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30100058)

作品数:7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范文辉桂莉李露斯陈康宁王惠玉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干细胞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梗死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干...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
  • 3篇细胞移植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梗死大鼠
  • 3篇干细胞移植
  • 2篇移植后
  • 2篇鼠脑
  • 2篇死区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间质干细胞
  • 2篇梗死区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骨髓间质

机构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范文辉
  • 6篇桂莉
  • 5篇李露斯
  • 4篇陈康宁
  • 2篇王惠玉
  • 1篇史树贵
  • 1篇鲜海涛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07
  • 6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脑梗死大鼠脑电图的变化
2007年
目的:对比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脑梗死大鼠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9/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及西南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5只/组。②实验方法:另取2只健康幼年Wistar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联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生长良好的1~3代细胞用于移植实验。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不予结扎和放置线栓。造模后1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大鼠行细胞移植,在立体定向仪定位下于脑梗死区(壳核)直接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μL,细胞浓度1×104μL-1,移植坐标为前囟前1.0mm,右旁开3.0mm,硬膜下5.0mm。模型对照组大鼠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不含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③实验评估:采用脑电图机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周(移植前)、细胞移植后4周对各组大鼠进行脑电图检测。结果:1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前基本节律为8~11Hz、15~30μV的α波,间或少量θ波,双侧对称。②造模后1周,假手术组异常率为0;模型对照组20%(1/5)轻度异常,80%(4/5)中度异常;干细胞移植组20%(1/5)轻度异常,60%(3/5)中度异常,20%(1/5)重度异常。③细胞移植后4周,假手术组脑电图恢复正常;模型对照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慢波有所减少,但仍可见到δ波、棘波、棘慢波的发放,至细胞移植后4周60%(3/5)轻度异常,40%(2/5)中度异常;干细胞移植组术后局限性慢波逐渐减少,基本节律全部恢复为α波,不对称的情况明显好转,至细胞移植后4周60%(3/5)轻度异常,以病灶侧局限性θ波较多为主,另外40%(2/5)基本正常。结论:动物实验显示骨髓间充�
桂莉范文辉李露斯王惠玉陈康宁
关键词:脑梗死脑电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胰性脑病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04年
鲜海涛范文辉
关键词:胰性脑病非手术疗法善得定施他宁手术疗法急性胰腺炎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分化潜能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探讨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特性 ,为利用MSCs进行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分离 6~ 8周龄的大鼠胫骨、股骨 ,用DMEM/F12培养基冲出骨髓 ,采用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获得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 ,并结合MSCs的贴壁特性 ,获得大鼠MSCs,体外扩增。体外进行多向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 ,并测定传代细胞的生长曲线、观察其接种贴壁率、检测细胞周期和超微结构。结果 体外培养的MSCs生长状况良好 ,并能迅速扩增 ,具有分化形成成骨和成脂肪细胞的能力 ;MSCs倍增时间约为 2 8.8h ;传代后 10h贴壁达95 .5 %以上 ;细胞周期显示有 92 %细胞处于G0 /G1期 ;电镜显示的结果进一步证实MSCs具备了干细胞的结构特点。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 ,体外培养的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体外生长稳定 ,传代后的细胞适应性强 ,增殖较快 ,超微结构和细胞周期表现出较早期细胞特点。使干细胞用于移植治疗、基因治疗成为可能。
桂莉范文辉李露斯陈康宁史树贵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分化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将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移植到脑梗死大鼠梗死区,观察MSCs对脑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探索一种治疗脑梗死的新方法。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MSCs通过立体定向移植到脑梗死部位,并与假手术移植组、脑梗死对照组比较。结果:移植入脑的MSCs在正常脑组织与梗死区能存活至少4周以上,并发生迁移,至第3周移植治疗组迁移范围为(3.626±1.831)mm2,明显比假手术移植组(1.534±0.475)mm2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5.7863,P<0.05);接受MSCs移植后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NSS)得分低于另两组。结论:MSCs能在脑梗死区存活、迁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脑梗死大鼠缺损的神经功能。
桂莉李露斯范文辉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神经功能MSC得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脑梗死区的超微结构变化(英文)被引量:2
2004年
背景:近来的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治疗作用,接受细胞移植的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观察可进一步证实该作用。目的:观察接受MSCs局部注射移植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变化,以了解MSCs移植对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4/2002-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动物所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幼年及成年Wistar大鼠1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移植组6只和对照组6只。干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两组大鼠于移植后第4周电镜观察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组及对照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接受移植的梗死区可见外形幼稚的细胞存活,并围绕在神经元周围,梗死区神经元胞浆中出现了丰富的游离核糖体,而对照组大鼠梗死区神经元胞核固缩,并有嗜神经细胞现象。结论:大鼠MSCs移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
桂莉范文辉李露斯陈康宁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超微结构神经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观察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移植前后脑梗死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MSCs移植对神经系统功能客观检查指标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于移植前(MCAO术后1周)及移植后2周、4周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移植治疗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各项指标与移植前相比有明显改善,移植后4周时P1-N1峰峰值为(4.26±1.53)μV,P1潜伏期为(14.07±3.01)ms,N1潜伏期为(15.62±2.93)ms,移植前P1-N1峰峰值为(2.34±1.62)μV,P1潜伏期为(17.33±2.35)ms,N1潜伏期为(19.23±3.16)ms。在各时顶点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好转,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动物实验显示MSCs移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桂莉范文辉王惠玉
关键词:诱发电位躯体感觉干细胞骨髓细胞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观察接受MSCs局部注射移植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变化 ,以了解MSCs移植对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 ,于移植后第 4周电镜下观察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接受移植的梗死区可见外形幼稚的细胞存活 ,并围绕在神经元周围 ,梗死区神经元胞浆中出现了丰富的游离核糖体 ,而对照组大鼠梗死区神经元胞核固缩 ,并有嗜神经细胞现象。
桂莉范文辉李露斯陈康宁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超微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