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153)
-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 相关作者:尤学工高文强袁劲刘金波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军事更多>>
- “西来意”与“东土法”: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的思想资源及本土实践被引量:1
- 2020年
-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关键词研究虽然发端于英国,但就其方法与实践而言,却并非西方的专利。本土固有的、从先秦到近现代的汉语经典阐释学传统,同样是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的思想资源。只不过,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关键词研究在奉行七项准则的基础上,更关注新词义的创生与旧词义的迁衍两个方面,以及新旧词义间的断裂与词语感情色彩的翻转两种特殊情况。鉴于当前关键词研究的西学实践渐露“拼盘化”“快餐化”等疲态,而汉语经典阐释传统“崇古化”的研究主旨与“饤饾化”的成果样态亦影响其现代转换,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可致力于“西来意”与“东土法”的融合,既要发挥传统训诂学“三训”与“六训”的优势,又须明确西方文化研究的适用范围,从而在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方法论层面实现“中学”的激活与“西学”的纠偏。
- 袁劲
- 关键词:关键词研究文化研究中国文化
- 中国古代社会对儒将认识的演变被引量:1
- 2015年
- "儒将"一词的出现最晚不迟于唐代晚期,至北宋已被社会普遍接受,唐晚期以后关于儒将的文献材料逐渐增多。儒将的含义几经演变,唐、五代时期主要指出身儒生而掌军者,但较宽泛;宋代主要指与"武夫"相对的士大夫掌军者;明清时期儒将被赋予多种含义,官方视之为文武兼备的将领,民间看重的是"忠义"和"儒雅风度",兵家则更重视儒将的智略。与此相应,唐、五代时期,社会对儒将的评价经历了从称颂到诟病的演变,两宋时期儒将的社会评价由低转高,直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中国古代儒将含义与社会评价的演变,折射出的是不同时期历史语境尤其是文武关系的变迁。
- 尤学工翟士航
- 关键词:儒将兵学
- “自然”:作为道家文化关键词之生成、流变及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自然"是道家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关键词。从"自""然"二字发展为"自然"一词,并形成一个哲学范畴,老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词义角度看,"自然"的意义就是指"自然而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则包括"道之自然""政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三方面内涵。道家"自然"关键词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高文强
- 关键词:道家文化关键词哲学范畴老子
- 论道家文化的生态智慧
- 2014年
- 当下,科技日新月异,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虽然高科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发展,但是高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危机。诸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能源枯竭、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工业三废、森林乱采滥伐、生物多样性减少、空气污染等生态问题也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日益突出。
- 刘金波
- 关键词:生态智慧道家文化经济文化人口膨胀
- 文武之间:宋代“儒将”观念的演变被引量:2
- 2016年
- 宋代"儒将"观念颇为盛行,经历了数次嬗变。宋初"儒将"含义较为宽泛,既包括出身儒生的文士统兵者,也包含"恂恂若儒生"的武将。宋太祖、太宗出于平衡文武关系、巩固统治的目的,提倡和推崇"儒将"。北宋中后期,"儒将"含义与"武夫"相对,强调其科举出身和文资身份,渐为文士所专有。文臣士大夫通过对"儒将"的阐扬拒斥武人,巩固崇文抑武格局。这一时期"儒将"的社会评价愈来愈高,但也面临着名实不符的尴尬。南宋时期随着武将势力的膨胀,"儒将"的标准悄然放宽,"崇诗悦礼"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在严峻的军事、政治形势下,人们通过追述和再评价"儒将"历史为现实困境寻求出路。宋代"儒将"含义与社会评价的演变,折射出的是宋代历史语境尤其是文武关系的变迁。
- 尤学工翟士航
- 关键词:宋代儒将崇文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