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2003704)
-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3
- 相关作者:熊建义肖建德欧阳侃柳海峰陈信更多>>
- 相关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纳米陶瓷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纳米陶瓷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为其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青紫兰兔45只在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然后用纳米陶瓷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以植入陶瓷人工骨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X线检查、扫描电镜(SEM)测试,比较三组间骨缺损区的成骨情况。结果纳米陶瓷人工骨成骨作用明显优于陶瓷人工骨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纳米陶瓷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降解率,是一种替代自体骨修复骨缺损较理想的材料。
- 肖建德熊建义欧阳侃柳海峰
- 关键词:纳米材料陶瓷人工骨骨缺损
- 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再血管化研究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Nano-HA)的骨缺损修复作用并观察骨重建过程中再血管化过程。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在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然后用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进行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以普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作为对照组;术后2,4,8和12周分别行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监测在骨缺损修复中再血管化的过程,并以X线、组织学检查作比较。结果通过ROI方法定量对比两种材料植入区和正常区放射性浓集比值,Nano-HA人工骨组成骨代谢明显优于HA人工骨组,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具有优异的成骨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监测骨修复再血管化过程敏感、直观、可靠的方法。
- 朱伟民王大平熊建义陈信
-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纳米人工骨骨缺损再血管化
- 纳米陶瓷人工骨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复完全性骨缺损被引量:5
- 2009年
-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是目前公认的对骨生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细胞因子,分别与纳米陶瓷人工骨支架复合,希望可以制造出更好的骨修复材料。目的:比较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复合骨形成蛋白的纳米陶瓷人工骨修复骨缺损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8/2007-11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和深圳市药品检验所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复合重组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人工骨中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约300ng/cm3,能有效缓释约10d。复合重组鼠骨形成蛋白人工骨中含骨形成蛋白约80ng/cm3,能有效缓释约12d。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在右前下肢中上段用钢锯切除一段2.0cm带骨膜的桡骨后,分别植入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纳米陶瓷人工骨(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和复合骨形成蛋白的纳米陶瓷人工骨(复合骨形成蛋白组)。主要观察指标:在术后不同时期行组织切片并染色计算新生骨量及免疫组化血管染色测局部血管的数量。结果:在术后8周前,成骨体积、血管数均是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复合骨形成蛋白组,组织学切片发现在血管长入、骨生成、骨塑型等方面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均略早于复合骨形成蛋白组。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纳米陶瓷人工骨的早期血管化和成骨,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纳米陶瓷人工骨骨修复能力与复合骨形成蛋白的纳米陶瓷人工骨相当甚至略强。
- 孙勇肖建德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人工骨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