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8299)
-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 相关作者:闫福岭徐海清张道培韩云飞惠康丽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郑州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交感神经活性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外周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后外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之间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以评价外周细胞免疫状态;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3一甲基肾上腺素(metanephfine,MN)和去甲-3-0-甲基肾上腺素(nonneta-nephrine,NMN)水平。腹腔注射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后,检测交感神经活性和促炎航炎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组大鼠血清MN和NMN水平在MCAO后6h开始升高,72h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MCAO后2周时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在MCAO后72h,普萘洛尔干预组的MN和NMN水平显著降低(P〈0.01),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1),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脑梗死大鼠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外周细胞免疫处于抑制状态;阻断交感神经功能后外周免疫抑制基本逆转,提示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在脑梗死后的免疫抑制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张金华闫福岭
- 关键词:交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脑缺血细胞因子
- 急性重症卒中患者不同原因发热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卒中患者早期(住院后1周内)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137例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的急性重症卒中患者。2次/d测量腋下体温≥37.5℃,或单次测量体温〉37.8℃定为发热。在Commichau等研究的基础上对发热进行分类。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任何原因发热、明确的感染性发热和不明原因发热的危险因素。结果任何原因发热者共89例,发生率为65.0%。其中明确的感染性发热者有67例,发生率为48.9%;不明原因发热的有21例,发生率为15.3%;明确的非感染性发热1例,发生率为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量≥30ml和深静脉置管,是任何原因发热的临床高危因素;年龄〉65岁、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量≥30ml、深静脉置管和发热前入住NICU天数,是确定的感染性发热的临床高危因素;脑中线移位、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2.0×10^9/L,是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高危因素。结论不同原因导致急性重症卒中患者的发热危险因素不同,应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 闫福岭张道培徐海清郭海建
- 关键词:卒中发热重症监护
- 急性脑梗死的体积及部位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关系被引量:22
- 2011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的体积及部位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关系。方法分析281例ACI患者的梗死灶体积及部位与SAP的关系。结果 281例ACI患者根据其梗死灶体积分为微小病灶组(54例)、中等病灶组(127例)、大病灶组(61例)及超大病灶组(39例),SAP发生率分别为13.0%、11.0%、31.1%、61.5%,超大病灶组SA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P<0.01)。按梗死灶的部位分组的左半球组(97例)、右半球组(122例)和双侧病灶组(11例),SAP发生率分别为16.5%、24.6%、72.7%,双侧病灶组SAP发生率较单侧半球组明显增加(均P<0.05);皮质组(57例)、皮质下组(126例)、皮质+皮质下组(47例)SAP的发生率分别为16.3%、11.1%、53.2%,皮质+皮质下组SAP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并且皮质组显著高于皮质下组(均P<0.05);前循环组(161例)、后循环组(61例)、前+后循环组(59例)SAP的发生率分别为15.5%、19.7%、45.8%,前+后循环组SAP发生率较其他两组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大病灶脑梗死、皮质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SAP。
- 韩云飞惠康丽闫福岭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脑卒中相关性肺炎
-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变化与病情及感染的关系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病情和感染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的发病后<24h入住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观察<2周的感染并发症及病情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表达;并记录不同时间点NIHSS、APACHEⅡ和GCS评分;设立同期住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中的头晕患者(均经头颅MRI排除急性脑卒中)作为对照组。结果入选急性脑卒中患者53例,对照组患者39例,在观察的第1、2、4、6、14天,单核细胞HLA-DR表达,卒中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性卒中组和出血性卒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第1、2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4、6、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死亡患者HLA-DR表达进行性下降,第2、4天HLA-DR表达值与相应时间的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LA-DR表达值与相应时间的GCS、APACHEⅡ评分无明确相关性。结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早期即存在单核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其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单核细胞免疫抑制对卒中后感染的发生有促发作用,单核细胞免疫功能持续下降的患者预后不佳。
- 张道培闫福岭徐海清朱奕昕袁宝玉尹琰卢航青
- 关键词: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脑卒中人类白细胞抗原-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