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FFX037)

作品数:17 被引量:243H指数:8
相关作者:何志鹏孙璐高玥高晨晨左海聪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6篇国际法
  • 4篇国际法治
  • 4篇法治
  • 3篇立场
  • 2篇司法
  • 2篇现实主义
  • 2篇和平共处
  • 2篇和平共处五项...
  • 1篇奠基
  • 1篇研究方法
  • 1篇争端
  • 1篇争端解决
  • 1篇中国观
  • 1篇中国话
  • 1篇中国话语
  • 1篇中国立场
  • 1篇软法
  • 1篇善治
  • 1篇审思
  • 1篇司法协助

机构

  • 16篇吉林大学
  • 5篇吉林省社会科...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北京金杜律师...

作者

  • 15篇何志鹏
  • 4篇孙璐
  • 1篇孙璐
  • 1篇左海聪
  • 1篇高晨晨
  • 1篇高玥

传媒

  • 2篇当代法学
  • 2篇国际法研究
  • 1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政法论坛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法商研究
  • 1篇人大法律评论
  • 1篇法治研究
  • 1篇东方法学
  • 1篇武大国际法评...
  • 1篇国际关系与国...
  • 1篇国家治理的现...

年份

  • 10篇2015
  • 8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际法治何以必要——基于实践与理论的阐释被引量:35
2014年
国际法治是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环境下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基本需求,它力求避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所描述的权力斗争的国际场景,而按照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论断,通过制度固化和提升相互依赖格局下行为体之间的合作水平,推进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所倡导的共同观念和良好文化。国际法治的指标系统有利于在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背景之下实现安全、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秩序。同时也有利于为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提升中国自身的国际认同和话语能力。在理论的层面上,国际法治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借鉴法理学、国际关系及邻近学科的理论成果,提升国际法的理论自觉,逐渐凝聚国际法自身的理论体系。
何志鹏
关键词:国际法治国际法
菜单、需求与能力:国际争端的解决途径探析被引量:5
2015年
对于一个国家(或其他行为体)和一项特定的争端而言,其解决的方式选择不仅要考虑在所涉争端上可以提供的争端解决途径菜单,也要考虑这个国家在这个争端上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这个国家在该争端上所具有的能力是否有助于其达到目标。国家利益的地位和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最终解决争端途径的关键因素。中国宜在既有的协商倾向基础上提升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何志鹏
关键词:争端争端解决国际法
中国话语的法律表达——基于《关于菲律宾共和国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的思考被引量:12
2015年
当前,国际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表达自身利益和意愿的通用语言,中国能否高水平地使用这套法律语言表达自身的关切和意志,直接关乎中国的实力和崛起可能。从纵向的历史比较而言,中国政府发布的《关于菲律宾共和国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可以被视为用法律的话语表达中国立场意识最明确、观点最鲜明、水平最高的里程碑式的文件。这份《立场文件》中既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所取得的进步,也可发现仍然存在的不足,彰显出进一步提升话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为此需要在理论研究、信息披露、教育提升、实践支撑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出持续而扎实的努力。
何志鹏
关键词:话语法律国际法
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维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立场探究被引量:6
2014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指向是国家的独立与平等。从该原则体系出现之时,就代表了中国政府对于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务实态度,代表了中国对于国际法的现实主义立场。借鉴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认为,国家的需求也是分层次的,而对于独立与和平共处的需求最为关键,是国际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何志鹏孙璐
关键词:和平共处国际法现实主义
走向国际法的强国被引量:42
2015年
走向国际法的强国是世界近代史上大国崛起的共同表现和基本经验。国际法的大国包括理论、实践、人才和教育四个方面的指向。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以及中国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的现实要求促动着中国成为国际法的强国。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原因,中国在相当长时间都不是国际法的强国,这种情况亟需改变,而且也初步具备了改变的能力。如果能够树立起国际法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重要地位的观念、提升中国国际法的教育水平、构建起实践导向的国际法研究机制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法实践能力,中国成为国际法强国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何志鹏
关键词:国际法强国
中国与国际法治的完善:历史分析与未来评估被引量:4
2015年
国家与国际两级法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法治化的国际关系有可能为中国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巧实力。从历史的发展上看,虽然中国长期处于国际法律体制的边缘,但仍为国际关系的法治化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从未来发展的前景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还有可能为国际社会的进一步法治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何志鹏孙璐
关键词:国际法治
领土被海水完全淹没国家的国际法资格探究被引量:8
2014年
近数十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切实威胁到岛屿国家和沿海小国领土的存在。如果国家领土被淹没于海平面以下,其是否仍有国家资格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法律问题。国际法在国家资格上确立了创建和消失的一般规则,同时也存在着没有领土和人口、没有政府、没有完全主权的国家,此种特殊性使得国家资格不能简单以几项标准来判断。从国际法的实践来看,一项或几项判断标准的缺失,并不必然导致国家失去国家资格。而导致领土被海水淹没的原因,是全人类所造成的,被淹没的国家只是受害者。所以,于情于理都不能轻易剥夺被淹没国家的国家资格。国际法应该调整自身的规定,发展和创造出更好的方案,最大程度地保障被淹没国家的权益。
何志鹏谢深情
关键词:主权国家
大国之路的国际法奠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探究被引量:17
2014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为国际法走向后殖民时代做出的重要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带有深刻冷战背景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应当在国际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考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析其历史积极作用。当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中国国际法立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中国发展的语境下,中国要进一步增强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就应当强调持续稳定与推陈出新之间的平衡,推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是总结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内的历史财产应当明确的态度。
何志鹏孙璐
关键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法话语权
主权豁免的中国立场被引量:37
2015年
近期各国与国际机构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再一次凸现了主权豁免问题的重要意义。在准确把握当前状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在强国之路上的方向选择与利益界定,确立中国对于主权豁免的基本态度和具体模式,对于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方向确立和实践指引意义。从各国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基本趋势以及国际立法实践的导向上看,限制豁免将会成为国家豁免的主流模式。而从很多学者所倡导的国际法人本化的立场而言,绝对豁免的主张更多地带有前现代国际关系的痕迹,而不符合全球治理时代的要求。限制豁免、并在未来的发展中缩小豁免的空间是可以判定的主权豁免在国际法治进程中的伦理选择。中国在以往的涉外法律实践中总体坚持绝对豁免立场,但也在一些国内立法和国际条约中体现了不同的态度。从绝对豁免的模式转换到限制豁免的机制,不仅更有利于体现中国在国际法上与时俱进的精神,也更有益于维护中国自身的利益。
何志鹏
关键词:主权豁免国际法
中国的国际法观念:基于国际关系史的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国际法观念是国际关系格局与国际关系中行为体自身状况互构的心理映射,是国际政治结构、国际法形势与行为体自身思想与行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中国的国际法观念,表现在中国国际法的理论研究和各实践环节,最终形成心理的认知和判断。中国对国际法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国际法对中国的负反馈和中国国际法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历史叠加的产物,是中国在1840年以后所面临的国际关系状态、国际法特点与中国所处的具体环境、具体问题相互构建的结果。此种观念由国际法自身大国强权与中国近代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所共同决定,这不仅与国际法、国际关系的主流思想有关,也与中国与国际法相遇、交往以及中国自身的文化、心理有关。回顾中国近代政治、外交、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国际关系、国际法的发展史,不难理解,中国在这种行为体与制度的互构中,很难形成对国际法的支持和信赖。预期提升中国的国际法立场、改善中国参与国际立法、国际法实施的监督、国际司法的积极程度,则只有在双方都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相互正反馈。因而必须改善国际法心态,其途径则是强化中国国际法律知识积淀、增加自身的法律参与和应用能力。
何志鹏孙璐
关键词:国际关系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