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31007)

作品数:15 被引量:128H指数:9
相关作者:吴超羽刘春莲董艺辛任杰包芸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8篇珠江三角
  • 8篇珠江三角洲
  • 5篇第四纪
  • 5篇晚第四纪
  • 4篇介形类
  • 3篇有孔虫
  • 2篇三角洲
  • 2篇三水盆地
  • 2篇始新统
  • 2篇盆地
  • 2篇微体
  • 2篇磨刀门
  • 2篇环境演化
  • 2篇古环境
  • 1篇地貌
  • 1篇地形
  • 1篇冬季风
  • 1篇动力结构
  • 1篇动力学分析
  • 1篇学科

机构

  • 15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淮海工学院
  • 1篇南华大学
  • 1篇中海油能源发...
  • 1篇国土资源
  • 1篇广东省地质过...
  • 1篇广东省气象局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9篇吴超羽
  • 6篇刘春莲
  • 5篇任杰
  • 4篇董艺辛
  • 4篇包芸
  • 3篇莫文渊
  • 3篇何志刚
  • 2篇陈亮
  • 2篇韦惺
  • 2篇唐兆民
  • 1篇贾良文
  • 1篇车晓光
  • 1篇温晶
  • 1篇雷亚平
  • 1篇史合印
  • 1篇秦红
  • 1篇谢叶彩
  • 1篇陈木宏
  • 1篇周永章
  • 1篇杨小强

传媒

  • 4篇古地理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工程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三角洲PRD05孔的高分辨率介形类记录与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被引量:28
2008年
对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附近PRD05孔(113°11′02″E,22°31′24″N)的岩性和介形类的高分辨率分析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晚第四纪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26600aBP以前为河流环境,底部为河道沙砾沉积,随后水动力条件减弱,发育河漫滩沉积。26600—13400aBP前期发育泛滥平原相沉积,后期受末次冰期的影响,本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泛滥平原相沉积的上部风化成杂色黏土。珠江口地区冰后期海侵应开始于约13400aBP。13400—9000aBP为海侵初期,本区形成沼泽相沉积。9000—4850a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本区为持续的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海相—半咸水型为主的介形类动物群,发生了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导致水体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最大海侵发生于7500—7140aBP之间,PRD05孔主要介形类属种的丰度在这一阶段达到全新世最大值。4850a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增强,本区逐渐转变为上三角洲平原环境。
刘春莲Franz T Fursich董艺辛车晓光陈亮庄畅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介形类高分辨率晚第四纪古环境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微体生物群与环境演变
目的对取自广州番禺东涌PD孔的晚第四纪珠江三角洲沉积进行了微体生物群分析。方法根据微体生物的古生态学及分布特征,并结合有机碳、氮以及磁化率数据。结果共发现有孔虫6属10种,根据它们的生态分布和共生组合关系,可划分为3个组...
董艺辛刘春莲杨小强高芳蕾陈亮庄畅严伟术
关键词:晚第四纪珠江三角洲有孔虫介形类古生态学
文献传递
长周期动力地形模型中代表输入条件被引量:10
2006年
长周期动力地形模型是模拟长时间尺度地形演变过程的一种过程模型,其代表性输入条件是模型输入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给出长周期动力地形模型中合适的代表性输入条件,采用比较代表条件与真实条件下泥沙输运率近似的方法,确定合理的代表潮,通过计算分析,地形复杂的古珠江河口湾宜采用大于平均潮差约12.5%的3个代表潮为输入条件,这样,代表潮与真实潮产生的泥沙平均输运率,无论大小还是方向误差最小。
任杰吴超羽贾良文
珠江三角洲南部晚第四纪环境变化的稀土元素记录被引量:7
2011年
珠江三角洲南部平原PRD05孔稀土元素(REE)的分布特征与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密切相关。随着不同时期沉积环境的波动,稀土元素分布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约31000calaBP以前,研究区发育河流环境,受矿物组成和沉积物粒度的影响,ΣREE含量偏低,且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富集。31000—16600calaBP期间,ΣREE含量明显高于前一阶段,并显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表现为河口半咸水环境特征;其上部沉积物经历了末次冰盛期的风化作用,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下部近平行,但LREE的富集程度略高。16600—10300calaBP为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初期,研究区发育沼泽环境,由于有机质含量高而导致稀土元素含量普遍较高。10300—5600calaBP为全新世海侵期,研究区持续发育河口湾—浅海环境,其ΣREE含量总体较高,并显示LREE富集;随着水体深度和盐度条件发生多次波动,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也表现出小幅度变化。5600calaBP以来,河流作用逐渐增强,并受到潮汐作用间歇性影响,其ΣREE含量显著下降,但波动频繁。
刘春莲吴洁杨婷婷Franz T Fursich张素青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稀土元素晚第四纪古环境
6ka以来广州溺谷湾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广州溺谷湾具有独特的地貌动力体系,6ka以来长期保持其活跃的水系.为了探讨溺谷湾的地貌动力演变机制,应用长周期数值模型对区域的水系和地貌演变进行了模拟和钻孔验证以及地貌动力分析.PRD-LTMM是一个本课题组自行研发的建立在流体运动方程和沉积物输运方程的基础上,应用约简技术对模型输入和计算进行处理高分辨率(10a)的千年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以193个可以明确辨识出最大海侵面的钻孔资料为基础,重建了距今6ka海进盛期的古珠江河口湾的水下地形,并作为PRD-LTMM模型模拟的初始边界.同时以广州溺谷湾中"门"这一独特的地貌动力单元作为切入点讨论广州溺谷湾的地貌动力的耦合演进过程.模型计算结果应用27个测年钻孔资料进行验证,其平均绝对误差为22.4%.通过比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河网机构和口门相当符合,表明PRD-LTMM的长周期模拟珠江河网、广州溺谷湾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行而且比较可信.根据长周期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表明:广州溺谷湾的形态和"门"地貌单元是造成其活跃水动力的主导因素,尤其是"门"地形所造成的双向射流系统的存在对广州溺谷湾的水系演变格局起了控制性的作用;根据广州溺谷湾水动力结构、淤积过程和地貌形态的变化,可将其演变划分为石门期、陈村期、黄埔期和珠江潮汐通道期.
韦惺吴超羽任杰莫文渊包芸
关键词:长周期
珠江三角洲中部大鳌平原晚第四纪古生物记录及环境演化被引量:12
2012年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主要的三角洲之一,人口密集,在未来极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因此该地区的海平面变化研究尤为重要。有孔虫、介形类等微体动物是半咸水中最重要的生物类群,对海平面变化非常敏感,虽然已有许多涉及研究区微体化石的研究,但该地区微体化石定量分析还未开展,详细的古环境演化过程亦有待阐明。本文利用取自珠江三角洲中部大鳌子平原的5个钻孔的岩芯进行分析,对其中PRD05和PRD04钻孔进行详细的微体动物群定量分析和宏体动物群分析,结合各钻孔沉积学及磁化率特征及其他3个钻孔测年样品的微体、宏体动物群分析,讨论了珠江三角洲中部的环境演化过程。微体动物根据已有水深分布资料,划为两种类型分别代表近岸和远岸两种类型,借以讨论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中部晚第四纪的古环境由钻孔中从下到上7个层位的划分体现为3个沉积阶段:1)低地沉积阶段(14340cal.aB.P.前),包括基岩及其风化层(层位A),末次冰期前和期间的河流沉积环境(层位B);2)全新世海侵阶段(14340~2860cal.aB.P.),包括障壁后沉积(层位C,14340~6480cal.aB.P.)和河口湾沉积(层位D,6480~2860cal.aB.P.);3)高地沉积阶段(2860cal.aB.P.至今),包括砂坝环境(层位E,2860~230cal.aB.P.)和三角洲平原沉积(层位F,230cal.aB.P.至今)。其中全新世海侵阶段的河口湾沉积,主要由微体动物群特征反映了更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化,包括全新世伊始的快速海侵(D1亚层);海侵速率降低(D2亚层);海平面显著上升(D3亚层);海平面范围最大(D4亚层),海平面最高(约5700cal.aB.P.);海平面快速降低(D5亚层);小规模海平面波动(D6亚层)。
董艺辛刘春莲陈木宏曲日涛吴土荣赵飞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有孔虫介形类
从溺谷湾到三角洲:现代珠江三角洲形成演变研究辨析被引量:2
2021年
现代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溺谷湾到三角洲的形成演变,富有区域特色。本文提出百余年来珠江三角洲的研究可归纳为4种范式:历史描述、实地考察−学术推理、器测−学科理论和“动力−沉积−地貌”跨尺度范式,各以范例说明。基于笔者及其团队研究,对现有文献关于珠江三角洲形成演变若干重要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并从多视角作必要辨析,包括:海侵盛期以来千年尺度三角洲岸线位置变化,现代珠江三角洲形成演变的模式和三角洲干流河段形成过程与机理。最后对三角洲研究中的多学科、跨尺度和时空量化做了简要讨论。
吴超羽韦惺
关键词:范式三角洲沉积体
Late Quaternary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documented by microfaunas and shell stable isotopes in the southern Pearl River Delta plain,South China被引量:9
2013年
Ahigh resolution study of sediments,microfaunas(ostracods and foraminifers),and stable isotopes of ostracod shells from core PRD05,sampled from the Da’ao plai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provides new data about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The basal fluvial gravelly sediments of the core,representing the lowest deposits of the Quaternary at the core site,were possibly formed prior to the transgression associated with the last interglacial stage.This fluvial setting changed into a marginal marine setting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stage,any record of calcareous fossils were destroyed by subsequent dissolutio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hase,when the upper part of the deltaic sediments experienced subaerial oxidation,indicated by a mottled clay layer in the core.The postglacial sealevel ris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egan at16,700 cal yr B.P.During the first phase of sea-level rise(from ~16,700 to 10,100 cal yr B.P.),a swamp environment developed at the core site.At ~10,100 cal yr B.P.,marine waters intruded onto the Da’ao plain and reached the core site through the Modaomen channel.This timing was earlier than in other part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Since then,a semi-enclosed estuarine environment developed and was maintained until ~5560 cal yr B.P.During this transgressive interval,short-term 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s can be recognized based on microfauna and shell geochemical data.From ~10,100 to 8630 cal yr B.P.,the sea-level rose,which was followed by a fall from ~8630 to 8520 cal yr B.P.An expanded transgression occurred between ~8520 and 7900 cal yr B.P.The time intervals from ~8520 to 8200 cal yr B.P.and from ~8080 to 7900 cal yr B.P.were marked by peak transgression.From ~7900 to 5560 cal yr B.P.,the core site generally showed a reduced marine influence and enhanced freshwater input.A fluvial environment developed from ~5560 to 3100 cal yr B.P.,and was succeeded by an alluvial plain setting.
Liu ChunlianFranz T. FürsichWu JieDong YixinYang TingtingYin Jian
关键词:MICROFAUNAPALAEOENVIRONMENT
从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看冰后期海侵以来珠江三角洲西江大鳌沙的形成被引量:13
2007年
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的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的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的PRD05和中部的PRD04两个钻孔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的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的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的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从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的粗,分选性比PRD05孔的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的沉积物比PRD05孔的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的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物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物,在喷出磨刀门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的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物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大鳌沙的形成与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的位置在蛇地山和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何志刚莫文渊刘春莲吴超羽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沉积速率沉积物粒度
一次东北季风过程下珠江口磨刀门河口环流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根据2003年12月9日至15日的大、中潮同步水文观测资料及江门市斗门县气象局关于风的气象资料,结合Ecomsed三维斜压模型,对东北季风过程下的磨刀门垂向环流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计算,表明向海的冬季风对河口垂向环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风的作用有加强径流效果,加大了表层水体向下游的流动,同时底层水体的上溯使该地区形成了稳定的垂向环流。统计气象资料推断,枯季期间磨刀门水道出现垂向环流现象的时间约占总天数的51%。
刘欢吴超羽包芸温晶
关键词:冬季风磨刀门河口环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