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8-gy-05)

作品数:4 被引量:95H指数:4
相关作者:金显仕李忠义吴强陈瑞盛王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生物量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2篇物量
  • 1篇对虾
  • 1篇对虾增殖
  • 1篇多样性
  • 1篇增殖放流
  • 1篇中国对虾
  • 1篇三疣梭子蟹
  • 1篇生态容量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量分布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征
  • 1篇梭子蟹
  • 1篇头足类
  • 1篇种群
  • 1篇壳类
  • 1篇环境因子

机构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金显仕
  • 3篇李忠义
  • 2篇王俊
  • 2篇陈瑞盛
  • 2篇吴强
  • 1篇单秀娟
  • 1篇李显森
  • 1篇袁伟
  • 1篇孙坚强
  • 1篇戴芳群
  • 1篇林群
  • 1篇孙珊

传媒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水产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海中南部头足类的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被引量:11
2015年
为掌握黄海中南部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数量分布,作者根据2010~2011年间春、秋、冬3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海中南部头足类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分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个季节共捕获头足类13种,隶属3目6科6属。各季节的优势种及其生物量比重分别为:春季——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50.07%、秋季——针乌贼(Sepia esculenta)40.88%、冬季——枪乌贼(Loligo spp.)68.20%。各季节头足类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春季4.85 kg/km2、秋季2.52 kg/km2、冬季12.72 kg/km2,春秋两季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冬季与其他两季差异性显著(P〈0.05)。黄海中南部不同季节头足类的生物量分布变化较大,春季以西南及东北部密度最高,秋季以西南部密度最高,冬季以中部及东北部密度最高。头足类在各水深的垂直分布随季节变化。无论根据生物量还是丰度,种类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均以冬季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最低。春季与冬季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秋季与其他两个季节的群落结构相似性均较低。与1998~2000年同期相比,头足类种类数增加5种,相对资源密度增长了12%,枪乌贼类的生物量比重仍最高,耳乌贼类的比重提高,太平洋褶柔鱼的比重则大幅下降。
吴强王俊李忠义戴芳群陈瑞盛孙珊金显仕
关键词:头足类生物量分布生物多样性黄海中南部
基于Ecopath模型的莱州湾中国对虾增殖生态容量被引量:37
2013年
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优质渔业资源、改善种群结构是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而增殖生态容量的研究是科学实施增殖放流的前提.本文根据2009—2010年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构建了由26个功能群组成的莱州湾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营养相互关系与关键种,计算了放流品种中国对虾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TPP/TR)为1.53,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TPP/B)为24.54,同时具有较低的循环指数(FCI=0.07)、较高的剩余生产量(434.41t·km-2·a-1)和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29),该系统目前处于发育的早期阶段.中国对虾目前不是莱州湾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当前中国对虾的生物量为0.1143t·km-2,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生物量增长25.8倍时,仍不会超过增殖生态容量2.9489t·km-2.
林群李显森李忠义金显仕
关键词:ECOPATH模型增殖放流生态容量中国对虾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三疣梭子蟹种群生物学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6
2016年
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在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三疣梭子蟹底拖网资源调查资料,分析此区域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和资源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主要分布在N 31°~33°之间的海域,其生物量和资源密度在调查中有明显的变化,10月最高,8月次之,6月最少;种群组成中的雌雄比季节性变化明显,6月,雌性个体占优,之后雌雄比趋于相等,至10月,两者比为1∶1;头胸甲宽和体质量呈现幂函数的关系,7—9月是三疣梭子蟹体质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在所得环境因子中,溶解氧和NO2是影响三疣梭子蟹分布的最为重要的环境因子。与20世纪90年代数据相比,三疣梭子蟹的资源量有了一定的恢复,这可能与增殖放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关。
袁伟金显仕单秀娟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生物量环境因子
黄渤海春季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被引量:33
2012年
为了解黄渤海甲壳类动物资源状况,于2010年5月采用底拖网调查,对黄渤海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渤海共捕获甲壳类32种,其中虾类18种,蟹类13种,口足类1种;不同海区优势种类组成差异较大,脊腹褐虾在各海区均为优势种,是黄渤海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甲壳类物种之一;对黄渤海各海区甲壳类平均相对资源密度组成进行研究,各海区甲壳类生物量均以蟹类密度最高,黄渤海蟹类平均相对资源量为2.97 kg/h,丰度均以虾类密度最高,黄渤海虾类平均资源密度为1 825 ind/h;对黄渤海甲壳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各海区生物量排序为黄海北部>黄海南部>黄海中部>渤海;对黄渤海各海区甲壳类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无论根据生物量还是丰度,黄海南部的多样性指数最高,黄海中部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对各海区甲壳类群落结构相似性进行研究,毗邻海区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相似性指数相对较高。
吴强王俊李忠义陈瑞盛孙坚强金显仕
关键词:甲壳类群落结构多样性黄渤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