与青海地域文化的某些认识误区很有必要。
刘铁程
关键词:维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