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基金(50823005)

作品数:2 被引量:25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兆印李艳富施文婧王旭昭张康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汶川地震
  • 1篇堰塞坝
  • 1篇震区
  • 1篇石流
  • 1篇泥石
  • 1篇泥石流
  • 1篇坡面
  • 1篇坡面泥石流
  • 1篇滑坡
  • 1篇河床
  • 1篇河床下切
  • 1篇崩塌

机构

  • 2篇清华大学
  • 1篇北京矿产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作者

  • 2篇王兆印
  • 1篇王旭昭
  • 1篇刘怀湘
  • 1篇余国安
  • 1篇张康
  • 1篇施文婧
  • 1篇李艳富

传媒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裂点发育及其对堰塞坝的稳定性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通过野外调查及试验对堰塞坝的稳定和裂点的发育进行研究,发现堰塞坝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泄洪道内阶梯-深潭系统的发育程度Sp和坝体上游洪峰的水流能量p。堰塞坝的保存与溃决情况采用保留的坝高比进行定量描述,对于洪峰流量小于30 m3/s山区河流,保留坝高比与Sp呈线性相关;洪峰流量大于30 m3/s(<30 000m3/s)时,河道稳定所需的最小河床结构强度Sp随着单宽水流能量p的增加而增大。堰塞坝泄洪道内不发育阶梯-深潭系统或发育程度较低的坝体,Sp值小于稳定河床最小的阻力强度,将会发生下切、溯源冲刷并引起溃坝。保留的堰塞坝在泥沙淤积和水流的长期作用下会形成裂点,对河床下切起到控制作用,降低再次发生滑坡的风险。大型裂点能改变河床演变和河流地貌,连续堰塞坝形成的裂点能长期保存并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创造良好的河流生态环境。
张康王兆印刘怀湘余国安
关键词:堰塞坝河床下切汶川地震
汶川震区的坡面泥石流调查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汶川地震造成的大量崩塌、滑坡和颗粒侵蚀堆积体,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在过去的两年内暴雨引发大量的坡面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和河流造成危害尤为严重。坡面泥石流是一种发生在有碎屑堆积物的陡坡上,由降雨引发的高浓度碎屑与水的混合物沿坡面运动的现象。本文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和测量,得到19个坡面泥石流的降雨量、形成与堆积坡度、颗粒级配等数据,并估算得到坡面泥石流的行进速度。研究发现降雨是震区坡面泥石流爆发的决定性因素,当代表日降雨量超过20mm/d就可能引发坡面泥石流;当代表日降雨量超过30mm/d,坡面泥石流就可能群发;当代表日降雨量超过90mm/d,震区就会大量爆发坡面泥石流。坡面泥石流形成坡度和堆积坡度很大,构成颗粒较粗。此外,震区频发的坡面泥石流是两相泥石流,水体成稀泥浆在运动中主要是润滑体而不是承载体。坡面泥石流运动距离只有几米到几十米。由于固体颗粒运动中剧烈碰撞消耗了大部分能量,运动速度很小。建排水系统和发育植被可以最终控制坡面泥石流。
李艳富王兆印施文婧王旭昭
关键词:汶川地震坡面泥石流崩塌滑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