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ZC083)
- 作品数:13 被引量:108H指数:7
- 相关作者:续勇波刘宏斌雷宝坤翟精武施泽升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外源碳氮对元阳梯田土壤氮素好氧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采用室内培养的生物学方法,分析了元阳梯田3个海拔梯度(高海拔:1626~1672m,中海拔:1 532~1 537 m,低海拔:1445~1459m)表层(0~ 30 em)土壤和同一海拔3个土壤层次(0~ 30,>30~60,>60 ~90 cm)土壤有机氮在好氧条件培养下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室内培养条件下,4种处理(对照、加碳、加氮和加碳氮)20 d的净矿化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在海拔梯度上没有统一的变化规律.在20d的培养期内的净矿化量总体表现为:对照和加氮处理大于加碳和加碳氮处理.4种处理净矿化量均与土壤TOC(有机碳)、TN(全氮)、DON(溶解性有机氮)、MBC(微生物碳)、ROC(易氧化碳)及LFC和LFN(轻组碳氮)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加入外源碳降低了氮素净矿化量,可减少氮的损失,说明元阳梯田土壤中的碳可能对±壤中有限氮素资源具有良好的保蓄作用.
- 翟精武续勇波
- 关键词:元阳梯田
- 外源碳氮输入对元阳梯田土壤有机氮厌氧矿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元阳梯田3个海拔梯度(高海拔为1626~1672 m、中海拔为1532~1537 m和低海拔为1445~1459 m)表层(0~30 cm)土壤和同一海拔3个土壤层次(0~30 cm、30~60 cm和60~90 cm)氮素在厌氧条件下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矿化处理(对照、加碳、加氮和加碳氮)20天的培养,净矿化量均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后期矿化量变幅缓慢。四种处理净矿化量与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溶解性有机碳氮(DOC和DON)、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及轻组碳氮(LFC和LFN)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20天的培养期内的净矿化量总体表现为:对照和加氮处理大于加碳和加碳氮处理。表明有机碳的投入降低了净矿化,可减少氮的损失,元阳梯田土壤中的碳可能对土壤中有限氮素资源具有良好的保蓄作用。
- 翟精武续勇波
- 关键词:元阳梯田土壤氮素
-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施氮强度对水稻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被引量:7
- 2014年
-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农田氨挥发损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密闭室通气法研究了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季不同施氮量对田面水氨挥发损失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田面水NH4+-N浓度、NO3--N浓度、pH值等氨挥发影响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施入基肥后,氨挥发通量在第3 d达到峰值后呈波动下降趋势,9 d后氨挥发停止,在施入孕穗肥后,氨挥发通量在第1~2 d内到达顶点而后迅速下降,5 d后氨挥发停止;不同施氮水平与各生育期的氨挥发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39以上),不同生育期的氨挥发累积量表现为:基肥>孕穗肥,施氮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为15.23~55.45 kg hm-2,而氨挥发损失率在11.28%~15.40%之间;田面水NH4+-N浓度到峰值时比氨挥发通量达最大值时早1 d,当NH4+-N浓度小于10 mg L-1后时不利于田面水氨挥发损失;不同施氮量的氨挥发通量和田面水NH4+-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4),与田面水pH值、NO3--N浓度则无显著相关。因此,施肥后5~9 d内是控制氨挥发损失的关键时期,而施氮量和田面水NH4+-N浓度的变化是决定氨挥发损失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 施泽升续勇波雷宝坤刘宏斌
- 关键词:施氮量
- 不同氮肥用量对元阳梯田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1年
- 为研究元阳传统栽培品种和外来引入新品种对不同氮肥用量的响应,在不同的氮肥处理下,对元阳地区月亮谷(传统品种)和楚粳26号(新品种)的氮素吸收量、水稻稻瘟病病情指数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投入量的增加造成月亮谷减产,并引发了稻瘟病,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随氮肥投入量的增加而下降,处理2(7 500 kg/hm2有机肥)产量最高,分别比处理1(不施肥)、处理3(7 500 kg/hm2有机肥+75 kg/hm2氮肥)、处理4(7 500 kg/hm2有机肥+150 kg/hm2氮肥)增产14%,10%,11%。而对于楚粳26号,氮素用量最高的处理4(7 500 kg/hm2有机肥+150 kg/hm2氮肥)相比处理1(不施肥)、处理2(7 500 kg/hm2有机肥)、处理3(7 500 kg/hm2有机肥+75 kg/hm2氮肥)分别增产77%,46%,10%,氮素利用效率随氮肥投入量的增加呈上升状态。
- 陆旭杨志新续勇波何霞红朱有勇
- 关键词:元阳梯田水稻不同氮肥用量氮素吸收量
- 不同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1年
- 氮肥利用率关系着农业生产的成本和环境问题,为了解洱海上游地区不同量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情况,并为以后的施肥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90,72,54,36 t/hm2有机肥(牛粪)分别与化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NRE)、氮素农学效率(NAE)、氮肥偏生产率(PFP)和氮素收获指数(NHI)的影响。结果表明:NRE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分别为4.8%,16.0%,25.4%,34.7%,与施氮量呈极显著(r=0.999,P=0.001)正相关;PFP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分别为50.9,42.1,35.7,32.4 kg/kg,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r=-0.981,P=0.019);NAE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分别为4.3,7.9,8.7,10.1 kg/kg N,但超过165 kg/hm2后处理间差异不显著;NHI以施氮量为225 kg/hm2和285 kg/hm2最高,均为42。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应该在降低土壤背景氮的基础上,增加穗粒肥比例,具体以23 t/hm2牛粪作为基肥,8 t/hm2牛粪作为蘖肥,辅以20 kg/hm2化肥氮,穗肥氮112 kg/hm2于孕穗期和灌浆期以2∶3的比例分两次施用。
- 张发明毛昆明刘宏斌雷宝坤李海坤王蓉续勇波
- 关键词:有机肥水稻氮素
- 亚热带土壤亚铁与厌氧反硝化被引量:4
- 2015年
- 本文就亚热带土壤亚铁参与反硝化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厌氧还原条件下加入KNO3的处理中,Fe2+浓度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且Fe2+浓度的降低和NO3–-N浓度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预培养结束后的亚铁浓度(In-Fe2+)和厌氧培养期间Fe2+浓度降低速率与反硝化势表征指标k、b、v7,以及与无定形铁氧化物(活性铁)含量的显著正相关性初步证明,活性铁通过不同价态铁离子(Fe2+和Fe3+)之间的转化,参与了反硝化的电子传递过程。当有机碳等电子供体受限时,Fe2+可作为电子供体参与反硝化还原NO3–-N。这一结果表明,NO3–-N作为电子受体参与厌氧条件下Fe2+氧化成Fe3+的反应可能在铁氧化物含量丰富的亚热带土壤中普遍存在。
- 续勇波蔡祖聪
- 关键词:铁反硝化氧化还原反应
- 热带亚热带土壤氮素反硝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14年
- 热带亚热带独特的土壤性质可能使得反硝化机理有别于温带土壤。文章综述了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氮素生物反硝化的研究进展,试图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土壤反硝化在全球氮(N)循环以及在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互作中的角色。热带亚热带土壤反硝化强度普遍较温带地区弱,且随着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管理措施的不同而呈现较大的时空变异性。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碳(C)、N转化特性和速率的因素即为区域和农田尺度上的反硝化影响因素。湿润型热带亚热带土壤由于含有丰富的氧化物而致使土壤氧化还原势较高,这也是导致该地区土壤反硝化势较温带地区较低的关键土壤因素之一。然而土壤p H值不是该地区土壤反硝化势较低的主要限制因素。有机C矿化过程较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C/N比在决定湿润型亚热带土壤反硝化势方面更为重要。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热带亚热带土壤反硝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不同于温带地区,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反硝化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应综合考虑其对其它温室气体(如CH4,CO2)排放和氮沉降的影响。热带亚热带土壤生态系统具有一些防止土壤氮素反硝化损失的机制和保氮策略。然而,热带亚热带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调控机制仍然不清楚,这些研究对于反硝化和其它同时发生的氮转化过程模型的精确构建至关重要。
- 续勇波XU Zhihong蔡祖聪
- 关键词:反硝化环境效应氮淋失氧化亚氮
- 元阳梯田土壤碳氮的垂直分布特性被引量:10
- 2012年
- 对元阳梯田3个海拔梯度[高海拔(1 615~1 682 m)、中海拔(1 532~1 555 m)和低海拔(1 445~1 468 m)]表层土壤(0~30 cm)碳氮组分的含量现状与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元阳梯田表层土壤有机碳(TOC)总体达到二级水平,而土壤全氮(TN)、pH值和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较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DOC,DON)含量及其占土壤有机碳、全氮的比值较高,土壤易氧化碳(ROC)和轻组碳氮(LFC,LFN)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上述指标均呈现出随海拔的下降而降低的趋势,且元阳梯田土壤DOC,DON,ROC,LFC和LFN与梯田海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元阳梯田土壤TOC,TN,MBC,MBN及NH4+-N含量在3个海拔梯度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性;而土壤pH值、DON,ROC,LFC和LFN含量均在高海拔梯度显著高于低海拔梯度(P<0.05)。
- 翟精武续勇波
- 关键词:易氧化碳氮
-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氮、磷处理对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3年
- 水稻种植期的田面水氮、磷浓度是稻田N、P径流流失、N素的氨挥发等各种损失途径的关键控制因子。通过田间定点实验监测与分析研究了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土田面水氮磷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氮(TN)以及可溶性总氮(DTN)在施基肥后是先升后降的趋势,1~3d内达到峰值,然后迅速下降,9d后含量差异趋同;在施入孕穗肥后,TN及DTN浓度立即到达峰值后迅速下降,在9d后含量很少,并趋于稳定;DTN浓度变化趋势可用二次曲线模型Y=AX2+BX+C来描述;铵态氮(NH+4-N)浓度变化在不同施肥时期有明显区别,施基肥后田面水NH+4-N浓度在3~5d内到顶点,而在追肥期1~2d内就到顶峰;田面水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DTP)浓度施入基肥后呈指数型下降,在施肥12d后差异趋同,其变化都可用指数模型(Y=C0×ekt,k<0)来描述。因此,施肥后9d内是控制N损失的关键时期,控制P损失的关键时期则是在施肥后的两周内;水稻施肥应避开降雨时期,以减少施肥后的径流流失。
- 施泽升续勇波雷宝坤刘宏斌
- 关键词:水稻土田面水
- 施氮对小麦蚕豆间作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5年
- 脲酶活性影响施入土壤中尿素的转化和植物吸收利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对小麦蚕豆间作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其中,小麦施氮量为0(N0)、112.5(N1)、225.0(N2)、337.5(N3)kg/hm2,蚕豆施氮量为小麦的1/2。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间作作物的产量,N0,N1,N2,N3施氮水平的LER分别为1.15,1.10,1.05,1.02,具有间作优势。与单作相比,4个供氮水平分蘖期间作小麦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平均增加4.66%,增加量依次为N0>N2>N1>N3,间作蚕豆根际土壤脲酶的活性平均增加6.60%,增加量依次为N2>N1>N0>N3;拔节期间作小麦根际脲酶的活性平均增加14.08%,增加量依次为N2>N1>N3>N0,间作蚕豆根际土壤脲酶的活性平均增加8.24%,增加量依次为N0>N2>N1>N3;成熟期间作小麦根际脲酶的活性平均增加7.03%,增加量依次为N2>N3>N1>N0,间作蚕豆际脲酶的活性平均增加5.25%,增加量依次为N0>N1>N2>N3。可见,施氮影响间作小麦、蚕豆根际土壤的脲酶活性,且施氮量对小麦蚕豆间作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规律不同。
- 孙建平汤利续勇波郑毅
- 关键词:小麦蚕豆间作施氮水平根际土壤脲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