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无)

作品数:6 被引量:44H指数:5
相关作者:王一川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文化
  • 2篇电影
  • 2篇电影文化
  • 2篇艺术
  • 2篇中国电影
  • 2篇中国电影文化
  • 2篇美学
  • 1篇当代美学
  • 1篇地形图
  • 1篇新中国
  • 1篇阳光
  • 1篇阳光灿烂
  • 1篇艺术工作
  • 1篇艺术工作者
  • 1篇艺术活动
  • 1篇艺术家
  • 1篇艺术素养
  • 1篇中国文艺
  • 1篇中国文艺学
  • 1篇日本文化

机构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6篇王一川

传媒

  • 4篇文艺争鸣
  • 1篇电影艺术
  • 1篇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离地高飞的“红小兵”导演:姜文被引量:12
2011年
姜文是中国大陆电影导演中的一个"另类",一个几乎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作为职业演员,先后主演过十来部影片(如《末代皇后》、《芙蓉镇》、《红高粱》、《春桃》、《本命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秦颂》、《有话好好说》、《鬼子来了》、《寻枪》、《天地英雄》、
王一川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有话好好说》小兵《天地英雄》《芙蓉镇》
感兴传统面对生活-文化的物化--当代美学的一个新课题被引量:10
2010年
本文想就当代美学同时面对生活与面对古典感兴传统,作点初步探讨,以便以我的这一特定方式回应张未民先生发起、《文艺争鸣》正开展的“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范式的生活论转向”讨论。这样做的原因并不复杂:感兴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诗兴并非来自神秘的诗神凭附,
王一川
关键词:当代美学文化中国文艺学美学范式
论公众的艺术辨识力--艺术公赏力系列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在当今艺术活动中,公众扮演怎样的角色?具体地说,作为主体的他们如何面对艺术活动?是如浪漫美学所主张的以还原艺术家的体验为标准,还是如接受美学等所标举的听凭公众自己的理解?同时,这究竟只是康德美学所标举的‘帑美无利害”或自由想象力的问题,还是审美理性或理智的参与问题?
王一川
关键词:艺术活动公众接受美学康德美学艺术家想象力
想象的公民社会跨文化对话--艺术公赏力视野中的《南京!南京!》被引量:7
2009年
《南京!南京!》是一部兼具缺憾与可赏质的影片。缺憾在于所虚拟的日本军人视点及其故事线索过于强势,尤其是没能为代拟日本军人视点提供合理可信的日本文化依托。但影片毕竟通过这种代拟视点而跨越以往抗战影片话语,呈现出想象的公民社会语境下的跨文化对话或全球普适价值对话。其最突出的艺术公赏力恰恰表现在艺术公赏力的非常态反证上:它以想象的超级视觉奇观成功地引发了当前公民社会中公民对于全球公共伦理责任的一种共担意识和对话意识,反过来唤起人们对艺术公赏力的珍视和渴求,尽管这并非完全出自编导的自觉意图。当前艺术公赏力的实现容易遭遇障碍和困窘,从而使得包括艺术工作者和普通公众在内的国民审美与艺术素养的养成已变得迫在眉睫。
王一川
关键词:跨文化对话艺术素养公民社会日本文化艺术工作者
中国电影文化60年地形图被引量:1
2009年
每一种民族电影文化总应有自身的发展与变迁轨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的60年里,作为新中国银幕建构起来的独特的符号表意体系,我国电影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我的一个看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转型震荡,导致此前与此后中国电影文化呈现出显著而又深刻的变化。对此,我从去年以来陆续就中国电影文化转型、西部电影模块的终结及中国电影文化范式转变等表达过自己的看法。这里打算以上述讨论为基础,进一步从更综合而简明的角度去勾勒这场变化的地形轮廓,这就是从影片的表达题旨、价值取向、人物塑造、美学效果、
王一川
关键词:电影文化新中国地形图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文化:从模块位移到类型互渗被引量:5
2009年
本文考察建国六十年中国电影文化的变迁。认为六十年中国电影文化发生了从模块位移到类型互渗的演变,具体地呈现出四个时段的更替:第一时段为北部电影模块年代(1949至1977),第二时段为西部电影模块年代(1978至1989),第三时段为类型片年代(1990至1999),第四时段为类型互渗年代(2000年至今)。这体现了中国电影文化被纳入全球化语境的命运和主动选择。
王一川
关键词:类型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