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Z003)
- 作品数:15 被引量:330H指数:8
- 相关作者:唐皇凤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转型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新模式与新战略
- 2012年
- 维稳模式是一个国家治理模式核心特征的集中体现,展示了一个转型进程中的国家的治理困境,而维稳模式的转型则明确昭示着一个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趋向。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是一种刚性稳定和压力维稳,具有明显的运动式治理和组织化调控的色彩。这种维稳模式具有明显的内在困境,集中体现为政治风险大,维稳成本高,有不断被异化和内卷化的趋势。有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构建公平正义的现代国家制度体系,构建多中心的合作治理模式,实现中国维稳模式的现代转型,是转型中国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 唐皇凤
- 构建法治秩序: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被引量:51
- 2014年
-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在一个行政权主导的社会中,逐步发育立法权和彰显司法权,最终形成行政权和立法权、司法权之间互补均衡的现代治理结构,而推进法治建设则是发育和成长立法权和司法权的战略抉择。在中国特定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逻辑中,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导原则,法治建设则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构建法治秩序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路径。
- 唐皇凤
- 关键词:政治制度法治秩序
- 增强执政党调适性: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战略取向被引量:27
- 2013年
- 政党变革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是政党变革的直接原因,外部因素是政党变革的催化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整体性和结构性的转型,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历史变迁。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创新,在组织建设中稳步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不断提高党内治理的制度化水平,有效整合各种合法性资源,在渐进调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适应性,增强执政党的调适性是中国政党变革和治理转型的核心主题。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中国执政党建设就是在挑战中生存,在适应中演进的,这种渐进调适过程3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调适性的基本立足点,最终通过执政党的转型与重构引导和推动中国国家的现代转型。
- 唐皇凤
- 关键词:执政党建设政治发展
- 现代治理视域中的县域治理与县政发展--基于县乡公务员问卷调查的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县乡公务员对县域治理、县政改革与发展问题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是有效把握中国地方治理脉动、重构现代地方治理体系建设方略的重要窗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县乡公务员高度关注县域经济发展,县乡政权的"发展型"色彩鲜明,而公共服务性彰显不足,与中央政府加快地方治理转型的宏观战略以及民众的社会需求和政治期望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因此,在现代治理理念的牵引下,通过变革财政管理体制与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激发县乡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塑造现代治理文化,最终实现地方治理的现代转型,是中国地方治理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战略愿景。
- 唐皇凤
- 关键词:治理文化
- 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执政党建设:中国经验及其理性审视被引量:15
- 2012年
- 整体性与结构性的社会转型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执政党建设迫切需要寻求与国家建设实现战略性互动的机制和载体。执政党通过建设战略的适应性调整,不断回应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成为更能代表民意与回应民情的现代政党,是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逐步提升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强化执政党的价值引领、制度规范与组织渗透能力,通过执政党组织的功能再造、结构优化与机制创新,实现党内治理的民主化和社会治理的理性化,实现执政党自身的现代转型,是社会转型进程中执政党建设的战略抉择。
- 唐皇凤
- 关键词:社会转型执政党建设
- 社会建设:开掘中国政治发展内源动力的战略抉择被引量:8
- 2013年
- 开启社会建设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国家建设战略的重心转变,即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社会建设为重心"的转变。社会建设是顺应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选择,也是改革的核心动力发生重大转变的必然要求。社会建设不仅要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新的制度基础与经验资源,而且要为未来的政治改革储备足够的缓冲空间与支持力量。通过社会建设培育社会自身的力量,稳步成长社会内生秩序,有利于拓展国家治理的战略空间。而激活积极公民权,培养参与型公民,使之成为中国政治发展最为重要的内源动力,是中国社会建设最为根本的历史使命。社会建设既是中国未来10到20年国家建设的重心,也是开掘中国政治发展内源动力的战略抉择。
- 唐皇凤
- 关键词:社会建设内源动力政治发展战略
- “中国式”维稳:困境与超越被引量:94
- 2012年
- 维稳模式是一个国家治理模式核心特征的集中体现,展示了一个处于转型进程中的国家所面临的基本治理困境,而维稳模式的转型则明确昭示着一个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趋向。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是一种刚性稳定和压力维稳,具有明显的运动式治理和组织化调控色彩。这种维稳模式具有明显的内在困境,集中体现为政治风险大,维稳成本高,有不断被异化和内卷化的趋势。有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构建公平正义的现代国家制度体系,构建多中心的合作治理模式,实现中国维稳模式的现代转型,是转型中国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 唐皇凤
- 变革型政党:对中国执政党建设历史经验与未来愿景的一种理论解读被引量:26
- 2013年
- 作为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的核心能动者,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和转型的经验和趋势对理性审视中国政治转型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内外执政环境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党自身的理性化与现代化。执政党在回应社会需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现代转型,以政治开放不断增进执政党调适性是构建变革型执政党的基本历史经验。实现变革型政党的再造,增进其开放性与包容性,改善其回应性和调适性,提升驾驭变革浪潮的政治领导力,以执政党的现代转型引导和带动国家的现代转型,是中国执政党建设的未来愿景。
- 唐皇凤
- 关键词:执政党建设
- 价值冲突与权益均衡:县级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机理分析被引量:10
- 2011年
- 中国的地方政治制度创新是一个典型的政治过程,涉及制度创新的各行动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也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与利益的博弈与均衡密切相关。本文总结和分析了近年来县级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具体实践和内在机理,认为人大制度作为多重制度价值体系冲突的焦点,是近年来地方人大制度创新相当活跃的主要原因。在转型中国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基本制度设定的原则与精神是制度变迁的前提性约束条件,多重制度价值体系与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冲突是制度变迁的动力与源泉,各政治行动者之间的价值、权力与利益平衡是制度变迁最终得以成功实现的根本保障,制度变迁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政治过程。
- 唐皇凤
- 组织化调控:社会转型的中国经验被引量:16
- 2012年
- 分散社会的组织化是构建中国社会调控体系的历史前提与逻辑起点,组织是支撑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的关键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变迁是革命性的,但整体的转型过程是相对有序而平稳的,其基本经验就是:执政党主导的权力组织网络是支撑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根本保障力量,组织化调控是支撑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核心主导机制。组织化调控的根本缺陷在于治理成本较高和政治风险较大,并且很难实现国家治理的常规化与弥散化,在组织化调控体系中培育与成长制度化调控模式是中国国家建设和治理体系重构与再造的基本趋向。
- 唐皇凤
- 关键词:组织化调控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