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00412)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张红志陶荣祥郝中娜李永刚郭小勤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浙江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稻瘟
  • 2篇稻瘟病
  • 2篇水稻
  • 2篇瘟病
  • 1篇稻瘟病菌
  • 1篇水稻品种
  • 1篇水稻品种(系...
  • 1篇水稻新品种
  • 1篇水稻新品种(...
  • 1篇突变体
  • 1篇粳稻
  • 1篇抗性
  • 1篇抗性研究
  • 1篇基因
  • 1篇病斑
  • 1篇病害
  • 1篇病菌

机构

  • 4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浙江省武义县...

作者

  • 4篇郝中娜
  • 4篇陶荣祥
  • 4篇张红志
  • 1篇朱旭东
  • 1篇李永刚

传媒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粳稻秀水11经γ射线辐照诱变后获得19个类病斑突变体(xsl1~19),均属全生育期类病斑型,突变体长至分蘖期后类病斑不再变大,不导致叶片枯死,不影响植株抽穗、结实。苗期昼最高气温高于32℃后,除xsl19外其他突变体类病斑均消褪,昼最高气温降到32℃以下类病斑又逐渐显现,植株到5叶期后类病斑不再受高温抑制。分蘖期所有突变体株高在47.56~63.54cm之间,对照株高为83.75cm,但突变体的矮化现象只出现在分蘖期前,最终不影响株高;突变体与对照抽穗时间相近,突变体穗长在9.43~15.19cm之间,对照穗长为16.41cm;突变体每穗总粒数约为88.17~165.33粒,xsl19是49.50粒,对照是76.17粒。上述结果表明,除xsl19外的突变体均表现为穗短和每穗总粒数增多。类病斑突变体对稻瘟病菌表现为感病,与抗性无关。
郝中娜张红志陶荣祥
关键词:水稻突变体
植物成株抗性的机理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植物成株抗性是指植物在苗期不表达而到成株期才表达的抗病性,现已在多种植物对多种病害的抗性中发现这种现象,但目前关于植物不同形式成株抗性的机理研究报道较少。文章从植物成株抗性中的防卫反应、防卫基因和抗病基因等几方面阐述其作用机理,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
郝中娜张红志李永刚陶荣祥
关键词:病害基因
籼、粳稻上分离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从100余个稻瘟病菌单孢株中选择代表近年来在浙江省水稻上出现的主要小种的10个菌株,分别来自6个籼稻和4个粳稻品种。将10个菌株分别接种到230个籼稻和183个粳稻品种上,研究从籼、粳稻上分离的稻瘟病菌(籼、粳菌)的致病性。籼菌主要侵染籼稻,侵染后中等发病和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分别为25.22%和12.61%,均高于侵染粳稻后这两种发病程度的品种比例;粳菌主要侵染粳稻,侵染后重发病的品种比例为40.44%,明显高于侵染籼稻后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在籼稻中被籼菌侵染后发病比被粳菌侵染后发病重的品种占籼稻总数的69.57%,并且被籼菌侵染后轻发病、中等发病和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均明显高于被粳菌侵染后这几种发病程度的品种比例;在粳稻中被粳菌侵染后发病比被籼菌侵染后发病重的品种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在被籼菌侵染的发病品种中以轻发病的品种为主,在被粳菌侵染后的发病品种中以重发病的品种为主。
郝中娜张红志朱旭东杨仕华陶荣祥
关键词:稻瘟病菌粳稻
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用4个稻瘟病菌小种对浙江省280份水稻新品种(系)进行稻瘟病抗性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对稻瘟病菌具有较好的抗性,籼稻和粳稻对参试菌株的全抗率分别为21.62%和39.05%,说明粳稻具有较籼稻更广的抗谱;浙江省新品种(系)对ZB13小种具有较高的感病率,籼稻和粳稻的感病率分别为69.37%和52.07%。
郝中娜罗乃强张红志陶荣祥
关键词:水稻品种(系)稻瘟病抗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