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I-SW-0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I-SW-01) 作品数:6 被引量:100 H指数:4 相关作者: 韩士杰 赵永华 周玉梅 贾夏 万忠梅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长安大学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更多>>
高浓度CO_2对红松根际及根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2006年 采用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于2003年的7-9月中旬对高浓度CO2(700和500μmol·mol^-1)处理下的红松幼苗根际和根外0-10c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红松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细菌物种的出现,或原有细菌数量的丰富以及原有物种的消失或其数量被削弱的现象,但主要建群种未变. 贾夏 韩士杰 赵永华 周玉梅关键词:微生物群落结构 DGGE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长白赤松幼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长白赤松土壤酶活性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规律。【方法】采用1.2m×0.9m×0.9m的开顶箱控制CO2浓度,试验设高浓度CO2处理(CO2浓度分别为700,500μmol/mol)及开顶箱对照(CK)和裸地对照(B),2个对照处理的CO2浓度均为大气CO2浓度(370μmol/mol)。采用多点混合法于7,8,9月的中旬采集各处理0~10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与2个对照处理相比,高浓度CO2条件下,土壤脲酶、淀粉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以及脱氢酶活性均升高,而土壤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总体上表现出降低,且不同高浓度CO2处理对土壤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高浓度CO2处理下,长白赤松土壤脲酶、转化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以及脱氢酶活性明显增加,而土壤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明显降低;各土壤酶活性的月动态规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高浓度CO2的影响。 贾夏 韩士杰 赵永华 周玉梅关键词:土壤酶活性 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探讨土壤碳库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原生高寒草甸、人工草地和农田(油菜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3种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SOC)及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3种土壤0~40 cm土体内,SOC含量依次为人工草地>高寒草甸>油菜地,分别为113.13、111.61和93.54 t/hm2;LFOC含量依次为人工草地>高寒草甸>油菜地,分别为10.36、8.93和5.83 t/hm2。人工草地与高寒草甸相比,0~40 cm土壤SOC含量间差异不明显,但LFOC高16.01%;耕作20年的农田中,SOC和LFOC分别较高寒草甸低16.19%、34.71%。[结论]人工草地土壤中总SOC和LFOC则略高于高寒草甸,明显高于农田,人工草地和高寒草甸的植物-土壤系统的总固碳量明显高于农田。 李月梅 曹广民 徐仁海关键词:土地利用 高寒草甸 土壤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CO_2干扰对红松和长白赤松幼苗土壤微生物量C的影响 被引量:4 2006年 以不同浓度CO2(700、500μmol/mol)处理的红松和长白赤松幼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2003年的7-9月的中旬采样,对0~10cm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受高浓度CO2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00μmol/mol CO2对红松幼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起着极显著(p〈0.01)抑制效应,其作用大于500μmol/mol CO2处理;受高浓度CO2处理的长白赤松幼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表现出了与红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相似的变化规律。此外,500μmol/mol CO2条件对红松和长白赤松幼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响存在着不稳定性。 贾夏 韩士杰 赵永华 周玉梅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叶片光合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模拟 被引量:2 2007年 为了研究森林植被群落生理生态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森林单叶化叶片的光合特征等生理生态指标对温度、CO2体积分数和光合有效辐射等环境因子的模拟,得出如下结果:七月份的最大的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分别为4.96μmolCO2、22和1250μmolphoton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体积分数720μmol mol-1 CO2时达到8.7μmolCO2m-2s-1;单叶化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上升,在25℃时达到了最大值为5.825±0.912μmolCO2m-2s-1,在温度为30时则开始下降。 唐凤德 韩士杰 张军辉关键词:阔叶红松林 光合作用 环境因子 湿地垦殖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溶解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66 2008年 对三江平原天然沼泽湿地及湿地垦殖后的农田、弃耕还湿地、人工林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0-10 cm)的活性碳、氮组分: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有机氮(DO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小叶章沼泽湿地垦殖为农田后,表层土壤各活性碳、氮组分显著降低:MBC减少了63.8%-80.5%;MBN减少了56.3%-67.1%;DOC减少了43.1%-44.3%;DON减少了25.2%-56.1%.农田弃耕还湿和人工造林后表层土壤的活性碳、氮组分有明显恢复的趋势,各组分恢复到天然小叶章湿地土壤水平的36.1%-59.9%(MBC);46.7%-65.9%(MBN);67.0%-69.3%(DOC);81.2%-88.3%(DON).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MBC、MBN、DOC、DON变化的重要因素;各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的DOC、DON、MBC、MB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DOC的影响大于对DON的影响;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可利用碳、氮的来源不同是影响DOC、DON与MBC、MBN相关性差别明显的主要原因. 黄靖宇 宋长春 宋艳宇 刘德燕 万忠梅 廖玉静关键词:沼泽湿地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溶解有机碳 溶解有机氮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