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3860127)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柯昌文陈秋霞李晖邹丽容方苓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遗传学
  • 1篇疑似
  • 1篇疑似病例
  • 1篇正黏病毒科
  • 1篇人禽流感
  • 1篇神经氨酸酶
  • 1篇神经氨酸酶基...
  • 1篇酸酶
  • 1篇流感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流行病学方法
  • 1篇酶链反应
  • 1篇聚合酶
  • 1篇聚合酶链反应
  • 1篇基因
  • 1篇合酶
  • 1篇白喉
  • 1篇棒杆菌
  • 1篇病毒

机构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广州市海珠区...

作者

  • 2篇柯昌文
  • 1篇傅传喜
  • 1篇黄平
  • 1篇方苓
  • 1篇杨波
  • 1篇柯碧霞
  • 1篇疏俊
  • 1篇陈经雕
  • 1篇邹丽容
  • 1篇刘美真
  • 1篇张伟铮
  • 1篇李晖
  • 1篇管大伟
  • 1篇陈秋霞

传媒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广东省一例白喉疑似病例的病原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对广东省发现的1例疑似白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以明确诊断。方法2010年7月6日,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某医院在1例鼻咽癌患者的鼻腔分泌物中检出白喉棒状杆菌。对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3份)和患者鼻腔分泌物标本(1份),采用血平板和吕氏斜面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对阳性菌株进行细菌涂片染色鉴定;应用梅里埃APICoryne棒状杆菌生化鉴定昔进行生化鉴定;应用PCR方法测定白喉棒状杆菌B棒状杆菌噬菌体tox基因;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分析;采用白喉棒状杆菌(重型,编号:CMCC38009)作为阳性对照。结果患者近1个多月无外出史及来访史,否认疫苗接种史。对患者的家人及5名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未发现有类似症状的病例。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分离到1株白喉棒状杆菌,革兰染色阳性,形态多样化,经吕氏斜面培养后进行革兰染色和奈瑟染色,菌体一端或两端见特征性的异染颗粒,APICoryne生化鉴定提示99.4%是缓和白喉棒状杆菌。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为白喉棒状杆菌。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咽拭子均未分离到白喉棒状杆菌。PCR检测白喉棒状杆菌β棒状杆菌噬菌体tox基因,结果为阴性。结论此次分离到的白喉棒状杆菌菌株不带有毒素生物结构基因,为非毒源菌株,该病例为无毒白喉棒状杆菌健康带菌者。
刘美真张伟铮疏俊陈经雕管大伟傅传喜杨波柯碧霞柯昌文
关键词:棒杆菌白喉流行病学方法聚合酶链反应
广东地区人禽流感H5N1毒株神经氨酸酶基因的特征与变异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通过对人禽流感H5N1毒株神经氨酸酶(NA)基因序列变异的分析,揭示毒株NA基因的变异与进化。方法检测广东GD-01-06毒株N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时对全球各地人禽流感H5N1毒株NA基因进行检索,采用DNAStar 5.0软件对检索的人禽流感H5N1毒株NA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结合地区资料对变异毒株进行进化速度分析。结果1997至2006年53株毒株NA基因112个氨基酸位点全部置换,占24.9%(112/450);53株毒株分为两个系列:1997年人禽流感毒株为一个系列,2003至2006年毒株为另一系列。毒株GD-01-06与PC-6231-04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1%,与1997、2004至2005年毒株比较,毒株GD-01-06发生Y081H、E363G位点置换。2003至2006年所有毒株均丢失第53位异亮氨酸,且第49位半胱氨酸置换为异亮氨酸,改变蛋白质二级结构。与同义突变比较,毒株GD-01-06的NA基因错义突变错义进化速率(Ka)大于同义进化速率(Ks),显示NA基因进化受到明显选择性免疫压力。结论1997至2006年53株毒株NA基因进化分为两个系列;NA基因进化受到明显选择性免疫压力;2003至2006年毒株C049I置换,导致蛋白质二级结构改变,其意义尚待探讨。
黄平邹丽容陈秋霞柯昌文李晖方苓
关键词:人禽流感正黏病毒科神经氨酸酶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