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06J13-040)

作品数:12 被引量:53H指数:5
相关作者:杨群芳李庆张光全王慧王海建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龙泉驿区植物保护站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小蠹
  • 11篇光滑足距小蠹
  • 4篇葡萄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葡萄树
  • 2篇温度
  • 2篇繁殖
  • 2篇成虫
  • 2篇雌成虫
  • 1篇电镜
  • 1篇电镜扫描
  • 1篇电镜扫描观察
  • 1篇毒死蜱
  • 1篇新害虫
  • 1篇英文
  • 1篇优势种
  • 1篇生活史
  • 1篇生物学特性观...
  • 1篇生物学特性研...

机构

  • 12篇四川农业大学
  • 7篇成都市龙泉驿...

作者

  • 12篇杨群芳
  • 9篇李庆
  • 5篇张光全
  • 2篇蒋春先
  • 2篇王海建
  • 2篇王慧
  • 1篇韩菊兰
  • 1篇周祖基
  • 1篇叶华智
  • 1篇植玉容
  • 1篇张敏

传媒

  • 4篇植物保护
  • 3篇昆虫知识
  • 2篇昆虫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滑足距小蠹消化道的解剖结构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体视显微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消化道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光滑足距小蠹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组成。成虫前胃由8个骨化的前胃板组成,呈灯笼状结构。前胃板由板状部和片状部组成,板状部短而简单,片状部甚长,由斜面、咀嚼刷和关闭刚毛组成。胃盲囊着生在中肠近后端,有细管状和囊状2种,成虫分别有1对,幼虫有1对细管状和3~5对囊状。6根马氏管分成2组,1组4根,另一组2根。6根马氏管与后肠肠壁形成隐肾系统。消化道具有1对囊状和1对细管状的胃盲囊可作为光滑足距小蠹成虫的识别特征。
杨群芳李庆植玉蓉
关键词:光滑足距小蠹消化道解剖学前胃
哈氏虫道真菌(Ambrosiella hartigii)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4年
研究了哈氏虫道真菌(Ambrosiellahartigii )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哈氏虫道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均以PDA为最佳培养基,菌丝生长以甘露醇为碳源、KNO3为氮源最佳,产孢以蔗糖为碳源、甘氨酸为氮源最佳。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0℃和20~30℃,最适温均为25℃,最适pH为6。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黑暗条件。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28℃,致死温度为46℃10 min,适宜pH为5.0~6.0。分生孢子在水中不萌发。
杨群芳李庆蒋春先王海建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3种杀虫剂喷雾和涂干法防治葡萄光滑足距小蠹被引量:8
2008年
在越冬雌成虫出孔扩散期采用网罩葡萄树干的新方法,比较了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其混剂(毒死蜱+氯氰菊酯)喷雾和涂干防治葡萄光滑足距小蠹的效果。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乳油2500倍液喷雾和100倍液涂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喷雾和100倍液涂干、52.25%(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和100倍液涂干,于越冬雌成虫出孔期用药,1~7d的防效均好,以52.25%(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油100倍和细土涂干的效果最持久,持效期可达13d。
杨群芳植玉蓉谢旭阳刘素强张光全
关键词:光滑足距小蠹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氯氰菊酯防效
光滑足距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电镜扫描观察被引量:16
2010年
利用扫描电镜对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雌雄成虫触角进行了观察,发现尽管雄成虫触角长度仅为雌成虫的2/3,但是雌雄成虫之间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形式却相似。成虫触角具有5种类型的感受器:毛型感受器、锯齿型感受器、锥型感受器、芽型感受器和刺型感受器,其中毛型感受器最多,占总感受器的80%以上,刺型感受器最少,仅1根。在触角各节中,以锤状部感受器分布最多,约占总感受器的85%,其中约73%的感受器密集散生在锤状部的末2节,柄节和鞭节的各节均较少,分别约占总感受器的6%和9%。
杨群芳韩菊兰李庆
关键词:光滑足距小蠹触角感受器
葡萄光滑足距小蠹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被引量:10
2007年
光滑足距小蠹是国内葡萄树上一种新发生的重要害虫。介绍了光滑足距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途径,并指出用触杀剂触杀越冬代出孔雌成虫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杨群芳植玉容巫超莲张光全李庆
关键词:光滑足距小蠹葡萄生物学
3种虫道真菌对光滑足距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1836年,Schmidberger首次发现蛀木质部小蠹是以坑道壁上排列的栅栏状物为食,由于弄不明白这些栅栏状物为何物,便将它们称为"ambrosia",意为"神的食物"(Fisher et al.,1953;1954;Schmidberger,1836)。1844年,Hartig明确了被北方材小蠹(Xyleborus dispar)幼虫取食的栅栏状物是丛梗孢属(Monilia)的一种真菌(Batra,1967)。此后,"ambrosia fungi",即"虫道真菌",便被广泛用于对生长在坑道中、为蠹虫所取食的真菌之称。
杨群芳王慧李庆
关键词:光滑足距小蠹发育繁殖
光滑足距小蠹虫道真菌的组成和变化(英文)被引量:12
2008年
本文同时采用分离和电镜扫描技术研究了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不同发育阶段坑道和贮菌器内真菌种类的组成和变化。Ambrosiella hartigii是光滑足距小蠹扩散、蛀孔、越冬和体壁新硬化的成虫贮菌器内唯一分离到的真菌,而刚羽化的雌成虫贮菌器中没有分离到任何真菌种类,体壁新硬化的成虫贮菌器中真菌的分离频率最低。坑道内共分离到4种真菌:A.hartigii,Acremonium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 spp.。从卵期到蛹期的坑道中,A.hartigii总是能被分离到,占分离物总数的百分率较高,达40 %~60 %;而在成虫期坑道中,A.kiliense和Fusarium sp.1被分离率较高,都为34.6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A.hartigii为卵期到蛹期坑道中的优势种,而镰刀菌Fusarium spp.则是成虫期坑道中的优势种。这些结果均表明,Ambrosiella hartigii,Acremonium 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spp.是光滑足距小蠹的虫道真菌,而且这些真菌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类是随着蠹虫的发育阶段而变化的。真菌种类的组成和变化可能与幼虫和成虫的营养需求以及虫道真菌的生长特性有关。
杨群芳叶华智张敏
关键词:光滑足距小蠹坑道优势种
光照、温度对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起飞行为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雌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光照强度为1~400 lx时,趋光性随光照强度提高而增强。25℃时,完全黑暗条件下该小蠹雌成虫不起飞,光照强度为1~1 500 lx时,起飞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起飞虫量在光照强度为1 500 lx时达最大,光照强度超过1 500 lx时,起飞虫量又逐渐减少。在光照强度400 lx、温度21℃时雌成虫开始起飞,温度21~30℃,起飞虫量随温度升而增加,温度为25~27℃时起飞虫量较多,温度升至35℃时,小蠹雌成虫停止飞行。研究表明,光照和温度两个因素中,温度是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起飞的先决条件,只有当环境温度高于起飞的临界温度(21℃)时,在低光照强度下雌成虫才起飞。
张光全杨群芳植玉蓉巫超莲
关键词:光滑足距小蠹起飞光照强度温度趋光性
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的空间分布被引量:1
2009年
通过调查雌成虫侵入孔在葡萄树上的分布,测定了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rnanus(Blandford)]雌成虫侵入孔的空间分布型。空间分布型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测定、Taylor幂法则和m^*-m(lwao)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在葡萄地和葡萄树树体上均呈聚集分布,且都为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雌成虫侵入孔主要分布在葡萄树0~60cm高度的主干上。
杨群芳植玉蓉李庆张光全
关键词:光滑足距小蠹空间分布型
葡萄树新害虫--光滑足距小蠹的形态特征被引量:9
2008年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成都市农泉驿区危害葡萄的小蠹——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的形态特征。该小蠹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成虫光亮。雌成虫圆柱形,体长2.02~2.26mm,雄成虫较宽扁,体长1.00~1.30mm。在扫描电镜下,可见成虫前胸前缘的刻点毛均从基部分成两叉,但雌成虫略呈锯齿状,雄成虫呈栉齿状。雌成虫具有贮菌器,位于前胸背板的后端下面。雌成虫鞘翅分为沟中和沟间部,后半部细长毛起自沟间部,雄成虫鞘翅不分沟中和沟间部,后半部部分刻点生有细长毛。
杨群芳周祖基李庆植玉蓉巫超莲
关键词:光滑足距小蠹葡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