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30028) 作品数:13 被引量:39 H指数:4 相关作者: 申宝忠 孙夕林 王凯 王丹 杨坡 更多>> 相关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 通用电气医疗集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18F-FLTPET成像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 2018年 1998年,Shields等[1]首次提出利用18F-氟代胸苷(^18F-fluorothymidine,^18F-FLT)PET成像作为非侵入性评估肿瘤细胞增殖的工具,这种新型PET显像剂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18F-FLT是胸腺嘧啶类似物,主要通过被动扩散和Na^+依赖的转运体进入细胞内。胸苷激酶-1(thymidinekinase 1,TK1)是DNA合成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催化胸苷磷酸化为胸苷-磷酸。^18F-FLT因与胸苷结构类似,可被TK1在细胞质内磷酸化形成^18FFLT-单磷酸。 全震 王瑞峰 孙夕林 申宝忠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放射性示踪剂 胸苷 动物实验 磁共振技术在轻度认知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15年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当今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神经元的脱失、神经纤维缠结及老年斑形成。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被认为是AD及其他老年痴呆症的前驱阶段,可进一步转化成AD,且MCI与AD有着相似的病理变化。随着MCI和AD患病数的逐年增加,其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增添了巨大负担,因此,对MCI和AD作出早期诊断变得尤为重要。然而,MCI和AD早期的临床表现并不突出,且实验室检查也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当临床医生做出明确诊断时,多数患者已处于AD的中晚期。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磁共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MCI和AD的研究中,并为MCI及AD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本文分别从结构性磁共振(s MRI)、静息态f 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MRI分子影像几个方面,阐述多种磁共振技术在MCI和AD研究中的进展。 宁宛亭 孙夕林 王凯 王丹 申宝忠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TACE联合其他介入手段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 被引量:4 2015年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恶性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门静脉癌栓的出现加速了肝功衰竭以及门静脉高压的发生概率,严重影响了肝癌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疗尤为棘手。传统的治疗手段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欠佳,且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势逐渐被人们认可。以往单独应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肝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TACE联合其他介入手段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TACE联合其他介入手段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方式及疗效做一综述,以期对肝癌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尹立楠 李任飞 杨坡 沙非 申宝忠关键词:肝癌 门静脉癌栓 TACE 介入治疗 脑白质疏松症弥散张量成像的探讨 被引量:2 2015年 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逐渐增高,其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早期发现LA患者存在的隐匿性损伤对早期治疗及预防有重要临床意义。LA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引起血管通透性的改变,从而使周围组织的弥散程度发生改变,细胞外水分子运动对信号的改变起主导作用。DTI是目前检测脑白质唯一的无创性方法,可从量和方向上反映成像的体素内水分子扩散的变化,可以测量组织中扩散的各向异性。DTI较传统的MR能更好的反应神经系统白质的超微结构的改变,为影像学与其病理生理的相关性研究提供新的方法。目前对脑白质疏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神经功能相关区域DTI量化指标的改变,因此本文对脑白质疏松的DTI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赵琳琳 孙夕林 王凯 黄涛 王丹 申宝忠关键词:脑白质疏松 弥散张量成像 肿瘤c-Met靶向分子成像探针的研发、制备与应用进展 2019年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ellular-mesenchymal to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c-Met)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Met的表达水平和活化状态与肿瘤治疗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c-Met表达的评估显得十分重要。分子成像可以实时和在体监测c-Met分子水平的异常改变。近年来伴随着新型c-Met靶向分子成像探针的不断研发并投入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肿瘤c-Met分子成像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每种分子探针都有其不同的来源、结构、合成方案以及各异的性能,而这些又是影响分子成像研究结果的关键所在。本文将重点从前体来源、探针设计及修饰原理、探针合成方法、理化性质表征以及性能评估等方面对c-Met分子探针进行系统阐述,以期有利于c-Met分子探针的研发,进而促进肿瘤c-Met分子成像研究的发展。 燕吉 韩兆国 孙夕林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分子成像 多囊肝病的治疗及进展 被引量:1 2015年 多囊肝病(polycystic liver diseases,PL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囊肿可单独出现于肝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肝病)或者合并肾脏囊肿(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PLD是良性疾病,囊肿的体积和数量会持续不断的增长但肝脏功能不受影响。大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无需治疗或仅需保守治疗。少数患者会因肝肿大占位效应或囊肿并发症而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时需要治疗,目的主要是减小肝脏的体积,治疗方法包括抽吸硬化术、开窗术、部分肝切除术、肝动脉栓塞术、肝脏移植术及药物治疗等。本文对PLD的治疗及进展进行综述。 郭欢庆 李任飞 杨坡 申宝忠关键词:多囊肝 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动脉栓塞 分子影像技术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14年 基础医学、药物研发和临床医学是三个不同的的领域,因此这些领域的很多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经常无法及时应用于临床实践。转化医学是以疾病为中心,加速将基础研究的成果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旨在有效的将三个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MI)可在活体上、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生物学过程成像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为转化医学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分子影像技术采用无创的医学影像技术使活体状态下组织细胞中的特殊分子生物学特性得以直观揭示,主要用于对疾病早期诊断、疾病分期(分层)、疗效监测、指导疾病的个体化治疗以及新药的研发等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分子影像的技术特点、其在转化医学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个体化治疗中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孙夕林 王凯 李宏利 赵周社 孙莹莹 申宝忠关键词:分子影像技术 个体化治疗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15年 冠心病(CAD)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中,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情最为凶险,而近70%的急性冠脉事件并不是由显著地冠状动脉狭窄引起,而是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造成的急性狭窄,以及其后血栓形成所致,因此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元凶,因此需要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并积极进行干预。近两年来,CT、MRI、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广泛应用于易损斑块的评估并取得显著进展,而分子影像学能从分子层面揭示易损斑块形成机制以及更加早期识别斑块进行。本文简要总结近两年影像学方法对易损斑块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热点。 王飞 王丹 申宝忠关键词:冠状动脉 易损斑块 MSCT IVUS OCT 肿瘤的微创精准治疗 被引量:1 2016年 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世界范围内的医学难题和研究热点之一,肿瘤的发生发展遵循着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全身的规律,理论上在任何阶段抑制肿瘤的发生均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微创技术在肿瘤上的应用体现了目前肿瘤治疗的方向:微创、精准、高效,无论是腔镜下还是影像引导下的微创治疗均追求小创口,在组织、器官水平最大限度的控制肿瘤,是当前最能体现精准目标的治疗模式。此类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即便是出现远隔转移,也可以在联合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对局部影响重要功能的病变实施微创治疗,达到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微创治疗是顺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治疗观念的巨大变革,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预测微创治疗在未来肿瘤治疗上也将拥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杨坡 申宝忠关键词:恶性肿瘤 微创治疗 精准 ^(18)F标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4-苯氨基-喹唑啉类方法进展 被引量:1 2014年 分子成像可在活体状态下直观判断分子靶向药物靶位点存在状态,分子靶向药物与靶位点结合率及精确监测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提供依据。EGFR是多种恶性肿瘤的关键靶点。研究表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很有潜力的成像探针,其中尤以4-苯氨基-喹唑啉类研究最为广泛。本文简要介绍4-苯氨基-喹唑啉不同衍生物的结构及性质。阐述了18F标记4-苯氨基-喹唑啉类的主要方法:先用18F标记苯氨基,然后将18F标记化合物与喹唑啉或衍生物进行连接,和18F标记喹唑啉或其衍生物,然后与苯胺或其衍生物进行连接。并且进一步比较不同示踪剂在体外、动物和人体内生物分布、肿瘤摄取和代谢的异同。特别是对18F标记示踪剂与11C标记示踪剂在动物和人体分布进行比较。尤其是[18F]ML04肝脏摄取低,肿瘤-本底高,多数学者认为[18F]ML04是最有潜力成为18F标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4-苯氨基-喹唑啉类示踪剂。 孙夕林 王凯 赵周社 李宏利 孙莹莹 申宝忠关键词:^18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