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CJY0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CJY002)
- 作品数:8 被引量:56H指数:5
- 相关作者:于左李斌张耀南高德成秦昌才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企业集团的规模与效益分析——辽宁前90家企业集团1999-2001年的数据
- 2006年
- 本文通过对1999—2001年辽宁前90家企业集团的数据分析发现,随着这些企业集团规模扩张,效益下降,规模与效益负相关。其中,国有企业集团更具有规模扩张冲动。本文提出企业集团的规模扩张需要满足效益约束。
- 刘岩
- 关键词:企业集团
- 企业集团引发的反垄断难题被引量:7
- 2007年
- 本文从企业集团的界定、性质和域外管辖权三个角度提出了其所引发的反垄断难题。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间组织,兼有"企业性"与"市场性"二重属性;企业集团的"二重性"是导致企业集团垄断行为隐蔽性和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处理企业集团的反垄断问题需要准确判断企业集团行为属性。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美国和欧盟处理企业集团反垄断难题时的一些典型做法;提出了处理企业集团反垄断难题的基本原则。
- 于左
- 关键词:企业集团
- 企业集团规制政策:德隆危机的反思被引量:11
- 2004年
- 本文在反思德隆危机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集团的特性、不当市场行为及其根源。认为企业集团具有“企业”与“市场”双重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在企业集团内部企业间边界模糊。企业间边界模糊容易滋生转移定价、逃废债务、操纵股市等不当市场行为。而企业间边界模糊与市场势力相结合更容易导致企业集团产生垄断行为。企业集团规制政策需要从企业集团的特性及不当行为产生的根源入手。
- 于左
- 关键词:企业集团市场势力规制
-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行业性”被引量:3
- 2004年
- 本文以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得到了衡量公司业绩的综合指标,以此作为因变量,而以股权治理因子(包括国有股、流通A股、第一大股东、股权集中度等)为解释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采用涉及机械、金属、批发、石油四大行业共231家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不同的行业即使类似的股权结构也有着不同的治理效果,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应该遵循"行业性"。
- 李斌秦昌才
- 关键词:综合业绩行业性
- 从企业集团的边界看中央企业集团整体上市被引量:11
- 2008年
- 本文在研究企业集团边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央企业集团整体上市的利弊得失。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间组织形式,在某些情况下比一个独立大企业节约组织成本,比若干独立企业节约交易成本,是若干企业通过特定的联结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率的企业间组织形式。从企业集团边界角度,中央企业集团采取母公司或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不一定有利于其实现效率,也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国内企业集团治理中的大股东侵犯债权人或中小股东利益问题的最佳策略。完善中央企业集团治理重在产权制度改革和从根本上改善公司治理的法律制度。
- 于左
- 关键词:企业集团治理
- 浅论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策略的应用被引量:5
- 2006年
- 转移定价作为企业集团实现整体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虽然在运用过程中可以使企业集团达到降低税收、逃避债务或控制市场的目的,但产生的问题亦不容忽视,即关联交易与市场公允价格之间的差异导致不同形式的利润转移。不当市场行为的转移定价势必损害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进而影响市场的公平竞争。本文在分析T集团等多个企业集团(以下简称T集团)转移定价实例的基础上,分析转移定价类型与特点,针对转移定价所产生的问题,尝试从反垄断法、公司法、税法等方面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 高德成
- 关键词:企业集团规制
- 反垄断执法权力配置与行政垄断规制困境——泰国两则反垄断案例的启示被引量:6
- 2006年
- 本文通过对泰国两则反垄断案例的分析,考察了泰国的行政垄断、利益部门博弈与反垄断执法权力配置问题,并籍此反思中国的行政垄断规制致策与反垄断执法权力的配置模式选择。结论认为,反垄断法本身并不能自动促进竞争,其起作用的关键是执法权力的配置。在国有经济比重高、行政垄断广泛存在的经济体中,反垄断执法机关应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行政垄断需要区别对待,有些行政垄断是反垄断法需要约束的对象,有些则应归属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如果不能将二者分开,则势必影响反垄断法的实施效果。
- 于左
- 关键词:反垄断法执法机构行政垄断
-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数设置被引量:13
- 2004年
- 作为公司治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一方面可以制约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中小股东的行为 ;另一方面可以对公司的经理层进行监督和约束 ,以减轻“内部人控制”问题。本文在对独立董事主要职能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从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性、个人情况、组织结构、选拔机制、职权行使、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七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评价指数的基本分析框架 ,并且进行了初步的经验分析。
- 李斌张耀南
- 关键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股权结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