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104396)
- 作品数:27 被引量:70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捷夏冰冼江王江涛张宏斌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华南理工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 骨唾液酸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
- 2009年
- 制备重组人骨唾液酸蛋白(rhBSP)单克隆抗体(mAb)并对其性质进行鉴定。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Ab,并测定亚型、效价、亲和常数、抗原表位,同时应用竞争抑制ELISA法分析其特异性。结果:得到2株杂交瘤阳性细胞株AHB2和AHB6,亚型为IgM和IgG1,轻链均为κ型;AHB2和AHB6的效价分别为10-4,10-6,亲和常数分别约为3·01×108M-1,2·94×1010M-1。检测发现,AHB2和AHB6均与大鼠血清有弱阳性反应。通过竞争抑制ELISA法分析得出AHB2和AHB6两株抗体针对BSP的相同抗原表位。采用Envision法进行BSP免疫组化的检测研究。成功制备了rhBSP的特异性mAb,为进一步研究BSP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诊断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 彭如意王捷刘增田刘大志夏冰詹纯列张宏斌
- 关键词:骨唾液酸蛋白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
- 乳腺癌骨转移的分子靶向治疗被引量:7
- 2007年
- 晚期乳腺癌患者通常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可导致骨痛、病理性骨折、神经压迫症状和高钙血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期的诊断和有效的化疗放疗能显著降低原发性乳腺癌的死亡率.但不能延长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成人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骨重塑过程中成骨与溶骨保持平衡状态,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密切相关。乳腺癌细胞通过刺激破骨细胞分化,增强活性和延长其生存期,从而促进骨吸收。所以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和抑制其生存成为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一个新靶标。
- 宋惠雪王捷
- 关键词:乳腺癌骨转移分子靶向治疗破骨细胞活性原发性乳腺癌破骨细胞分化病理性骨折
- 改良体外培养方法及诱导剂配比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英文)被引量:3
- 2008年
-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方便,易于体外扩增,其体外培养方法及诱导分化仍需要改良。目的: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及诱导剂配比进行改良,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设计:观察实验。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材料:实验于2004-07/2006-06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干细胞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选用20只成年SD大鼠,清洁级,雌雄不拘,体质量140-180g,由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β-甘油磷酸纳,地塞米松,维生素C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羊抗大鼠骨钙素抗体购自美国DSL公司,S—P免疫组化试剂盒为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产品。方法:采用改良法进行细胞的培养及诱导细胞成骨。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培养:大鼠麻醉后处死分离双侧股骨、胫骨骨髓制备单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瓶中,培养后48及96h半量更换培养液,以去除未贴壁的造血细胞,以后每3d换液1次,进一步去除未贴壁的细胞,待细胞汇合约80%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按1:2传代培养。将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和玻璃平皿中,48h后吸去基础培养液。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应用含终浓度分别为10mmol/L、10^-7mol/L、50mg/L的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纳和维生素C的诱导分化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应用改良的培养方法及自行配比的培养液诱导分化后10d采用钙钻法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②培养后12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钙素分泌情况。③诱导培养后2周采用Vonkossa染色检测细胞矿化作用。结果:①碱性磷酸酶活性:经诱导后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明显,�
- 郭立达夏冰王捷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
- GM-CSF膜修饰B16.F10黑素瘤细胞疫苗对小鼠种植肿瘤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膜修饰小鼠黑素瘤B16.F10细胞制备的疫苗对小鼠种植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生物素-链亲合素-GM-CSF融合蛋白技术制备GM-CSF膜修饰B16.F10黑素瘤细胞疫苗,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GM-CSF膜修饰B16.F10细胞疫苗组、GM-CSF与B16.F10细胞混合疫苗组、B16.F10细胞疫苗组、GM-CSF组、生理盐水组。各组于第1天和第7天分别进行免疫接种,第14天皮下注射0.2ml B16.F10细胞(1×106个细胞)进行攻击,观察各组小鼠无瘤率和生存期;攻击后24d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脾细胞INF-γ分泌水平。结果:接受B16.F10细胞攻击后第60天和第90天,GM-CSF膜修饰B16.F10细胞疫苗组小鼠均未成瘤,存活率为100%;GM-CSF与B16.F10细胞混合组无瘤率分别50%和40%,存活率分别为70%和40%;B16.F10细胞疫苗组无瘤率均为20%,存活率分别为80%和20%;GM-CSF组和生理盐水组无瘤率为0,无小鼠存活。GM-CSF膜修饰B16.F10细胞疫苗组的IFN-γ分泌量比其他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GM-CSF膜修饰B16.F10肿瘤细胞疫苗可以激发BALB/c小鼠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有效防止B16.F10肿瘤细胞的攻击。
- 杨传红王捷陈鸣丽冼江詹纯列肖育华夏冰
- 关键词: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黑素瘤细胞膜修饰
- 亲骨转移乳腺癌细胞MDA-MB-231BO成瘤性的初步研究
- 2009年
- 目的通过比较亲骨转移乳腺癌细胞(MDA-MB-231BO)和亲代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生长曲线和致瘤性,初步探讨MDA-MB-231BO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MTT法测定两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并将两种乳腺癌细胞接种于裸鼠腋窝处皮下,建立乳腺癌细胞异种移植瘤动物模型,30 d后处死裸鼠,肿瘤组织及相关脏器官做病理检查。结果MTT法测得MDA-MB-231BO细胞生长速率高于MDA-MB-231细胞。接种两种乳腺癌细胞的裸鼠均长出肿瘤,成瘤率为100%。病理检查符合人乳腺癌细胞特征,MDA-MB-231BO组瘤体体积明显大于MDA-MB-231组(P<0.05)。结论MDA-MB-231BO细胞生长速率高于MDA-MB-231细胞,而且MDA-MB-231BO在裸鼠体内的致瘤性强于MDA-MB-231。
- 王江涛丁彦青王捷
- 关键词:骨转移
- 骨唾液蛋白(BSP)高稳定表达对乳腺癌骨转移的促进作用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了解乳腺癌细胞中骨唾液蛋白(BSP)高稳定表达对其骨转移的影响,为乳腺癌骨转移的预防和治疗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方法通过鸡胚尿囊绒膜实验和骨条黏附实验确定BSP的高稳定表达对乳腺癌细胞血管侵袭能力及骨条黏附能力的影响。将乳腺癌细胞种植于鸡胚尿囊膜的上部空腔,经过孵育收集下囊腔血管组织,PCR检测人特异的Alu基因,以了解乳腺癌细胞的血管侵袭能力;将乳腺癌细胞与经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的骨条共同孵育,胰酶消化收集乳腺癌细胞,通过染色测定OD_(488)值来确定乳腺癌细胞对骨条的黏附。结果空白对照组和未经转染的乳腺癌细胞组各5个鸡胚中均没有扩增出人的Alu基因,BSP高稳定表达的乳腺癌细胞MDA-MB-231BO(pI)和MDA-MB-231BO(piE))各5个鸡胚中分别有4个和3个扩增出人Alu基因;乳腺癌细胞MDA-MB-231BO(pI)和MDA-MB-231BO(pID)的骨条黏附实验测得的488nm处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580±0.046和0.490±0.039,明显高于未经转染的乳腺癌细胞组(0.260±0.021,P<0.05)和空白对照组(0.034±0.003,P<0.01)。结论BSP的高稳定表达增加了乳腺癌细胞的血管侵袭能力,提高了乳腺癌细胞的骨条黏附能力,可能对乳腺癌的骨转移有一定促进作用。
- 杜红延王捷杨静郑霖刘大志
- 关键词:唾液糖蛋白类肿瘤转移
- 整合素α_vβ_3对MDA-MB-231BO乳腺癌细胞AKT信号通路的调控被引量:1
- 2012年
- 旨在探究整合素αvβ3的单克隆抗体LM609在BSP不同表达水平的乳腺癌细胞中对AKT(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的影响。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SP不同表达水平的乳腺癌细胞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量。BSP基因沉默乳腺癌MDA-MB-231BO细胞,Western blotting在蛋白水平检测磷酸化AKT的表达,MTT试验和细胞划痕试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与231BO-Scrambled细胞相比,231BO-BSP27细胞中BSP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抑制率达到(59.43±1.71)%;LM609分别处理两株细胞后,与对照组231BO-Scrambled细胞相比,BSP基因沉默组21BO-BSP27细胞中AKT磷酸化水平下调明显,为(33.78±1.51)%(P<0.01);231BO-BSP27细胞和对照组231BO-Scrambled中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LM609能够抑制胞内整合素αvβ3功能的表达,进而对AKT信号通路进行调控,并影响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发生。
- 彭远远王捷夏冰杨传红冼江
- 关键词:整合素ΑVΒ3乳腺癌细胞AKT信号通路
- 骨唾液酸蛋白通过整合素α_vβ_3调控ILK信号通路被引量:3
- 2012年
- 旨在探究骨唾液酸蛋白(BSP)是否通过整合素αvβ3对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信号通路进行调控。BSP基因沉默乳腺癌MDA-MB-231细胞,流式细胞仪在细胞水平检测BSP不同水平的细胞株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ILK水平的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与对照组231BO-Scrambled细胞相比,BSP基因沉默组231BO-BSP27细胞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61.32±1.94)%(P<0.01)。整合素αvβ3鼠抗单克隆抗体(LM609)处理前的BSP基因沉默组231BO-BSP27细胞与21BO-Scrambled细胞相比,ILK磷酸化水平下调明显(39.38±1.38)%(P<0.01);LM609处理后的231BO-BSP27细胞与21BO-Scrambled细胞相比,ILK磷酸化水平下调明显(33.78±1.51)%(P<0.01)。向乳腺癌细胞231BO-scrambled和231BO-BSP27中添加LM609,MTT试验结果显示两株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有降低(P<0.05)。BSP通过整合素αvβ3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ILK信号通路进行调控,并影响细胞增殖。
- 彭远远王捷
- 关键词:整合素ΑVΒ3
- hBSP稳定转染乳腺癌细胞的筛选和鉴定
- 2007年
- 目的筛选和鉴定人骨唾液蛋白(BSP)的荧光蛋白非融合表达载体和膜靶向表达载体稳定转染的乳腺癌细胞,为BSP在乳腺癌骨转移中作用的进一步体内、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经过4周400μg/mlG418的抗性筛选结合流式细胞仪荧光分选系统获得稳定转染乳腺癌细胞。采用RT-PCR、ELISA以及Western-blotting等方法检测和鉴定BSP在乳腺癌细胞中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筛选获得的乳腺癌细胞中BSP得到稳定表达,以β-肌动蛋白为内参,与空白对照相比BSP蛋白在基因水平上灰度比值从0.446分别增加为0.993和0.942;同时ELISA和Western-bolt实验结果证明BSP蛋白分泌表达和细胞内表达的量也均有所提高。结论稳定高表达BSP的乳腺癌细胞的获得为进一步BSP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的体内外试验研究奠定基础。
- 杜红延王捷郑霖杨静刘大志
- 关键词:骨唾液蛋白稳定转染乳腺癌细胞
- 四通道骨唾液蛋白压电免疫传感器阵列的研制被引量:2
- 2009年
- 背景:骨唾液蛋白是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高度磷酸化和糖基化的分泌性蛋白,其血清表达水平的检测在评估骨代谢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检测价值。目的:以AT切型、10Hz双面镀金的石英晶体为换能器,拟制作一种4通道压电蛋白芯片阵列,用于检验临床血清中骨唾液蛋白的表达水平。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8-12/2009-07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材料:实验所用压电免疫传感器包括包被过的石英晶体、振荡器和频率计等。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n=10)、正常人血清(n=9)、参考标准血清由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检验科、血液中心提供。小牛血清、胎牛血清为Hyclone公司产品。方法:石英晶体的厚度切片模式采用AT切割,10MHz,大小为8.00mm×8.00mm×0.15mm,在石英晶片的双面采用真空镀膜的方法形成金电极,该阵列由弹簧支架以及4个石英晶体组成。采用双功能试剂Sulfo-LC-SPDP将鼠抗人骨唾液蛋白单克隆抗体巯基化,固定于石英晶体的金电极表面,通过免疫反应检测血清中骨唾液蛋白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抗体浓度与抗体固定量之间的关系,临床患者血清与正常人血清之间骨唾液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①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加,石英晶体频率响应值也随之增大。实验以80mg/L为抗体固定浓度,检测稀释度为1∶4的参考标准血清,结果显示传感器阵列检测的最佳pH值条件在7.4左右。对稀释度分别为1∶9,1∶8,1∶7,1∶6,1∶5,1∶4,1∶3,1∶2的参考标准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血清稀释度1∶9~1∶2的范围内,构建的骨唾液蛋白传感器阵列对血清检测的响应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521.54c-46.548,相关系数为0.9703。②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中骨唾液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清(t=5.702,P<0.05)。结论:实验研制的骨唾液蛋白压电�
- 陈钰刘仲明王捷
- 关键词:压电免疫传感器阵列骨唾液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