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J06007)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2
- 相关作者:孙金海何晓波姜丽花赵雯张廷荣更多>>
- 相关机构:青岛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AC2卫星DNA在家猪13/17罗伯逊易位研究中的应用
- <正>引言罗伯逊易位包含罗伯逊融合和罗伯逊断裂两个内容,融合和断裂的位置都位于着丝粒处。目前尚无确切的理论来解释各种罗伯逊易位产生的分子机制以及所带来遗传效应,但比较肯定的是各种罗伯逊易位所产生
- 何晓波侯永刚孙泰雷柏蒙蒙孙金海
- 关键词:家猪卫星DNA荧光原位杂交
- 文献传递
- 家猪13/17罗伯逊易位染色体着丝粒DNA的FISH检测
- 2009年
- 根据已报道的家猪着丝粒卫星DNA序列设计引物,对家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AC2卫星DNA序列。用PCR法将D ig-dUTP插入目的片段中得到标记DNA,然后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3/17易位染色体。研究结果显示杂交信号位于所有端着丝粒染色体和13/17易位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表明13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虽然融合为一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但仍含有端着丝粒AC2卫星DNA,13/17易位染色体的AC2卫星DNA未发生缺失。
- 何晓波侯永刚孙泰雷柏蒙蒙孙金海
- 关键词:家猪罗伯逊易位荧光原位杂交
- 13/17罗伯逊易位猪POU1F1基因多态性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对13/17罗伯逊易位猪的3种杂交组合的394头后代猪进行分群;应用PCR-RFLP技术在POU1 F1基因的扩增片段(1746 bp)中检测到1个RsaⅠ限制性内切酶的多态酶切位点A(3种基因型);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1个POU1 F1基因第5内含子上的突变E(2种基因型),同时结合生长和胴体品质测定记录研究基因型对生产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位点A的基因型对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位点E基因型对生长和眼肌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初步揭示POU1 F1多态性与生长、眼肌面积等存在相关,推测POU1 F1多态性可作为罗伯逊易位杂合优势遗传机制的一种分子水平上的解释。
- 姜丽花赵雯何晓波孙金海张廷荣杜方磊
- 关键词:罗伯逊易位POU1F1基因核型
- 13/17罗伯逊易位猪POU1F1基因多态性被引量:2
- 2008年
-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对13/17罗伯逊易位猪的3种杂交组合的394头后代进行核型分析,出现3种核型猪:13/17易位纯合子猪[2n=36,XY或XX,rob(13;17)]、13/17易位杂合子猪[2n=37,XY或XX,rob(13;17)]和正常核型猪[2n=38,XY或XX]。应用PCR-RFLP技术在POU1F1基因的1746bp扩增片段中检测到1个RsaⅠ限制性内切酶的多态位点。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POU1F1基因第4外显子,在3种杂交后代群中均未检测到突变。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RsaⅠ酶切多态位点的突变在3种杂交后代群中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频率占优势,在3种核型群体中也是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频率占优势,其中AB基因型频率在易位杂合型群体中较高。各杂交后代群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不同核型群亦处于非平衡状态。13/17易位杂合子猪×13/17易位杂合子猪和13/17易位杂合子猪×约克两杂交后代群的PIC表现为中度多态,而13/17易位杂合子猪×皮杜杂交后代群表现为低度多态;易位杂合型群体表现为中度多态,正常核型和易位纯合型群体表现低度多态性。
- 姜丽花赵雯何晓波张廷荣孙金海
- 关键词:罗伯逊易位POU1F1基因核型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