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KS039)
- 作品数:17 被引量:102H指数:5
- 相关作者:邓翠华陈墀成余玉湖张伟娟刘晓玉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警官职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目的的统一性——兼谈主体生态责任的建构被引量:4
- 2012年
- 生态文明建设力图克服工业文明祸害自然的弊端,其社会目的不仅致力于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且致力于维护人与地球生态系统的积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目的的统一性赋予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这个古老的课题以崭新的涵义,需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立足地方、着眼全球,在时空维度上超越个体、集团和时代的局限性,在历史的视野中形成全球性思维的整体观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政府、企业、公众应当面向未来,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生态社会责任,履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应有职责。
- 陈墀成邓翠华
-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目的
-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被引量:10
- 2014年
- 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为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化科技创新在整体和历史维度中提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手段,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其生态化转向的社会基础。
- 陈墀成余玉湖
-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化转型
- 课程负责人制与课程建设刍议被引量:3
- 2014年
- 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基于教研室的课程建设体制显现出一系列弊端。本文在分析教研室作为课程建设主体的弊端基础上,探讨了课程负责人制作为课程建设组织形式的优点,并对实施课程负责人制中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 张伟娟邓翠华
- 关键词:课程建设基层教学组织
- 关于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被引量:31
- 2013年
-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括公众参与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制度化建设保障公众的参与权及提高公众参与的实效性。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我们既要强调广义的公众自身环境友善行为和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等参与活动的必要性,更要强调狭义的作为制度化的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一方面,要从主体理念的转变、参与能力的提高、公共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创造和培育公众参与的主体条件;另一方面,要从保障公众的环境权、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强非政府社会组织建设等方面,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 邓翠华
- 关键词: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
- 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被引量:2
- 2014年
-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思想资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时代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将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与思想资源。
- 陈墀成余玉湖
-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
- 在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建设生态文明
- <正>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挣脱了制度的约束,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实现现代化的第一次重大抉择,通过改革开放摆脱体制的束...
- 邓翠华
- 文献传递
- 在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建设生态文明被引量:3
- 2013年
-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突出地位,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中国现代化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我们不仅要实现现代化,满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还要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人类的生存根基,并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即不仅要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并列的作为文明要素的生态文明,而且要走向超越工业文明的作为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
- 邓翠华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 试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被引量:2
- 2013年
- 企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应当确立相应的价值目标,改变以往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淡化乃至罔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价值追求。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的一种发展对策或者发展行为,首先要融入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中,在处理好企业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实现三个转变,奠定其物质基础,并进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形象设计等全方位的生态化导向的创新。
- 邓翠华
- 浅谈闽南宗教文化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启示被引量:2
- 2012年
- 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是新时期我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下简称海西建设)的必然要求。闽南宗教信仰及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对加强新时期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要弘扬闽南宗教文化的生态智慧,必须重拾天人合一与原罪悲剧精神等信仰精神、重树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发扬自然和谐的宗教理念、倡导勤俭节能的环保思想;吸收并运用闽南宗教信仰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益思想和做法,建设我省良好的生态文明。
- 杨小霞
- 关键词:生态智慧生态文明建设
- 关于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辩证思考被引量:7
- 2015年
-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依法治国,必须具有完备和良好的法律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在制度层面是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与法律制度体系生态化的有机统一;在精神层面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机统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并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不仅要充分体现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而且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法律制度建设中。
- 邓翠华林光耀张伟娟
- 关键词:生态文明法治精神辩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