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1ZDIXM055)

作品数:12 被引量:121H指数:4
相关作者:仇方道张纯敏朱传耿单勇兵唐晓丹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能源
  • 2篇都市
  • 2篇都市圈
  • 2篇徐州都市圈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时空分异
  • 2篇清洁生产
  • 2篇完全分解模型
  • 2篇环境绩效
  • 2篇绩效
  • 2篇服务业
  • 1篇研究进展及展...
  • 1篇生态
  • 1篇碳排放
  • 1篇能源消费
  • 1篇能源效率
  • 1篇能源约束
  • 1篇区位
  • 1篇区位熵
  • 1篇区域分工

机构

  • 10篇江苏师范大学
  • 2篇徐州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仇方道
  • 5篇张纯敏
  • 4篇朱传耿
  • 2篇单勇兵
  • 2篇马随随
  • 2篇唐晓丹
  • 1篇蒋涛
  • 1篇沈正平
  • 1篇姚晓蔚
  • 1篇黄冉
  • 1篇鞠云
  • 1篇李玲
  • 1篇刘慧
  • 1篇陈永生
  • 1篇王耀宇

传媒

  • 3篇江苏师范大学...
  • 2篇国土与自然资...
  • 2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京市工业能源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以南京市为例,采用Divisia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09年南京市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南京市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型;能源效率对南京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加快工业低碳化转型,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是降低南京市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关键。
刘慧仇方道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
江苏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及影响因素被引量:72
2013年
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正在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利用2000~2010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分析模型,探讨该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特征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江苏省依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地,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呈现以苏锡常地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下降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并显示出"扩散-集聚-扩散"的空间演化趋势,苏北地区正在成为苏南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发展阶段和实际利用外资是江苏省承接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因素,实际利用外资是实现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江苏转移的主要形式;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是驱动污染密集型产业由苏南、苏中向苏北转移的主要因素;政府调控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手段。因此,应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力度、改善政府调控、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布局优化。
仇方道蒋涛张纯敏单勇兵
关键词:污染密集型产业产业空间转移
基于能源约束的江苏省工业结构优化及空间重组被引量:2
2014年
建设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是产业转型的前沿领域。利用构建的工业能源熵与区域能源熵概念模型,将江苏工业划分为优先发展、适度发展与限制发展3类行业,并分析了2000-2012年江苏省工业结构变化及布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苏省优先发展行业工业能源熵和区域能源熵呈增大态势,显示出由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向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演变趋势;适度发展行业始终以资本密集型行业作为主导,而限制发展行业中资源资本密集型行业占主导地位,但所占比重呈下降之势;在空间布局上,优先发展行业分布呈现由南而北递减趋势,适度发展行业呈核心边缘型分布格局,限制发展行业呈点状分布。据此,将全省划分为鼓励集聚区域、适宜集聚区域、适度集聚区域,并提出了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和空间布局优化的调控措施。
仇方道张纯敏唐晓丹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苏北五市发展条件评价被引量:2
2012年
运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以全国为参照标准对苏北5市2000~2009年的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进行计算,并将其计算结果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连接,分析得出:徐州面临人口、经济双重超载的问题,应划为优化开发区,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4市则表现出人口超载、经济在满载周围波动发展的状态,均应划为重点开发区。降低人口压力是整个地区共同面临的任务。同时徐州还应注重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地区经济朝集约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4市则要大力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壮大自身经济规模,努力构建地区经济的集群发展模式。
马随随朱传耿仇方道
关键词:相对资源承载力主体功能区
产业生态化导向下江苏省工业环境绩效比较被引量:11
2014年
以江苏省为例,应用完全分解模型,将资源投入量、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空间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源头减量化、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产业生态化导向下的工业环境绩效,探索产业生态化发展调控方向与路径。结果表明:资源减量化效果优于末端治理减排效果,清洁生产控污效果劣于前两者,且源头减量化作用和清洁生产控污能力呈不断增强之势,并成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主导方向;资源减量化和末端治理是实现环境目标主要路径,产业区域共生系统不完善,空间结构效应对环境绩效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源头减量化、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之间的技术关联性不强,源头减量化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源节约管理创新降低资源投入强度,而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控污能力和减排能力。研究认为,建立面向生产全过程的资源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并重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江苏产业生态化转型的主要措施。
仇方道沈正平张纯敏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环境绩效完全分解模型清洁生产
城市工业环境绩效的驱动效应分析——以徐州市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以徐州市为例,应用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将工业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不同产业生态化导向下的工业环境绩效,探索城市工业生态化转型方向。结果表明:末端治理的减排效果在数量上大于清洁生产的控污效果,产业绿色化发展表现出末端治理的导向特征,但产业绿色化目标的实现依然是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共同作用的结果。清洁生产控制污染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来实现,而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优化都可以提高末端治理减排效果。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推广应用是徐州市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的重要策略选择。
黄冉仇方道
关键词:完全分解模型清洁生产
淮海经济区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的时空分异被引量:3
2014年
采用DEA模型,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对2001~2010年淮海经济区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该经济区能源综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呈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特征,且均显示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3)能源综合效率呈现由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单向倾斜型”格局演变为以济宁、泰安为中心向外围逐渐下降的“核心边缘”型格局;纯技术效率高值区分布由以京沪沿线地区与鲁南经济带为骨架的“十”字型格局演变为以京沪沿线地区为主轴的“一”字型格局;规模效率由以鲁南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核心边缘”型格局演变为北部和东西两侧高、中部低的倒“U”型格局;4)节能潜力呈现以亳州、徐州、临沂3市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5)根据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将该经济区划分高效率高潜力型、高效率低潜力型、低效率高潜力型、低效率低潜力型4种地域类型。
仇方道张纯敏单勇兵
关键词:能源效率节能潜力DEA模型时空分异
省际边缘型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以徐州市为例
2012年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典型省际边缘型城市—徐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特点深入分析,认为徐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产业支撑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需求空间小、消费需求拉动能力不足和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即生产性服务业型集聚区、服务外包型集聚区和总部经济型集聚区等3种发展模式。
鞠云仇方道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区域分工格局特征分析
2014年
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分工是都市圈空间重组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动力.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地区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对2005~2012年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区域分工特征及其演化态势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以徐州为核心向外围降低的圈层分布格局,不同类型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及集聚程度存在差异;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地区专业化程度均不高且有弱化趋势,各城市具有专业化优势的服务行业发展各异;不同服务行业的区域分工不断深化,区域分工程度高的行业由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向社会性服务业演变.
王耀宇仇方道
关键词:服务业区域分工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徐州都市圈
徐州都市圈县域工业发展时空分异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00~2012年徐州都市圈工业发展时空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县域工业发展的相对差异呈波动性缩小之势,而各县域之间呈现正空间相关性且集聚态势有加强趋势,但空间集聚程度不高;该都市圈县域工业集聚程度呈以徐州市区为核心向外围降低的圈层分布格局,且近年来沿东陇海线向沿海延展的轴线发展格局初现,而南部、西部地区的工业边缘化现象明显.根据相邻县域间的关系,将徐州都市圈各县域分为扩散发展型、极化发展型、过渡发展型和落后均衡型.
陈永生仇方道朱传耿
关键词:时空分异空间自相关徐州都市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