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NSFC-广东联合基金(U0633007)

作品数:5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黄良民李元超董志军黄晖程小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国家908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浮游
  • 4篇珊瑚
  • 4篇珠江口
  • 4篇共生藻
  • 4篇浮游动物
  • 3篇造礁石珊瑚
  • 3篇植物
  • 3篇石珊瑚
  • 3篇群落
  • 3篇海区
  • 3篇浮游植物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摄食
  • 2篇球藻
  • 2篇群落结构
  • 2篇微型浮游动物
  • 2篇粒级
  • 2篇聚球藻
  • 2篇浮游植物群落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作者

  • 17篇黄良民
  • 8篇谭烨辉
  • 6篇尹健强
  • 6篇李开枝
  • 6篇宋星宇
  • 5篇张建林
  • 4篇刘胜
  • 4篇李涛
  • 4篇苏强
  • 3篇黄晖
  • 3篇董志军
  • 3篇黄小平
  • 3篇邱大俊
  • 3篇李元超
  • 2篇时翔
  • 2篇尹建强
  • 2篇张俊彬
  • 1篇李秀保
  • 1篇蒋玫
  • 1篇王汉奎

传媒

  • 8篇中国海洋湖沼...
  • 2篇海洋通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7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亚湾典型养殖区表层沉积物的生态环境特征
<正>2005年6月在大亚湾西部的大鹏澳养殖区及其邻近调查海域布设了9个调查站位,其中在网箱养殖区设4个站,贝类养殖区设3个站,并在养殖区外围设2个对照站。通过对网箱养殖区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特征及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与贝类...
黄小平郭芳黄良民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大型底栖生物养殖区
文献传递
三亚湾珊瑚礁海区微型浮游动物种群组成和摄食分析
<正>2006年4月利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α为检测对象,分别对三亚湾珊瑚礁海区微型浮游动物的种群组成和摄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亚湾珊瑚礁海区内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范围分别为72.20%...
苏强黄良民谭烨辉王汉奎黄建荣董俊德宋星宇胡友木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摄食
文献传递
南海区域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过程及环境调控
<正>本文总结回顾了20多年来对南海不同生态类型海区,包括河口海湾、近岸海区、上升流区、珊瑚礁区和深海区的基础生产力、浮游生物生态及环境调控等研究概况。分析了珠江口、大亚湾和三亚湾及其邻近海域基础生产力、浮游生物种类组成...
黄良民宋星宇谭烨辉刘胜尹健强张建林
关键词:区域生态系统环境调控
文献传递
珠江口浮游幼虫的生态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根据2002—2003年珠江口1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不同调查时间和区域浮游幼虫的组成类型、丰度变化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以表层盐度(S)变化将调查海域划分成三个区域:I区(S<25)、II区(2530)。12个航次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幼虫12个类型,隶属5个动物门,II区和III区的类型数一般高于I区,软体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的幼虫只出现在II区和III区。其中2002年7月(夏季)、2003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的3个大航次结果表明珠江口浮游幼虫的平均丰度为61ind/m3,三个区域的平均丰度比较为II区(124ind/m3)>I区(33ind/m3)>III区(27ind/m3),春夏季的丰度高于冬季。另外在I区进行了9个小航次调查的研究表明:I区浮游幼虫平均丰度较高,月份之间的丰度差别明显,不同站位之间也有差别。温度和食料是影响珠江口浮游幼虫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邱大俊
关键词:珠江口浮游幼虫
珠江口微微型光合生物的分布特点
根据2005年春季和秋季对珠江河口及附近海域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其微微型光合生春季主要为聚球藻和真核生物;秋季分布着原绿球藻、聚球藻和真核生物,其中原绿球藻主要在外海区域出现。春季真核生物和聚球藻的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
邱大俊黄良民张建林宋星宇张俊彬谭烨辉尹建强刘胜
关键词:珠江口聚球藻
文献传递
南海西北部夏季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分布特征
<正>2006年7—8月在南海西北部(18°30′—21°30′N,109°30′—113°15′E)使用大型或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已鉴定出浮游动物465种和浮游幼虫24个类群, 其中桡足类种类最多达1...
尹健强黄良民李开枝李涛苏强
关键词:南海西北部浮游动物
文献传递
大亚湾海洋枝角类的短期和长期变化
<正>海洋枝角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者之一,是经济水产动物及其幼体的天然饵料。大亚湾海域地处亚热带,被称为南海水产资源的种质资源库。近年来由于核电站的运行和人类活动影响,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渔业资源减少。本文利用20...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宋星宇
文献传递
三亚湾环境因子对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影响
<正>根据2006年三亚湾实测资料分析表明:该湾海水 DIC 和 DOC 浓度分别为1765~ 1835μmol/L 和0.79~9.053mg/L 之间,DOC 占 TOC 的90%;活性硅酸盐含量为16.92±2.0...
时翔黄良民谭烨辉黄小平王汉奎
关键词:环境胁迫FV/FM
文献传递
两种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分子系统分类及其对水温升高的响应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珊瑚白化是导致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衰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野外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种属的造礁石珊瑚对于海水温度升高的耐受性有所差异。选取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共生藻在温度升高时的光生理差异。对多孔鹿角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共生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多孔鹿角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的共生藻属于不同系群,丛生盔形珊瑚共生藻属于D系群,而多孔鹿角珊瑚共生藻属于C1亚系群。当温度升高到30℃时并未对两种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光合系统Ⅱ造成损害,而当温度升高到34℃时两种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Fv/Fm值急剧下降,其光合系统Ⅱ遭受损害。多孔鹿角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分别与不同系群的共生藻共生可能是导致其对海水温度升高耐受性不同的主要原因,与C1亚系群共生藻共生的多孔鹿角珊瑚对水温升高敏感,容易白化,而与D系群共生藻共生的丛生盔形珊瑚对水温升高的耐受性强,不易白化。
董志军黄晖黄良民李元超时翔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虫黄藻共生藻
南海北部海区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增长和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2005年9月至10月间,运用现场稀释法对南海北部海区不同粒径范围内浮游植物增长和微型浮游动物摄食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3μm的浮游植物内禀增长率平均为1.35±0.91d, 净增长率平均为0.43±0.27d,该粒径...
苏强黄良民谭烨辉宋星宇张建林李涛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稀释法南海北部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