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780) 作品数:12 被引量:40 H指数:4 相关作者: 金旭 王保国 申颖 熊蔚 王云珍 更多>> 相关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北京三博脑科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一般工业技术 更多>>
0X26偶联载内吗啡肽超支化聚甘油-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透血脑屏障机制实验研究 2014年 目的 制备新型包载内吗啡肽(EM)的偶联脑主动靶向抗体OX26的超支化聚甘油-聚乳酸-聚乙醇酸(HBPG-PLGA)纳米粒,通过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MEC)研究其透血脑屏障(BBB)机制.方法 利用新型材料HBPG-PLGA通过复合乳液法制备载EM的纳米粒,在其表面偶联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OX26,通过透射电镜等进行表征;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不同配方纳米粒透过BBB的机制.结果 制备的载EM HBPG-PLGA纳米粒稳定,电镜下呈核壳结构,平均粒径(170±20) nm,Zeta电位约-27 mV,与OX26抗体的偶联效果较好,药物可以缓慢释放72 h以上.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载EMHBPG-PLGA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透BBB能力,其机制与细胞内吞作用有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纳米粒被内吞后,EM与纳米材料在细胞内分离,EM进入BBB,产生药理作用.结论 制备的偶联OX26载EM纳米粒稳定,能达到较好的透BBB作用,其机制与BMEC内吞作用有关,内吞后药物分离,进入脑内产生药理作用. 金旭 熊蔚 曾敏 吕丰 包汉梅 刘天军关键词:纳米粒 主动靶向 内吞 不同综合疗法对老年性重度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比较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和复方倍他米松复合口服草乌甲素片或双氯芬酸钠治疗老年性重度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从580例KOA患者中选择程度为重度关节炎的患者60例,分为草乌甲素组和双氯芬酸钠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膝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和复方倍他米松,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另外,草乌甲素组还口服草乌甲素片;双氯芬酸钠组还口服双氯芬酸钠片。根据Tegner的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疗效,并比较两组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后显效率达80%以上,疼痛明显缓解(P<0.01);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草乌甲素组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双氯芬酸钠组(P<0.01)。结论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和复方倍他米松复合口服草乌甲素片的综合治疗方法对老年性重度关节炎的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申颖 王云珍 金旭 李二立关键词:膝骨关节炎 玻璃酸钠 复方倍他米松 草乌甲素 OX26耦联载内吗啡肽的超支化聚甘油-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细胞毒性及血液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考察OX26耦联载内吗啡肽的超支化聚甘油-聚乳酸-聚乙醇酸(OX26-EM—HBPG—PLGA)纳米粒细胞毒性及血液相容性,为安全用于动物实验提供依据。方法将纳米粒分为B组(HBPG—PLGA纳米粒)、EP组(EM—HBPG—PLGA纳米粒)、OEP组(OX26-EM.HBPG—PLGA纳米粒)组,分别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考察各组纳米粒对大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细胞毒性、兔血溶血率;通过正常大鼠静脉注射各组纳米粒考察其对血常规和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①不同类型纳米粒对BMECs的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3组纳米粒对细胞都有一定毒性作用,在质量浓度为30~600μg/ml范围内,其细胞抑制情况较低且稳定,质量浓度为2700μg/ml时,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②无论纳米粒浓度高低,兔血红细胞溶血率均低于5%,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医用实验材料的溶血要求。③各组纳米粒对血常规均无影响(P〉0.05)。④3组纳米粒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bg)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同组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PT、APTT明显延长,Fbg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较低浓度和合适剂量的OX26-EM—HBPG—PLGA纳米粒对BMECs毒性低微,溶血率低,对大鼠血常规凝血系统没有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曾敏 熊蔚 金旭 吕丰 王海 包汉梅 刘天军关键词:纳米粒 细胞毒性 凝血系统 肾移植患者带状疱疹神经痛综合治疗1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并发带状疱疹的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12例患者予静脉点滴阿昔洛韦,紫外线皮损区体表照射和超短波神经节区照射,曲安奈德、甲钴铵和利多卡因混合注射液神经阻滞。结果患者平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从治疗前9.3分降到治疗后2.1分(P<0.01),总有效率达到100%。结论肾移植术后并发带状疱疹患者采用抗病毒药物、理疗复合神经阻滞的综合治疗方法安全、有效。 李二立 宋建聪 金旭关键词:肾移植 带状疱疹 紫外线照射 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比较单纯口服药物和联合神经阻滞两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PHN)的效果。方法40例病程超过6个月的PHN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A组口服卡马西平、多塞平、双氯芬酸钠、B族维生素,B组在口服上述药物的基础上应用醋酸曲安奈德、弥可保、0.4%利多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周和治疗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B组患者在治疗后3周和6个月VA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A组在治疗后3周VAS低于治疗前,6个月后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3周和6个月VAS均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口服药物治疗顽固PHN止痛作用强,疗效持久。 申颖 王云珍 金旭 曲梅关键词: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鞘内注射LXM-10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Fos蛋白和P2X_3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新型镇痛药LXM—10(2,4—dimethyl—9—β—phenylethyl—3—oxo—6,9—diazaspiro[5,5]undecane chloride,2,4—E乙烷基—9—β—苯乙酸—3—oxo—6,9—二氮杂螺环—[5,5]十二烷基盐酸盐,LXM—10)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Fos蛋白和P2X_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C组)和药物组(L组),对照组和药物组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SN)。假手术组、药物组和对照组根据给药时间不同分为3个亚组(n=12只),药物组和对照组分别在CCI—SN造模成功后1、5、12d开始向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10μl,连续3d,分别设为C3组、C7组、C14组,或向蛛网膜下腔注射LXM-10 6μg/kg,连续3d,分别设为L3组、L7组、L14组;假手术组仅在相应时间点向鞘内注射生理盐水,设为S3组、S7组、S14组。连续注射3d后于末次给药后2h处死动物,取腰膨大脊髓节段和腰4~6背根神经节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Fos蛋白和P2X_3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各时间点Fos蛋白随着时间延长表达增强,Fos蛋白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药物组在各时间点脊髓背角Fos蛋白免疫反应阳性(Fos-like immunoreactivity,F-LI)细胞均较相应时间点对照组明显减少((L3组 vs C3组,P=0.003;L7组 vs C7组,P=0.023;L14组 vs C14组,P=0.005)。背根神经节中Fos蛋白变化趋势同脊髓背角(L3组 vs C3组,P=0.002;L7组 vs C7组,P=0.003;L14组vsC14组,P=0.002)。P2X_3在CCI—SN造模成功后3~14d,表达逐渐升高,主要在背根神经节表达。在脊髓背角药物组各时间点P2X_3阳性细胞表达均较对照组对应时间点降低(L3组 vs C3组,P=0.043;L7组vs C7组,P=0.008;L14组 vs C14组,P=0.005)。在背根神经节鞘内给药后,各时间点P2X_3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减少(L5组 vs C3组,P=0.054;L7组 vs C7组,P=0.001;L14组 vs C14组,P=0.003)。 庞红杰 金旭 王保国关键词:镇痛药 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 阿片类镇痛药物缓释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08年 阿片类药物是一种短期内难以替代的高效的镇痛药物。尽管其镇痛作用确切,但过窄的治疗指数和巨大的个体用药差异限制了阿片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而因为其明显的毒副反应,尤其是极强的成瘾性,又十分需要制备成缓释剂型。目前阿片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包括口服缓释剂型、透皮缓释贴剂、病人自控镇痛装置以及椎管内给药的缓释剂型等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以亿计的患者从中获益。以不同给药途径为主线,综述了各种缓释技术的利与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金旭 王保国关键词:缓释 疼痛治疗 芬太尼或氨酚羟考酮辅助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老龄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比较芬太尼或氨酚羟考酮辅助丙泊酚静脉全麻在老龄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老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芬太尼组患者静脉缓慢推注芬太尼0.5μg.kg^-1,氨酚羟考酮组患者检查前1 h口服氨酚羟考酮1片,继而两组静脉推注丙泊酚1.0-1.5 mg.kg^-1,观察患者麻醉深度为3-4级时停止给药。发现患者有轻微肢体活动后立即追加丙泊酚20-40 mg/次,检查中监测MAP,HR,SpO2,记录丙泊酚用量、检查时间、清醒时间、离院时间和清醒期不良反应。结果:芬太尼组在检查中MAP,HR和SpO2较用药前下降,且与氨酚羟考酮组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患者检查时间及丙泊酚用量无明显差异,但是氨酚羟考酮组患者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均比芬太尼组时间短,而且清醒期不良反应的例数少(P〈0.05)。结论:氨酚羟考酮辅助丙泊酚对老龄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效果好、安全性高。 申颖 罗芳 孟岚关键词:老龄患者 无痛结肠镜检查 静脉麻醉 氨酚羟考酮 鞘内注射97-9-G4 PLGA缓释微球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新型镇痛药97-9-G4聚乳酸-聚乙醇胺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CCI)大鼠模型痛行为的影响。方法鞘内置管并成功制备右侧坐骨神经CCI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组(NS),97-9-G4组(G组);97-9-G4PLGA缓释微球组(SRG组),PLGA空白微球组(P组)。CCI造模后第11天起,连续3d,NS组和G组于7am、1pm和7pm分别3次鞘内给药,SRG组和P组分别于7am鞘内给药一次;于第14天,各组大鼠分别于8帅、12am、2pm、6pm和8pm5次测定机械痛阈和热辐射抬足潜伏期。结果微球平均粒径为77μm,药物包封率为80.4%,载药量约为27.78%。体外释放有2个释放高峰,其中前30min约有25.28%药物释放,在30min-24h时间段约有71.33%药物累积释放,体外释放至240h(10d)累积释放达98.3%。药物干预前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和热辐射抬足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给药后,G组在8am、2pm和8pm阈值较对照组(NS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12am和6pm组不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SRG组除8pm时间点外,同NS组比较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组同N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97-9-G4PLGA缓释微球体外释放结果显示出良好的缓慢释放作用。动物实验提示鞘内注射该缓释制剂可以有效地对抗CCI模型引起的动物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且作用时间可以持续约12h左右。 金旭 庞红杰 熊蔚 刘彬 王保国关键词:微球 缓释 鞘内注射 甘油果糖复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比较甘油果糖复合神经阻滞和单纯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50例症状较重而无手术适应证的CEH患者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25例,应用得宝松、弥可保、利多卡因混合液于患侧C2椎旁、耳大、枕大、枕小神经阻滞;联合治疗组25例,在神经阻滞的同时每天应用甘油果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连续5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d、1周、2周、3周、4周的疼痛评分(NRS)与颈椎活动度评分(ROM),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和血糖水平。结果神经阻滞组治疗后2周内NRS和RO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4周的NRS和ROM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各时间点的NRS和ROM评分均明显低于神经阻滞组(P<0.01)。结论甘油果糖复合神经阻滞治疗CEH安全、有效,是严重CEH患者较好的保守治疗方法。 申颖 白莺 金旭 王保国关键词:颈源性头痛 神经阻滞 甘油果糖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