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60043)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胡永华黄惠琴鲍时翔朱军黄惠琴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香蕉
  • 2篇基因
  • 1篇蛋白
  • 1篇血源
  • 1篇乙肝
  • 1篇乙肝疫苗
  • 1篇疫苗
  • 1篇愈伤
  • 1篇愈伤组织
  • 1篇受体
  • 1篇瞬时表达分析
  • 1篇转基因
  • 1篇基因工程
  • 1篇巴西蕉
  • 1篇DNA疫苗
  • 1篇G蛋白
  • 1篇HBSAG
  • 1篇HBV

机构

  • 3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热带作物生物...

作者

  • 3篇胡永华
  • 2篇朱军
  • 2篇鲍时翔
  • 2篇黄惠琴
  • 1篇胡永华
  • 1篇黄惠琴
  • 1篇黄惠琴

传媒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热带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HBsAg蛋白被引量:1
2004年
乙型肝炎是由HBV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其疫苗的研究很早就受到重视。乙肝疫苗从血源疫苗发展到DNA疫苗,已在酵母、病毒和哺乳动物的表达系统中成功地实现了HBsAg的表达。由于植物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在植物中表达疫苗正成为乙肝疫苗新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HBsAg蛋白的3种方法,即利用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来生产HBsAg蛋白。
胡永华黄惠琴
关键词:HBVG蛋白乙肝疫苗血源DNA疫苗基因工程
香蕉转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04年
香蕉转基因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人们从 2 0世纪 6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香蕉的组织培养 ,70年代茎尖培养成功 ,近 1 0年来相继在微繁殖、单克隆抗体、分子生物学和遗传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工作。香蕉转化受体系统已从茎尖发展到胚状体和愈伤组织受体系统 ,遗传转化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从单一的方法发展为根癌农杆菌感染法与基因枪法的结合。从香蕉组织培养、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基因转化方法、筛选方法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
胡永华黄惠琴
关键词:香蕉转基因受体
巴西蕉愈伤组织的诱导被引量:4
2006年
从外植体来源、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等方面研究影响巴西蕉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结果表明,以未成熟雄花花序或球茎为外植体,MS+2,4-D4mg/L+IAA1mg/L+NAA1mg/L为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28℃下暗培养条件下,雄花花序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仅为1.7%,而以球茎为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91.3%。
朱军胡永华黄惠琴鲍时翔
关键词:香蕉愈伤组织
ACS基因和HBsAg基因的克隆及瞬时表达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本研究通过SDS法从香蕉幼嫩叶片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的方法对ACS启动子2.5Kb的序列进行缺失改造,克隆到了长1185bp的ACS启动子片段,与GenBank报道序列相比较同源性为93.2%。经PlantCARE软件分析发现序列中含有多种调控元件,经预测ACS启动子可能被光、热、GA、乙烯或伤所诱导。为验证其果实特异表达活性,通过插入到pBI101.2中间表达载体上的GUS基因5'端前,构建了含GUS基因的瞬时表达载体pBACS。用基因枪法将pBACS转化到香蕉果实中,结果表明:用pBACS包被的金粉轰击的果实经GUS组织化学染色后,都出现兰色斑点,对照没有出现兰色斑点。因此认为GUS基因在香蕉果实成功实现瞬时表达。同时,通过改进的酚-氯仿提取法从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中提取总DNA,然后根据报道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同时在上游引物中引入了Kozak序列,经PCR克隆到HBsAg基因序列,长度为681bp。NCBIBLAST分析的结果表明,获得的HBsAg基因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所报道的序列的同源率分别为97.2%和97.4%。将经过改造的HBsAg基因替代pBACS中的GUS基因,成功构建了含有ACS启动子和HBsAg基因的香蕉树果实表达载体,为下一步转化香蕉,获得在果实中表达HBsAg蛋白的转基因植株奠定了基础。
朱军胡永华黄惠琴鲍时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