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YW-132)
- 作品数:1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滕吉文孟朴在张亚明更多>>
- 相关机构:辽宁省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京津唐及邻区地壳结构的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响应
- 以华北地块作为实施"国际地壳与上地幔模型计划(IGCP-474)"示范区,我们综合京津唐及邻区的8条宽角反射地震剖面地壳速度结构,计算了该区域不同构造域上、中及下地壳平均速度和厚度.利用格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上、中、下地壳平...
- 张亚明孟朴在滕吉文
- 关键词:地壳结构
- 文献传递
- 京津唐及邻区地壳结构的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响应被引量:4
- 2008年
- 以华北地块作为实施"国际地壳与上地幔模型计划(IGCP-474)"示范区,我们综合京津唐及邻区的8条宽角反射地震剖面地壳速度结构,计算了该区域不同构造域上、中及下地壳平均速度和厚度.利用格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上、中、下地壳平均速度、厚度和底界深度在空间上变化图像.这些图像指示出,京津唐及邻区发育沿近东西和北东两个方向展布的隆起与拗陷,发育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断隆和断坳.这些地质构造的形成与该区域发生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推断京津唐及邻区在中新生代至少发生三期较强烈的构造运动.结合区域构造研究成果得出,近东西向展布的隆起和拗陷形成于三叠纪,北东向展布的隆起和拗陷形成于侏罗纪,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断隆和断坳则形成于白垩纪以来.由于中地壳为壳内低速层,与上、下地壳的变形规律截然不同.以塑性变形为主,造成中地壳在隆起部位厚度大、速度低,拗陷部位厚度小、速度高,其厚度较大的部位地壳强度整体降低,在后期构造运动中易发生断裂变形,进而控制京津唐及邻区现今地震活动.
- 张亚明孟朴在滕吉文
- 关键词:地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