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080)
-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翁敏华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 中国历代丐俗及其在戏曲中的渗透
- 2015年
- 中国戏曲在形成之初汲取过艺丐习俗中的表演性元素。丐帮的"祖师爷"伍子胥就是个具有艺术才能的历史名人。宋代民间演艺"打野呵"、陶真、莲花落,都与丐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昆曲剧目《绣襦记》表现了儒、丐两个社会阶层的流动及其蕴含的社会心理;京剧《红鸾禧》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故事,则反映了丐帮的拐梃崇拜。历代丐俗正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渗透并影响戏曲的。
- 翁敏华
- 关键词:表演性
- 贾宝玉生于端午考论
- 2017年
-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大都明确交待生日之日期,惟有贾宝玉生日讳莫如深。第六十二回专写众姐妹给宝玉办的生日"派对",后半部分的斗草游戏和寿礼中的扇子,透露了宝玉生于端午的蛛丝马迹。返观专写端午节的三十回前后,发现其间充满了宝玉成长关键时刻之烦恼、区分和考验,前后两处分别表现宝玉成长史中的"脱离仪式"和"合入仪式",中间则是他人生的种种"转变"。贾宝玉的人生具有明显的端午意象,表现在起名、饰物和影子般的一个和尚形象等方面。宝玉与姐妹们大过生日,正是他"不信邪"叛逆行为和个性化狂欢行为的具体表现。
- 翁敏华
- 关键词:端午人生仪礼文化意象
- 话剧《秀才与刽子手》对传统戏曲的汲取与运用
- 2017年
- 话剧《秀才与刽子手》采用程式化表演方式,灵活的调度时空,诗化的舞台美术和写意的人物塑造,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吸收传统表演方法的实践。当代话剧人要懂得回望过去,从传统中汲取养分。
- 高已原
- 关键词:话剧《秀才与刽子手》
- 节日骂俗与“骂曲”、“骂戏”被引量:3
- 2011年
- 古今中外节日习俗中有"骂俗"一项。如壮族的"骂中秋"、日本人除夕的"砸次透那"等。河南灵宝元宵节的"东西常骂社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重视。中国自古就有詈骂与歌唱结合的"骂曲",进一步又发展为"骂戏"。本文例举祢衡"骂曹"、李香君"骂宴"和淮剧小戏"骂灯",由个案展现中国文人"骂戏"与民间"骂戏"的面貌,并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论述其与节日骂俗之间的深层关系,以及对创造笑谑文化的贡献。
- 翁敏华
- 中国历代丐俗及其在戏曲中的渗透
- 中国戏曲在形成之初汲取过艺丐习俗中的表演性元素。丐帮的"祖师爷"伍子胥就是个具有艺术才能的历史名人。宋代民间演艺"打野呵"、陶真、莲花落,都与丐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昆曲剧目《绣襦记》表现了儒、丐两个社会阶层的流动及其蕴含...
- 翁敏华
- 关键词:表演性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