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EID35)

作品数:5 被引量:151H指数:5
相关作者:黄学勇杜燕华许汴利刘国华陈豪敏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病毒
  • 5篇布尼亚病毒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减少
  • 3篇综合征
  • 2篇血小板减少综...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发热
  • 2篇发热伴血小板...
  • 2篇发热伴血小板...
  • 1篇动物
  • 1篇动物种群
  • 1篇治疗学
  • 1篇牛虻
  • 1篇染病
  • 1篇种群
  • 1篇蜱类
  • 1篇物种
  • 1篇流行病学研究

机构

  • 5篇河南省疾病预...
  • 2篇信阳市疾病预...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5篇许汴利
  • 5篇杜燕华
  • 5篇黄学勇
  • 4篇康锴
  • 4篇陈豪敏
  • 4篇刘国华
  • 3篇唐晓燕
  • 3篇王海峰
  • 2篇尤爱国
  • 2篇赵国华
  • 2篇马宏
  • 1篇李幸乐
  • 1篇邓文斌
  • 1篇孟凡俊
  • 1篇马红霞
  • 1篇刘洋

传媒

  • 5篇中华预防医学...

年份

  • 5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9
2012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项监测系统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07--2011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集病例血清标本,开展新布尼亚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和病毒分离。结果河南省2007—2011年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1021例,死亡23例,病死率为2.25%。其中信阳市报告1007例,占98.75%。病例主要集中在4—10月,占96.47%(985/1021),5-7月为高峰,占59.16%(604/1021),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占12.05%(123/1021)。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9岁(范围为1—88岁),男女性别比为1:1.50(408:613),农民占全部病例的93.73%(957/1021)。465例病例血液标本中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率为69.25%(322/465),从164例血液标本中分离到新布尼亚病毒67株,分离率为40.85%(67/164)。结论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大年龄组女性农民高发,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
康锴唐晓燕许汴利尤爱国黄学勇杜燕华王海峰赵国华陈豪敏刘国华孟凡俊
关键词:流行病学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被引量:45
2012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收集病案资料,对2010年河南省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共5例)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RT—PCR和病原分离方法检测病例血液标本。结果5例病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其中2例标本中分离出新布尼亚病毒。病例出现发热(5/5)、全身酸痛(5/5)、乏力(5/5)、纳差(5/5)、恶心(5/5)、畏寒(4/5)、咳嗽(4/5)、咳痰(4/5)、呕吐(3/5)、眼结膜充血(3/5)等症状;伴有自细胞下降(5/5)、血小板减少(5/5)、谷丙转氨酶升高(4/5)、谷草转氨酶升高(4/5)、乳酸脱氢酶升高(5/5)、肌酸激酶升高(4/5)、尿蛋白阳性(3/5)。经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首发病例死亡,4例续发病例均痊愈出院,平均病程为15.4d。结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临床表现复杂,呈多脏器损害,及时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唐晓燕崔宁康锴王海峰尤爱国赵国华杨家强黄学勇杜燕华陈豪敏刘国华许汴利
关键词: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特征治疗学
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0
2012年
目的建立检测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方法用分离到的5株新布尼亚病毒株感染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制备抗原片,优化IFA工作条件,进行IFA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评价,应用建立的IFA方法对2007—2011年在河南省信阳地区采集的12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与RT—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筛选出免疫荧光反应特异、稳定性较好的WZ69毒株作为建立新布尼亚病毒IFA检测方法的抗原种子株。IFA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一抗(患者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40;二抗(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最适稀释度为1:150;二抗中伊文思蓝最适稀释度为1:20000。在126例患者中,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者96例,阴性者30例,抗体阳性率为76.19%,与RT—PCR的检测阳性率[72.22%(91/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的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IFA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可用于新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实验室检测。
黄学勇杜燕华李幸乐马宏满瑞琴康锴唐晓燕陈豪敏刘国华许汴利
关键词:抗体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布尼亚病毒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的培养与分离鉴定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应用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培养并分离鉴定新布尼亚病毒。方法在2009--2011年河南省信阳地区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综合征病例的血清标本中,筛选出新布尼亚病毒RT—PCR检测阳性且保存质量较好的164份标本,在Vero细胞系中培养,观察细胞致病变效应,进行实时荧光RT—PCR、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和电镜观察。选取10份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序列进行比对。结果164份标本经Vero细胞培养,未观察到明显的特异性细胞病变;有67份实时荧光RT—PCR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0.85%。10份标本的核酸相似度在97.8%-100%之间,与新布尼亚病毒分离株(登录号HQ141600.1)相似度〉99%;67份实时荧光RT—PCR检测阳性标本中有58份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特异性的荧光颗粒,对1份实时荧光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均为阳性的标本进行电镜观察,可见80—100nm的球形病毒颗粒。结论Vero细胞适用于新布尼亚病毒的培养、分离和鉴定。
杜燕华黄学勇邓文斌马红霞马宏满瑞琴康锴陈豪敏刘国华许汴利
关键词:病毒VERO细胞病毒培养
河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区蜱类分布及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状况调查被引量:59
2012年
目的调查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地区蜱的种类分布、季节消长和有关吸血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情况。方法2011年3—12月,在信阳和济源市,采用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以及采用宿主体表捕捉法采集寄生蜱,并进行分类鉴定,分析蜱的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采集牛虻(16组38只)、牛虱(16组224只)、蚊子(17组238只)、蜱(77组825只)等吸血媒介,用RT—PCR方法进行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在信阳、济源两个地区共采集蜱12388只,隶属于2个科5个属6个种。在信阳市获蜱622只,分为2个科3个属3个种,分别为拉哈尔钝缘蜱2只(0.32%),长角血蜱451只(72.51%),微小牛蜱117只(18.81%);在济源市获蜱11766只,分为1个科4个属5个种,长角血蜱7718只(65.60%),小亚璃眼蜱164只(1.39%),其他蜱种(如残缘璃眼蜱、微小牛蜱、血红扇头蜱等)共710只(6.03%),其中长角血蜱在两个地区均有分布,为河南省绝对优势种。3—10月份均为蜱的活动期,平均密度为160只/人工小时,其中5—7月份分别为278、209、542只/人工小时,为活动高峰期。在11组蜱和3组牛虻中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其余吸血虫媒均为阴性。结论拉哈尔钝缘蜱、长角血蜱、微小牛蜱、小亚璃眼蜱、血红扇头蜱、残缘璃眼蜱等在河南省均有存在,长角血蜱为优势种,蜱的密度随季节变化;部分蜱、牛虻中新布尼亚病毒PCR检测结果为阳性。
刘洋黄学勇杜燕华王海峰许汴利
关键词:牛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