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10491010)

作品数:2 被引量:30H指数:2
相关作者:张瑞生路凤香郑建平邵济安余淳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广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幔
  • 2篇拆沉
  • 2篇拆沉作用
  • 1篇底侵
  • 1篇底侵作用
  • 1篇地壳
  • 1篇地球内部
  • 1篇地幔柱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地幔
  • 1篇燕山造山带
  • 1篇造山带
  • 1篇弱化
  • 1篇下地壳
  • 1篇壳幔
  • 1篇壳幔作用
  • 1篇核幔边界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2篇郑建平
  • 2篇路凤香
  • 2篇张瑞生
  • 1篇储玲林
  • 1篇李伍平
  • 1篇余淳梅
  • 1篇邵济安

传媒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地球内部主要层圈相互作用研究的若干进展被引量:3
2003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正在探索建立一个统一的全球动力学体系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物质运动机制。通过对地核、核幔边界、过渡带、岩石圈一软流圈地幔、地幔柱理论、壳幔边界和地壳内热、物质的交换和圈层流变运动方式等进行分析,讨论了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的热与物质的交换机制以及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岩浆部分熔融作用等壳幔相互作用过程。认为壳幔作用过程表现为一种阶段式、递进式动力学和物理化学演化过程。壳幔相互作用不仅是大陆动力学演化的主要机制,而且与深部地幔的交代及上地壳变形、造山带、盆地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耦合过程。基于壳幔热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对上地幔及更深层次的地质作用过程进行限定。
张瑞生路凤香郑建平储玲林
关键词:壳幔作用核幔边界地幔柱底侵作用拆沉作用
地壳与弱化岩石圈地幔的相互作用:以燕山造山带为例被引量:27
2006年
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发育4期钙碱性火山活动,它们的源区组成都是受壳幔相互作用的制约,其中髫髻山组和义县组分布广泛,具有代表性.髫髻山组岩性比较单一,地球化学参数变化范围小,岩浆的AFC作用不强烈,源区成分不复杂.依据Kay et al.(1991)的方法,估算了早-中侏罗世燕山地区的地壳厚度为40-45 km.髫髻山组粗安岩是在加厚的地壳 (40-45 km)条件下,源区是含角闪石的石榴石麻粒岩+底侵的基性岩的壳幔过渡带熔融形成.义县组火山岩的源区为下地壳+岩石圈地幔,地幔组分较髫髻山组增加.研究区中生代早期地壳开始加厚,发生下地壳拆沉,进入流变学性质改变了的“弱化的岩石圈地幔”,二者发生作用.岩石圈地幔在中生代晚期受到流体、熔体、地幔矿物中活化的分子水、剪切构造作用,以及温、压条件改变的影响,导致岩石圈地幔发生不均一的局部弱化,为容纳拆沉的下地壳提供了优化场所.推测弱化岩石圈地幔出现于135 Ma以后燕山地区发育的小型拉伸盆地之下,以及对应的小型软流圈底辟体之上.上述模型可以与俯冲带的楔形地幔与俯冲洋壳的相互作用相对比.
路凤香郑建平张瑞生邵济安李伍平余淳梅
关键词:燕山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