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K19B03)

作品数:20 被引量:188H指数:9
相关作者:谢富仁李宏李涛陈征崔效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0篇地震
  • 4篇断层
  • 4篇钻孔应变
  • 3篇深井
  • 3篇M
  • 2篇地壳
  • 2篇地应力
  • 2篇地震前
  • 2篇断裂带
  • 2篇应变仪
  • 2篇应力
  • 2篇应力场
  • 2篇应力方向
  • 2篇震前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机制
  • 2篇震源机制解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前兆
  • 2篇钻孔应变仪

机构

  • 22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陈征
  • 4篇崔效锋
  • 4篇李宏
  • 4篇谢富仁
  • 4篇李涛
  • 3篇吴立恒
  • 2篇唐磊
  • 2篇董云开
  • 2篇马相波
  • 2篇李玉江
  • 2篇黄禄渊
  • 2篇胡幸平
  • 2篇张永庆
  • 2篇陈连旺
  • 2篇马京杰
  • 1篇姚瑞
  • 1篇石耀霖
  • 1篇范国胜
  • 1篇张效亮
  • 1篇任俊杰

传媒

  • 7篇震灾防御技术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岩土力学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11篇2013
  • 2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ZB钻孔应变仪量程扩展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使RZB型钻孔应变仪在千米深井水压的作用下能够正常工作,设计了以陶瓷马达为核心、RS485总线为基础的远程控制机构,用以补偿传感元件的初始位移,从而实现RZB型钻孔应变仪量程的扩展,并在实验室开展了10 MPa水压的模拟实验。结果显示,装有量程扩展系统的传感器在5 MPa处超量程,经量程调节后,在10 MPa处仍能正常工作。
吴立恒熊玉珍李涛陈征
关键词:钻孔应变仪千米深井
钻孔四分量应变观测数据不同时间尺度的自检分析被引量:19
2015年
利用高台地震台不同时间尺度的钻孔四分量应变观测数据计算元件相对校正系数、自检内精度和面应变相关系数。分析认为,对较长时间尺度观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应变换算和地震研究时,相对标定处理应选用连续观测的日均值或5日均值数据;对较短时间尺度观测数据进行以上分析时,相对标定处理应选用整时值数据。
唐磊吕品姬
关键词:相关系数
钻孔应变仪体应力灵敏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分别计算了水泥弹性模量、水泥层厚度、钢筒厚度、岩石弹性模量等对钻孔应变仪体应力灵敏系数的影响,得出:1)在水泥弹性模量小于某个固定值时,体应力灵敏系数随水泥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大,大于这个值时,体应力灵敏系数又随水泥的弹性模量增大而变小;2)当水泥层厚度比N<2时,体应力灵敏系数变化剧烈,受水泥层厚度影响较大;3)体应力灵敏系数随钢筒厚度及岩石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变小。
马京杰李海亮苏恺之马相波
关键词:钻孔应变仪水泥岩石
华北地区中部地震精定位与构造应力场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选取华北地区中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741次地震事件的波形文件,读取P波初动极性以及P、S波震相到时。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精确计算地震对到时差,结合读取出的震相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468个地震的精确重定位结果。相比于初始结果,精定位结果在平面分布上更为集中,沿断裂带分布特征更明显;深度也更为合理。在新河断裂附近,存在明显的地震集中条带,整体走向约为北偏东35°,通过剖面分析,发现该断裂倾角很高。依据地震精定位获取P波射线参数,利用P波初动极性,采用改进的格点尝试法,计算了区内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并结合已有的应力数据,综合分析了区内构造应力环境。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中部现今构造应力场保持稳定,为最大主应力轴北东东—南西西向,最小主应力轴北北西—南南东向的走滑型应力状态。
胡幸平崔效锋
关键词:双差定位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
川滇地区钻孔四分量应变仪记录的同震应变阶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通过对比川滇地区6个钻孔四分量应变台站记录的汶川MS8.0级地震和芦山MS7.0级地震的同震应变阶,发现结果不满足四分量应变的自检特性,而且两组面应变的同震应变阶的张压性变化不一致,这可能和地震震级有关,也有可能和仪器的自身特性、台站所处断层环境、台站与震中的距离、元件的方位角等有关。另外,利用钻孔分量应变仪记录的同震应变阶进行相关研究时,还需对数据的可靠性做深入分析,否则可能会产生错误结果。
唐磊荆燕
关键词:面应变
乌鲁木齐市断层附近地应力特征与断层活动性被引量:15
2012年
为了查明乌鲁木齐西山—碗窑沟断裂带地应力分布特征,在研究区20km×20km的范围内布置12个基岩应力钻孔,采用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进行了基岩原地应力测量;共布置了2条观测剖面,第一剖面是沿断层走向布置了7个钻孔,第二剖面在垂直断层走向布置了6个钻孔(与第一剖面共用1个钻孔).根据实测的地应力资料,断层附近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向,与区域构造应力SN—NNE向主压方向有一些差异,说明受断层活动影响,断层附近的应力状态与区域应力场明显不同.利用地应力实测资料,研究了断层的活动性,在测量深度域内水平和垂直应力的关系为σH>σh>σv,该应力状态有利于逆断层活动,与地质资料反映的以逆断层活动为主基本一致.利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摩擦系数取0.6~1.0分析,断层附近的现今地应力状态达到或超过产生逆断层摩擦滑动的临界值,表明测区现今构造应力有利于逆断层活动.
李宏谢富仁王海忠董云开俞建军
深井地震综合观测系统集成被引量:2
2013年
深井地震综合观测中信息系统井下传感器采用数字输出方式,与地面仪器之间基于RS-422方式进行通信;基于Linux操作系统,编写与井下传感器通信控制软件及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对外服务软件,并进行相关实验,验证方案的现实可行性。
马京杰李宏马相波
关键词:深井RS-422通信
日本海沟俯冲带M_W9.0地震震源区应力场演化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MW9.0级逆冲型板间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本研究基于NIED F-net矩张量解目录中的震源机制解,选取两个长轴相互垂直的矩形区域进行应力场2D反演,获取了日本海沟俯冲带地区应力场的空间及时间分布图像.结果表明:主震前,俯冲带地区应力状态在空间上大体趋于一致,即应力轴(P轴、σ1轴及SHmax轴)系统性地倾向板块汇聚方向,P轴、σ1轴倾角整体偏缓(<30°),且远离震源区及日本海沟东侧区域内的应力轴倾角普遍大于主震震源区内应力轴倾角;主震前,受2003年5月26日在宫城县北部发生的MW7.0地震影响,位于MW9.0地震震源区西北侧的应力场出现明显扰动,σ1轴倾向顺时针偏转150°~180°,并于之后大体恢复至震前状态,同期其他地区没有明显变化,这种情况可能和主震断层局部(深部)的前兆性滑动有关;主震后,距离震源区较远处应力场变化不大,主震震源区内应力场发生显著改变,P轴及σ1轴均以大角度(>60°)倾伏于板块汇聚方向,SHmax轴顺时针偏转60°~90°且在日本海沟附近普遍平行于海沟轴.这项研究以时空图像的方式展示了大地震前应力场变化的特点,反映了大地震孕震过程中构造与地震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大地震孕震过程有重要意义.
杨佳佳张永庆谢富仁
关键词:俯冲带震源机制解
华北地区实测应力特征与断层稳定性分析被引量:31
2013年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选取华北地区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共计1 017条,得到华北地区及研究子区宏观应力场特征:(1)华北地壳浅层最大水平应力H、最小水平应力h随深度D呈线性增加;(2)在0~4 000 m测量深度范围内,华北各研究子区中间深度H值总体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3)华北地区侧压系数Kav=225/D+0.61,浅部离散,随着深度增加而集中,并趋向0.61,D=577 m时Kav=1,是水平作用为主导向垂直作用为主导转换的"临界深度";(4)华北各研究子区H的优势方向统计显示,华北东部研究区H优势方向基本上为近EW、NEE、NE向。鄂尔多斯块体及环鄂尔多斯的研究区H优势方向呈现出NE向或NEE向。华北平原的研究区H优势方向主要为NE、NEE向,部分研究区呈现出NW向。分析华北区域断层稳定性发现,500 m深度以下实测差应力值不超过理论临界值,区域内断层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0~500 m深度之间部分差应力值已达到或接近走滑临界状态,在方位合适的断裂或节理面上发生走滑断层型活动的可能性较大。
黄禄渊杨树新崔效锋陈群策姚瑞
关键词:应力方向
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大震复发间隔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重新编制活动断层定量参数数据库,利用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定量资料评估了中国大陆活动断裂(段)的大震复发间隔,给出了青藏、新疆、华北3个构造区的大震复发间隔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活动断裂M7.5级以上大震复发间隔远小于华北和新疆。青藏高原从几100a到2000a,而华北和新疆则从2000a到5000a。大震复发间隔与断层滑动速率成反比,边界断裂的大震复发间隔通常比块体内部断裂短,比例关系大体为1:1.5—2.0。大震复发间隔与断裂性质相关,走滑断层的复发间隔小于逆走滑断层,逆走滑断层小于逆断层,比例关系大体为1:1.5—2.5。现有的定量数据汇编成果和大震复发间隔估计以及统计结果,既可作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参数,又可作为构造类比研究的参考信息。
谢富仁张世民张永庆任俊杰张效亮冉洪流
关键词:复发间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