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FC-广东联合基金(U0633007)
-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4
- 相关作者:黄良民李元超董志军黄晖程小倪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国家908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三亚湾环境因子对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影响
- <正>根据2006年三亚湾实测资料分析表明:该湾海水 DIC 和 DOC 浓度分别为1765~ 1835μmol/L 和0.79~9.053mg/L 之间,DOC 占 TOC 的90%;活性硅酸盐含量为16.92±2.0...
- 时翔黄良民谭烨辉黄小平王汉奎
- 关键词:环境胁迫FV/FM
- 文献传递
- 南海北部海区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增长和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 2005年9月至10月间,运用现场稀释法对南海北部海区不同粒径范围内浮游植物增长和微型浮游动物摄食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3μm的浮游植物内禀增长率平均为1.35±0.91d, 净增长率平均为0.43±0.27d,该粒径...
- 苏强黄良民谭烨辉宋星宇张建林李涛
-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稀释法南海北部
- 文献传递
-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水域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 <正>根据2004年间,5月和8月共2个航次对中华鲟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16个定点测站进行的鱼卵仔鱼调查资料,着重就该水域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有关的环境影响因子作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
- 蒋玫王云龙沈新强庄平
- 关键词:中华鲟
- 文献传递
- 珠江口浮游幼虫的生态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根据2002—2003年珠江口1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不同调查时间和区域浮游幼虫的组成类型、丰度变化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以表层盐度(S)变化将调查海域划分成三个区域:I区(S<25)、II区(25
30)。12个航次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幼虫12个类型,隶属5个动物门,II区和III区的类型数一般高于I区,软体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的幼虫只出现在II区和III区。其中2002年7月(夏季)、2003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的3个大航次结果表明珠江口浮游幼虫的平均丰度为61ind/m3,三个区域的平均丰度比较为II区(124ind/m3)>I区(33ind/m3)>III区(27ind/m3),春夏季的丰度高于冬季。另外在I区进行了9个小航次调查的研究表明:I区浮游幼虫平均丰度较高,月份之间的丰度差别明显,不同站位之间也有差别。温度和食料是影响珠江口浮游幼虫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邱大俊
- 关键词:珠江口浮游幼虫
- 珠江口微微型光合生物的分布特点
- 根据2005年春季和秋季对珠江河口及附近海域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其微微型光合生春季主要为聚球藻和真核生物;秋季分布着原绿球藻、聚球藻和真核生物,其中原绿球藻主要在外海区域出现。春季真核生物和聚球藻的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
- 邱大俊黄良民张建林宋星宇张俊彬谭烨辉尹建强刘胜
- 关键词:珠江口聚球藻
- 文献传递
- 南海西北部夏季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分布特征
- <正>2006年7—8月在南海西北部(18°30′—21°30′N,109°30′—113°15′E)使用大型或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已鉴定出浮游动物465种和浮游幼虫24个类群, 其中桡足类种类最多达1...
- 尹健强黄良民李开枝李涛苏强
- 关键词:南海西北部浮游动物
- 文献传递
- 虫黄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08年
- 综述了虫黄藻的分类研究,其中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主要是共生藻属(Symbiodinium)的种类,重点概述了共生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近况,并对未来共生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作了展望。目前多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共生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PCR-RFLP是解决共生藻系群水平分类的有效分子标记,而DNA序列分析是目前进行共生藻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研究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应用于共生藻分子系统发生研究的DNA信息主要为核糖体RNA。对共生藻进行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将有助于理解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共生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机制。
- 董志军黄晖黄良民李元超邹仁林
- 关键词:虫黄藻共生藻
- 大亚湾海洋枝角类的短期和长期变化
- <正>海洋枝角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者之一,是经济水产动物及其幼体的天然饵料。大亚湾海域地处亚热带,被称为南海水产资源的种质资源库。近年来由于核电站的运行和人类活动影响,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渔业资源减少。本文利用20...
-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宋星宇
- 文献传递
- 两种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分子系统分类及其对水温升高的响应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珊瑚白化是导致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衰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野外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种属的造礁石珊瑚对于海水温度升高的耐受性有所差异。选取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共生藻在温度升高时的光生理差异。对多孔鹿角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共生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多孔鹿角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的共生藻属于不同系群,丛生盔形珊瑚共生藻属于D系群,而多孔鹿角珊瑚共生藻属于C1亚系群。当温度升高到30℃时并未对两种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光合系统Ⅱ造成损害,而当温度升高到34℃时两种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Fv/Fm值急剧下降,其光合系统Ⅱ遭受损害。多孔鹿角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分别与不同系群的共生藻共生可能是导致其对海水温度升高耐受性不同的主要原因,与C1亚系群共生藻共生的多孔鹿角珊瑚对水温升高敏感,容易白化,而与D系群共生藻共生的丛生盔形珊瑚对水温升高的耐受性强,不易白化。
- 董志军黄晖黄良民李元超时翔
-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虫黄藻共生藻
- 珠江口浮游桡足类的摄食研究
- 2002年7月(夏季)、2003年1月(冬季)和2003年4月(春季)在珠江口进行了3 个航次的浮游动物常规调查和现场摄食实验,主要研究珠江口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食性特点、肠道色素含量及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
-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谭烨辉
- 关键词:珠江口桡足类食性摄食压力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