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30)
- 作品数:11 被引量:187H指数:8
- 相关作者:王福生刘敬超段学章王慧芬李捍卫更多>>
-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北京大学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HBV特异性T细胞反应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的变化及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用重组人HBcAg作为刺激抗原,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25例CHB轻、中度患者外周血抗病毒治疗前后分泌IFNγ的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的频率。用即时定量荧光PCR仪定量检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结果CHB轻、中度患者治疗前外周血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均值为(47.30±25.50)SFCs/1×106PBMC,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显著降低(23.10±18.45SFCs/1×106PBMC,P<0.05)。动态观察的8例CHB轻、中度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均高于治疗后;6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DNA水平显著降低,2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没有下降,血清HBVDNA水平下降的患者(除1例外)治疗前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频率高于血清HBVDNA水平没有下降的患者。结论炎症期CHB轻、中度患者HBV特异性T辅助细胞反应高于炎症缓解期。
- 王敏张玲霞罗生强徐东平朱传琳汤紫荣王福生
-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抗病毒药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Ⅰ型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Ⅰ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1,DC1)、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学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对1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18名健康献血员外周血进行DC1分离、体外诱导培养及特异性DC1表面标志测定,同时对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各项生化指标和病毒载量进行检测,并对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培养可诱导出大量的DC1。表达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DC1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1a)及MHC-Ⅱ类分子(HLA-DR)的水平均明显降低(患者分别为14.82%±13.32%、18.68%±13.76%、6.33%±4.98%和29.14%±14.00%;正常人分别为76.46%±12.25%、84.38%±9.72%、89.56%±8.96%和92.47%±9.3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01)、CD8+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P<0.01),CD4+/CD8+比值高于健康人(P<0.001),CD16+56+NK细胞低于健康人水平(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ALT值与DC1数量、HBV DNA水平与DC1数量之间均存在负相关趋势;3例完成6个月α-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培养产生的DC1数量均升高。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DC1功能低下可能是HCV持续感染和免疫耐受的重要原因之一。HCV持续感染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变化,加重了丙型肝炎的慢性化。
- 金波王慧芬王福生李捍卫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术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病程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42
- 2003年
- 目的 对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进行观察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采集 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柠檬酸钠新鲜抗凝血 ,经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分型检测。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的CD3 + CD4+ 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 (P <0 .0 5 ) ,肝硬化患者的CD3 + 和CD3 + CD8+ 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 (P <0 .0 1)。肝硬化患者CD3 -CD19+ 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重度和轻中度患者 (P <0 .0 1)。CD4/CD8比例在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间无显著差异。肝硬化和重度患者淋巴细胞、CD3 + 、CD3 + CD4+ 、CD3 + CD8+ 细胞的绝对细胞数均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 (P <0 .0 1) ,且肝硬化患者CD3 -CD16+ 5 6+ 细胞的绝对细胞数显著低于轻中度患者 (P <0 .0 5 )。肝硬化患者与轻中度患者的DNA载量分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其高水平病毒载量的患者比例高于轻中度患者。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发展为重度和肝硬化的过程中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绝对细胞数随病情的进展显著减少 ,主要表现为CD3 +CD4+ 和CD3 + CD8+ 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进行性降低。
- 王敏王福生刘敬超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术病程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对16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动态观察48周,在治疗前、后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治疗持续有效,未发生YMDD变异,5例发生变异。无变异组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12周时,HLA-D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8周时,CD80、CD40和CD1a与治疗前比明显提高(P<0·05)而HLA-DR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变异组患者,治疗12周时,CD83及HLA-DR降低(P<0·05);治疗48周时,HLA-DR仍低于治疗前(P<0·05)。无变异组患者,治疗12周时,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CD19+B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值均无明显变化;48周时,CD4+T细胞比例增高,NK细胞比例下降(P<0·05)。而变异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则无显著改变。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持续有效组,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40可随着HBV被长时间有效抑制而得到部分恢复,治疗过程中有DC表面的HLA-DR暂时降低,而后HLA-DR水平恢复和CD1a明显提高,同时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上升和NK细胞比例下降。而发生YMDD变异组,DC表面HLA-DR呈现持续性降低。
- 李捍卫王慧芬王福生金波段学章
- 关键词:拉米夫定树突细胞淋巴细胞亚群
- HBV慢性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特点及其意义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2 6例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进行研究 ,2 3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 2 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灭活 1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1)刺激后产生IFN α的能力。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 ,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DC1和DC2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降低 (P <0 0 5 ) ;DC1/DC2比率无显著差别 ;PBMC经灭活HSV 1刺激后产生IFN α的能力降低 (P <0 0 5 ) ;NK细胞绝对细胞数降低(P <0 0 5 )。结论 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DC1和DC2数量减少、功能减低 ,且伴有NK细胞绝对数目的减少 ,这些可能是导致肝癌病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下降的重要原因。
- 王敏王福生段学章刘敬超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干扰素Α
- 自体CIK细胞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被引量:56
- 2004年
- 目的 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集 30例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在体外经干扰素 γ(IFN γ)、白细胞介素 2 (IL 2 )、抗CD3单克隆抗体 (anti CD3McAb)等诱导成CIK细胞后回输给患者 ,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变化。结果 CIK细胞回输后 ,2 3例 (77% )患者出现发热 ,持续时间 2~8h,大部分自行消退 ,无其他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后CD3+ 、CD3+ CD8+ 、CD3+ CD5 6 + 和CD2 5 + 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而且DC1和DC2细胞的比例也上升 ,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肝癌患者自体CIK细胞治疗安全有效。
- 施明王福生张冰汤紫荣雷周云王慧芬冯永毅
-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安全性有效性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7
- 2004年
-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变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 (DC)亚群 (包括MDC和PDC)的数量和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 12例急性乙型肝炎、4 3例慢性乙型肝炎、15例肝炎肝硬变患者及 2 2例健康人体内MDC和PDC细胞的比例和数量 ;体外培养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DC1并检测其表型和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的能力 ,评价MDC的功能 ;用 1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并与PBMCs共培养 ,通过检测PBMCs产生的α 干扰素水平评估PDC的功能。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1表面CD80、CD86的表达水平低于健康人 ;健康人外周血MDC的比例为 0 .4 5 %± 0 .14 % ,绝对数为 (11.3± 6 .3)× 10 6个 L ,两者在肝炎肝硬变患者下降 ;而健康人外周血PDC的比例为 0 .36 %± 0 .15 % ,绝对数为 (8.9±4 .2 )× 10 6 个 L ,两者在慢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变患者均下降 ;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患者PDC分泌的α 干扰素量也低于健康人。结论 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后 ,患者体内两种DC均出现数量和功能异常 。
- 段学章李捍卫王敏王福生
- 关键词:健康人肝炎肝硬变人外周血亚群共培养
-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Ⅱ型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5年
-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和功能变化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33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拉米夫定治疗组14例,干扰素α治疗组19例。检测患者外周血pDC2的比例、数量和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用体外灭活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并与PBMCs进行24h共培养,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α的产量,以评估pDC2产生干扰素α的能力;统计分析pDC2数量、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α组患者外周血pDC2的比例、数量和产生干扰素α的功能在治疗前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病毒治疗后,拉米夫定组pDC2的比例和数量有提高,伴随自然杀伤(NK)细胞及CD8+T细胞数量的提高;干扰素α组pDC2的比例无明显变化,但pDC2细胞数有提高,同时伴有CD4+T细胞、NK细胞及CD8+T细胞数量的上升。结论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作用机制不同,但均可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pDC2、NK细胞及CD8+细胞数量。
- 段学章王福生王敏庄辉胡瑾华李捍卫
- 关键词:淋巴细胞亚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流式细胞分析技术1型单纯疱疹病毒
- 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及意义被引量:9
- 2004年
-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pDC 2)的数量和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并分析其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关系。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27例HBV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外周血p DCN和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用体外灭活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刺激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的产量。 结果 肝炎肝硬化患者pDC2的比例、细胞数和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均降低;pDC2的数量与CD_8^+ T细胞及NK细胞数量高低存在正相关,而且发生机会性感染组患者的pDC2、CD_8^+ T细胞及NK细胞数均低于未感染组。 结论 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DC2数量和功能下降,伴随CD_8^+ T细胞和NK细胞数平行降低,与肝炎肝硬化疾病进程和机会性感染有关。
- 段学章王福生王敏庄辉刘敬超
- 关键词:Α干扰素淋巴细胞亚群机会性感染机体免疫
- 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中T细胞亚群的特点及其意义被引量:9
- 2005年
- 刘庆峰王福生
- 关键词:T细胞亚群细胞表型抗病毒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