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06032)
-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宝林封麟先王东安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呼伦贝尔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组织工程材料表面拓扑结构对其细胞相容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6
- 2007年
- 目的:从粗糙表面、多孔表面、规则刻槽表面、纤维表面、纹理结构和蛋白质层6个方面全面论述组织工程材料表面拓扑结构对细胞相容性的影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7-01/2007-01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io-compatibility,bio-compatibility materials,tissueengineering,tissue engineering materials,cell-compatibility,cell-compatibility material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生物相容性组织工程材料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74篇相关文献,3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2篇文献中,24篇涉及生物相容性,8篇涉及细胞相容性材料。资料综合:①关于组织工程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综述了高分子组织工程材料在与生物体组织接触时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情况决定了材料组织相容性的程度;材料对组织相容性的影响包含着微观分子水平和宏观尺度水平,而且,宏观大尺度上(包括材料表面的拓扑结构)的效应比分子尺度上发生的化学效应更为重要。②关于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对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影响:综述了高分子材料的粗糙表面、多孔表面、规则刻槽表面、纤维表面、纹理结构和蛋白质层等材料表面的拓扑结构对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影响。指出这种影响是研究组织工程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进行组织相容性材料设计的重要内容。结论:材料表面的拓扑结构对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有着较大影响,细胞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是评价材料细胞相容性的指标。细胞与高分子材料间短期的相互作用程度可由细胞与高分子材料表面的黏附程度来评价,而长期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检测体外培养细胞
- 陈宝林王东安封麟先
-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生物相容性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细胞相容性
- 高分子组织工程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英文)被引量:5
- 2008年
- 学术背景: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组织或器官的修复与再建提供了可能,组织工程及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值得探讨。目的:从生物相容性的角度出发论述了组织工程的研究内容及高分子组织工程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7-12相关文献,检索词"tissue engineering, tissue engineering materials, Polymers materials, bio-compatibility, bio-compatibility materials, cell-compatibility, cell-compatibility material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7-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组织工程;组织工程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材料;生物相容性;细胞相容性;组织相容性",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收集到81篇相关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文章内容应与生物相容性组织工程材料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3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51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0篇文献中,19篇涉及生物相容性,11篇涉及细胞相容性材料。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共得到论著类文章25篇,综述类文章5篇。资料综合:组织工程研究的内容包括种子细胞种植、生物材料植入及细胞移植。细胞的研究包括基因重组技术,将同种、自体或异种的组织体外分解成细胞后培养、增殖后进行构建。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将材料与活细胞建成组织工程构建,即具有生物功能的活性材料,由于组织工程材料应具备最佳的材料与细胞界面反应效果,因此设计具有化学分子水平、三维分子水平的细胞/材料杂化界面,具有宏观三维分子水平、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装置是组织工程材料研究的核心。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分子结构更接近于生物体而广泛�
- 陈宝林王东安封麟先
- 关键词:组织工程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材料生物相容性细胞相容性组织相容性人工器官
- 热致相分离聚合物多孔膜实验分析(英文)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分析热致相分离成膜过程的机理、热力学理论基础、动力学机制以及影响因素,以便充分掌握影响孔度大小、分布、形态的因素,使孔度调控范围得以拓宽,使多孔膜的制备能重复可控。方法:从组织工程材料结构特点出发,分析热致相分离聚合物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及该法成膜的热力学理论基础、动力学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①以热致相分离法可制备聚合物多孔膜。②热致相分离法制备多孔膜是高聚物均相溶液在淬冷条件下发生相分离的过程,它适用于上临界共溶温度型聚合物-稀释剂二元体系。③热致相分离法成膜的过程,可以认为是旋节线机理占主导地位。④热致相分离法制备的微孔材料,其孔隙率、孔径大小、结构形态与聚合物稀释剂的种类、组成配比、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分子量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①可采用热致相分离技术制备多孔膜,通过改变不同的成膜条件可获得一系列不同孔径尺寸和孔径分布的多孔膜材料。②对热致相分离成膜过程中聚合物-溶剂体系的相图测定,不同厚度的多孔膜形貌研究,不同χ(聚合物-溶剂相互作用参数)体系所制备的多孔膜形貌等需深入研究。
- 陈宝林王东安封麟先
- 关键词:组织工程材料热致相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