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GJ041)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刁大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中期选举
  • 2篇美国中期选举
  • 2篇奥巴
  • 2篇奥巴马
  • 1篇第二任期
  • 1篇选举
  • 1篇议题
  • 1篇议题设置
  • 1篇议员
  • 1篇再平衡
  • 1篇中国议题
  • 1篇外交
  • 1篇外交决策
  • 1篇美国国会
  • 1篇美国外交
  • 1篇美国外交决策
  • 1篇美国选举
  • 1篇美国政治
  • 1篇国会
  • 1篇奥巴马外交

机构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5篇刁大明

传媒

  • 2篇现代国际关系
  • 1篇国际论坛
  • 1篇美国研究
  • 1篇外交评论(外...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2014年美中期选举是美国政治的新一轮重要洗牌。从选情发展看,本次中期选举将延续甚至恶化两党对峙、府会分立的极化状态,直接左右奥巴马政府的内政外交议程。就中美关系而言,美国中期选举将继续成为政治人物炒作中国议题的舞台;关键涉华议员的变动将给中美关系带来不确定性;而中期选举及其后续的政治乱象,也可能使奥巴马成为"外交总统",为其推进其亚太战略以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产生助力。
刁大明
关键词:中期选举
美国茶党的涉华态度及其成因被引量:3
2013年
自奥巴马执政以来,反对经济刺激计划、全民医疗改革等"大政府"政策的茶党从社会运动逐渐演变为共和党党内的重要势力。随着茶党势力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扮演起关键角色,其在内政议题上呈现出保守化,而在外交议题上则表现为扩张与孤立倾向并存的态势。文章通过统计第112届美国国会众议院茶党连线议员提出与联署涉华法案的行为,初步揭示了茶党议员在中国议题上更易持有消极态度:在经贸议题上往往不持乐观积极态度,部分来自南方的茶党议员表现出提防与谋利并存的矛盾倾向。在人权、安全以及台湾议题上则彻底固守消极态度。而统计分析揭示,造成众议院茶党议员对华相对消极态度的原因包括:更多出自南方选区、更多参与军事委员会、2008年到2011年选区对华出口增长率较低等。基于这些发现,文章尝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在对美国会外交、经济外交以及公共外交中平衡区域发展,强调美国国内政治因素,重视美国国内利益诉求,关注其政治与社会保守化发展趋势。
刁大明
关键词:茶党美国国会
决策核心圈与奥巴马外交被引量:7
2015年
总统核心圈在美国外交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国会助理、竞选班底以及部分前民主党政府官员构成的奥巴马核心圈虽然"去希拉里化"、资历与经验有限,兼具封闭性与冲突性,但也代表着新代际的新理念。核心圈成员的平衡战略与价值观倾向等理念深刻地塑造着"奥巴马主义"外交。由于对中国事务了解有限、平衡战略约束以及意识形态偏见,核心圈决策也导致了奥巴马政府在对华政策特别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上的反复与倒退。
刁大明
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与新一届国会对华政策走向被引量:4
2014年
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是一次针对奥巴马执政绩效的民意公投,也是一次有利于共和党的选举回摆。在中期选举历史惯性、选举议题发散分布、奥巴马民众满意度低迷,以及共和党竞选策略奏效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共和党得以在国会两院占据多数席位,与奥巴马政府形成所谓的"强分立"府会格局。基于这一状况,美国国内政治对峙与极化的态势将会延续下去,新一届国会将继续与奥巴马在内政外交领域展开缠斗,这无疑扭曲着国家利益,令美式民主陷入深深的迷思。就对华政策而言,新一届国会将延续其扰乱中美关系稳步、健康发展的"不和谐背景音"角色:在分立府会下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可能在经贸和军事安全意义上助力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经贸、中国周边安全、人权等议题上为中美关系带来不必要的成本;而关键委员会及其领导层、关键非正式连线组织、关键涉华议员的调整与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会采取消极涉华行为的可能性。
刁大明
关键词:美国政治国会中期选举
美国选举中的议题设置与中国议题被引量:4
2014年
议题设置是美国选举政治的重要环节,充当着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关键链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议题日益成为美国选举政治的热点议题,影响着中美关系的稳步发展。基于议题设置的相关理论,本文对2010年中期选举中的中国议题进行了个案研究。文章指出,作为美国国内经济与就业议题的外化延续,中国议题将在美国选举政治中长期存在。在实现候选人迎合政治与舆论潮流的传播效果的同时,中国议题还可以通过内容阐释框架与党派属性议题保持高度一致。文章认为,竞选中的中国议题对候选人当选后的涉华倾向具有消极影响,存在中国议题负面炒作的"常在化"趋势。基于这些观点,本文尝试提出了加强对美经济外交、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注意通过对美外交在选举年主动设置积极中国议题等对策建议。
刁大明
关键词:美国选举议题设置中国议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