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2008ZX08011-003)

作品数:11 被引量:94H指数:6
相关作者:何康来王振营张明宋新元李新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基因
  • 5篇玉米
  • 5篇转基因
  • 4篇大豆
  • 3篇亚洲玉米螟
  • 3篇玉米螟
  • 3篇转基因大豆
  • 2篇玉米花
  • 2篇玉米花粉
  • 2篇瓢虫
  • 2篇群落
  • 2篇花粉
  • 2篇环境风险
  • 2篇龟纹瓢虫
  • 1篇地理种群
  • 1篇豆田
  • 1篇多样性
  • 1篇性信息素
  • 1篇遗传分化
  • 1篇幼虫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城市学院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王振营
  • 4篇何康来
  • 3篇白树雄
  • 3篇宋新元
  • 3篇张明
  • 2篇崔蕾
  • 2篇彭德良
  • 2篇李新海
  • 2篇李菁
  • 2篇于壮
  • 2篇黄文坤
  • 1篇朱慧萍
  • 1篇刘娜
  • 1篇邵改革
  • 1篇刘茂炎
  • 1篇樊守金
  • 1篇张卓
  • 1篇邢珍娟
  • 1篇王秉宇
  • 1篇邹爱兰

传媒

  • 2篇生物安全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7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雄蛾的性信息素受体能够对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进行识别,这是鳞翅目昆虫寻觅配偶过程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8个性信息素受体及1个Or83b同源基因的cDNA片段,分别...
李菁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基因克隆
文献传递
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对豆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直接观察法,通过对多样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物种数的分析比较,研究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对豆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豆生长期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和受体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物种数均显著低于当地常规品种,优势集中性指数显著高于当地常规品种,但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与对照受体间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对豆田节肢动物群落无明显影响。
张卓黄文坤刘茂炎彭德良刘二明
关键词:节肢动物多样性
基于线粒体DNA COⅡ基因的亚洲玉米螟中国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研究被引量:28
2010年
本文通过对中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17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中国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获得的413条序列样本中共发现了34个变异位点、35种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11,种群内单倍型多样度在0.424~0.862范围内。17个种群间的平均基因流(Nm)为2.02。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234。AMOVA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76.45%)。各种群的TajimasD值中性检验符合中性突变,说明中国亚洲玉米螟在历史上没有出现群体扩张,群体大小稳定。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在系统发生树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李菁张颖王振营何康来王强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基因流
抗真菌病害转基因大豆对大豆孢囊线虫群落的影响
为了明确抗真菌转基因大豆对大豆孢囊线虫种群数量与动态的影响,连续两年对种植转几丁质酶基因与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大豆地中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种群动态、种群数量及为害程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转几丁质酶基因与核糖体失...
黄文坤彭德良张杰王秉宇顾晓川叶文兴
关键词:大豆孢囊线虫群落结构抗真菌病害转基因大豆转几丁质酶基因
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策略被引量:21
2011年
构建完善的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技术体系是保障转基因生物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发展历程与趋势,归纳了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的思路与内容。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应分为潜在风险分析、风险假设验证、风险特征描述等3个步骤,并采用逐层评价模式;安全评价应贯穿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研发与产业化全程,包括应用前预测、研发中筛选、推广前评价、推广后监测。此外,基于科学性和个案分析原则,本文对复合性状、非生物胁迫抗性等新型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策略进行了探讨。
宋新元张欣芳于壮李新海张明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环境风险评价
转Btc-ry1 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解毒酶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研究了取食转Bt-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体内解毒酶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利用饲喂结合比色方法,比较龟纹瓢虫取食转Bt-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和非转基因玉米花粉后体内α-乙酸萘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中肠总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的酶活性。结果发现:在解毒酶方面,取食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4龄幼虫和蛹的α-乙酸萘酯酶活性显著低于取食非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对照组),取食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的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各个发育时期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中肠蛋白酶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取食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的总蛋白酶和强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在各个发育时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取食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的弱碱性类胰凝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在蛹期显著低于取食非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由此可见,龟纹瓢虫取食含有Cry1Ah杀虫蛋白的玉米花粉后,体内代谢解毒酶和中肠蛋白酶与Cry1Ah杀虫蛋白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某些酶活性的变化。因此,转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的潜在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崔蕾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关键词:花粉龟纹瓢虫解毒酶
转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移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利用花粉饲喂法研究了转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生长发育及成虫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混有适量蚜虫的非转基因亲本对照玉米花粉(花粉与蚜虫重量比为2:1)相比,龟纹瓢虫幼虫取食混有适量蚜虫的转cry1Ah基因玉米花粉(花粉与蚜虫重量比为2:1)后,幼虫总发育历期、蛹期和成虫寿命均无显著差异,但1、3和4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高于对照,2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低于对照;2龄和4龄幼虫的存活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3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增加;幼虫取食Bt花粉对该虫的蛹重、羽化率和雌雄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幼虫期取食Bt玉米花粉而成虫期取食蚜虫对成虫的日产卵量无不利影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幼虫取食Bt玉米花粉羽化后雄虫和雌虫的步速和翻跃时间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
崔蕾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关键词:花粉龟纹瓢虫生长发育
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的效益、潜在风险及其环境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0
2010年
自从1996年第一个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品种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大豆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2009年种植比例达到77%。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安全性的潜在风险已受到广泛关注。应用现有生物安全评价知识,建立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是减少环境安全风险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对当前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的生产、研发、效益、潜在风险及转基因大豆的环境安全评价方法进行概述,为我国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的商业化种植提供参考。
丁伟王振华李新海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环境风险
亚洲玉米螟幼虫在抗虫和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上取食行为的变化被引量:5
2010年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NF6373YGRR(通过杂交育种聚合cry1A.105、cry2Ab2、cp4epsps基因)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取食行为与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h非选择性试验中,玉米螟初孵幼虫在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玉米48h的幼虫累计死亡率为53.75%,非转基因玉米为20.00%,差异显著;3龄幼虫在转基因玉米雌穗尖组织上的取食率、死亡率与非转基因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玉米,48h累计死亡率为55.00%;3龄幼虫在转基因玉米雌穗尖组织上的取食率与非转基因玉米差异不显著。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对玉米螟初孵幼虫的取食有显著的抑制和忌避作用,而对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影响不显著。
朱慧萍宋新元张明于壮丛斌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转基因玉米幼虫取食行为
酸性土壤中大豆优势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6
2011年
从两个酸性土壤生态实验点(江西鹰潭、浙江金华)种植的不同大豆品种根瘤中,分离纯化出29个分离物,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分析。从其中16个分离物中扩增出nifH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出的菌株主要为慢生根瘤属(Bradyrhizobium)菌株。10个分离自浙江金华的菌株,在大豆品种之间的种属差异不大。在6个分离自江西鹰潭的菌株中,耐铝和敏感的大豆品种根瘤菌株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通过基于nifH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和菌株回接结瘤实验,进一步明确和验证了其种属特性。同时,对经过初筛能结瘤的4株根瘤菌进行了生长曲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本文结果表明在酸性土壤中,优势根瘤菌存在地域差异性。
李永春孔令如王焱孔文尧杨统一邹爱兰戚金亮杨永华
关键词:大豆根瘤菌NIFH生物学特性酸性土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