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0145110012)

作品数:24 被引量:134H指数:7
相关作者:龚一鸣纵瑞文王国灿王志宏赵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0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西准噶尔
  • 10篇地层
  • 8篇化石
  • 7篇遗迹化石
  • 5篇地层学
  • 5篇石炭
  • 5篇泥盆纪
  • 5篇泥盆世
  • 5篇古地理
  • 4篇晚泥盆世
  • 4篇古生代
  • 3篇岩石
  • 3篇岩石地层
  • 3篇珊瑚
  • 3篇生物地层
  • 3篇塔尔巴哈台
  • 3篇古环境
  • 3篇古生物
  • 3篇沉积学
  • 2篇地层层序

机构

  • 21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甘肃省地质调...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冶金地质...

作者

  • 22篇龚一鸣
  • 14篇纵瑞文
  • 6篇王国灿
  • 5篇赵龙
  • 5篇王志宏
  • 2篇肖龙
  • 2篇韩非
  • 2篇宋俊俊
  • 1篇史晓颖
  • 1篇冯启
  • 1篇吴义布
  • 1篇张立军
  • 1篇杨浩
  • 1篇王成源
  • 1篇黄程
  • 1篇魏凡
  • 1篇蒋涛

传媒

  • 6篇地层学杂志
  • 6篇地球科学(中...
  • 3篇古生物学报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Scienc...

年份

  • 7篇2015
  • 9篇2014
  • 8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泥盆纪竹节石的时空分布和多样性变化被引量:1
2013年
对中国已报道的39属396种竹节石的地理和地史分布进行总结,认为自洛赫柯夫期至埃姆斯期,华南板块和滇缅泰马板块上竹节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均逐渐扩大,埃姆斯期至弗拉期华南板块竹节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变化不明显,而滇缅泰马板块竹节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则逐渐缩小。华南板块泥盆纪竹节石每百万年属、种级多样性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呈负相关。滇缅泰马板块泥盆纪竹节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和其每百万年属、种级多样性呈正相关,而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呈显著负相关。
魏凡杨浩龚一鸣
关键词:竹节石海平面变化多样性泥盆纪
新疆额敏东部志留纪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6
2015年
在额敏东部原划为晚泥盆世塔尔巴哈台组的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志留纪文洛克世动物化石,包括珊瑚Halysites hoboksarensis、H.sp.、Mesofavosites sp.,腕足动物Atrypasp.、Eospirifer radiatus,三叶虫Encrinuroides sp.、Encrinurus sp.1、E.sp.2、Cheirurus sp.、Sthenarocalymene sp.,短剑类Lepidocoleus sp.和层孔虫等,通过区域岩性组合对比,将该套地层改划为文洛克统沙尔布尔组.珊瑚和层孔虫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生物化石的发现,同时结合地层中风暴沉积的粒序层理、包卷层理及火焰构造等相标志,说明了额敏东部在文洛克世为火山碎屑质的开阔台地相沉积环境,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纵瑞文龚一鸣韩非
关键词:志留纪古环境
西准噶尔中古生代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主要分布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塔尔巴哈台组以及石炭系的包古图组、太勒古拉组和哈拉阿拉特组中,典型遗迹属包括Phycosiphon,Nereites,Megagrapton,Glockerichnus,Cochlichnus,Lophoctenium,Gordia,Chondrites,Zoophycos,Scolicia,Thalassinoides.这些遗迹化石构成具有典型深水Nereites遗迹相特征的Phycosiphon-Nereites遗迹化石组合和Megagrapton-Glockerichnus-Cochlichnus遗迹化石组合.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缘-盆地平原环境;哈拉阿拉特组和塔尔巴哈台组则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叶环境.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分布与鲍马序列的厚度密切相关,在毫米-厘米级鲍马序列中,遗迹化石属种单调且保存较差,可见单一属的Phycosiphon或Nereites;而在厘米-分米级鲍马序列中,可见不同直径大小和形态上具有过渡的Phycosiphon和Nereites,可能代表同种造迹生物不同个体发育阶段的生物遗迹.海底扇不同亚环境单个鲍马序列的厚度决定了底栖生物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较为成熟的群落(包括一系列幼年和成年个体).
范若颖赵龙纵瑞文龚一鸣
关键词:遗迹化石泥盆纪石炭纪西准噶尔
晚泥盆世牙形刺及软骨鱼类在西准噶尔塔克台组中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新疆西准噶尔哈拉也门地区原有一套地层划分为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岩性组合与标准剖面差异较大,因此,新建塔克台组.在该组参考剖面TK01第3层含化石的灰岩透镜体中,发现了少量非常重要的浅水相牙形刺,包括3属6种1未定种:Icriodus alternatus alternatus、Icriodus cornutus、Icriodus expansus、Polygnathus krestovnikovi、Polygnathus procerus、Polygnathus makhlinae、Ancyrognathus sp.,与这些牙形刺共生的还有软骨鱼类化石Protacrodus sp.和Phoebodus sp..该化石组合表明,新建的塔克台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期.
王志宏纵瑞文龚一鸣王成源
关键词:牙形刺软骨鱼类晚泥盆世西准噶尔
西准噶尔南部石炭纪地层层序及古地理演化被引量:31
2014年
西准噶尔南部石炭系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自创名以来,其地层层序和时代已争论了近半个世纪,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三个组的岩性组合特征认识不够全面,经常误用其他地质单元中的古生物或年代学证据来限定这三个组的时代,从而导致出现多种层序和时代的划分意见。此次研究在1∶25万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新测制了三个组的层型剖面,并结合区域上大量的辅助剖面和路线地质调查,厘定了三个组的定义、特征及分布范围。根据在层型剖面附近组与组界线处发现的冲刷构造和粒序层理等重要的示顶沉积构造,确定了三个组的层序关系自下而上分别为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三个组中的"化石混杂"现象是由于人为地层划分错误造成的,误将其他地层单元中的化石认作这三个组的内容。经厘定,这三个组中只有早石炭世的化石最为可靠,结合新发现的植物化石材料,希贝库拉斯组的时代为维宪早期,包古图组为维宪晚期,太勒古拉组为维宪末期至谢尔普霍夫期。根据三个组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认为西准噶尔南部在早石炭世维宪期浊流流向NE,从维宪末期开始浊流流向SW。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西准噶尔南部石炭纪古地理演化过程,认为西准噶尔南部晚古生代残余洋盆在早石炭世接受充填,希贝库拉斯组的粗碎屑岩代表了充填作用的开始,至太勒古拉组上段粗碎屑岩的出现,表明残余洋盆已经基本填满。西准噶尔残余洋盆最终闭合是在晚石炭世晚期,以佳木河组磨拉石及陆相火山岩的出现为标志。
纵瑞文龚一鸣王国灿
关键词:石炭系古地理演化西准噶尔
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早石炭世植物和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被引量:11
2014年
首次在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Sublepidodendron grabaui,S.mirabile,S.cf.mirabile,Sublepidodendron sp.,Lepidodendropsis sp.,Mesocalamites sp.,Sigillaria sp.,Rhodiopteridium?sp.,Knorria sp.,证实了该组的时代可延续到早石炭世。根据研究区塔尔巴哈台组和上覆黑山头组的生物组合面貌及二者的接触关系,论证了塔尔巴哈台组顶部和黑山头组在准噶尔西北部具有明显的穿时性,前者从杜内期延续到维宪期,后者从杜内期延续到谢尔普霍夫期。与植物化石共同保存的深水相遗迹化石指示了塔尔巴哈台地区在早石炭世早中期为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不同于东部吉木乃地区同期的滨浅海沉积环境,说明准噶尔西北部在早石炭世存在着不同的沉积体系。北疆地区早石炭世广泛的海侵活动以及额尔齐斯—斋桑洋向南侧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是造成这种沉积差异的主控因素,同时也造成了塔尔巴哈台组和黑山头组在区域上具穿时性。
纵瑞文范若颖赵龙龚一鸣王国灿
关键词:植物化石早石炭世遗迹化石古地理
西准噶尔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中奥陶纪放射虫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4
2014年
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山南侧,由基性岩、超基性岩、硅质岩、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均呈断片形式产出.首次在硅质岩岩片中发现了丰富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化石,放射虫共2科6属(包括1未定属种):Inaniguttid gen.et sp.Indet.,Inanigutta sp.,Inanibigutta sp.,Inanihella bakanasensis(Nazarov),Triplococcus acanthicus(Danelian et Popov),Antygopora sp.,所指示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代表了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代的上限;硅质岩的结构、构造及其中的深水相化石表明蛇绿岩套发育在早寒武世-中奥陶世的古大洋环境中,大洋的水深应在碳酸盐补偿深度面(CCD)之下.形成时代的一致性,支持将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塔尔巴哈台蛇绿混杂岩带和洪古勒楞蛇绿混杂岩带连成一套统一俯冲增生杂岩系的可能,并可以继续向东延伸至准噶尔东部.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准噶尔北部应存在一条贯通东西的古大洋.
纵瑞文王仔章龚一鸣王国灿肖龙王志宏范若颖
关键词:西准噶尔放射虫硅质岩
四川龙门山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遗迹化石被引量:14
2013年
四川龙门山甘溪剖面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滨浅海相地层中赋存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可识别出居住迹、停息迹、觅食迹3大类,鉴定为11属,包括Arenicolites,Chondrites,Cylindrichnus,Diplocraterion,Palaeophycus,Planolites,Phycodes,Rhizocorallium,Rusophycus,Skolithos和Thalassinoides。根据遗迹化石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可识别出5个遗迹组合:1)Planolites-Palaeophycus遗迹组合,主要由觅食迹组成,指示低能的砂质近滨环境;2)Rusophycus-Phycodes遗迹组合,主要是觅食迹和停息迹,形成于低能的近滨环境;3)Chondrites-Palaeophycus遗迹组合,主要是居住迹和觅食迹,反映了贫氧低能的近滨下部环境;4)Skolithos-Cylindrichnus遗迹组合,主要由居住迹组成,形成于高能的前滨环境;5)Skolithos-Diplocraterion遗迹组合,主要为居住迹和觅食迹组合,反映了低能、食物丰富的近滨上部环境。
张立军龚一鸣
关键词:遗迹化石古环境早泥盆世龙门山
关于时间、沉积与地层学的几点思考被引量:7
2014年
地层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中的时间概念可区分为存在的时间和演化的时间两类,地层学就是依据这两类时间概念和标志构建地质学的时间坐标。选定百万年为地质学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地层学的武断和盲从,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质学对精确性、严谨性的不懈追求。地层学完全能够在"存在的时间"和"演化的时间"中,依据自然规律和需要构建地质学的时间单位谱,如天、月、年以及岁差、斜度、偏心率周期等,建立与人类社会接轨的时间单位和地质学时间坐标。地层的形成作用可以区分为垂向加积和侧向加积作用以及它们的复合类型——生物加积和热侵位加积作用。由垂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序列遵循地层学三定律(上新下老;水平叠置;侧向连续),岩性界面通常与等时面平行;由侧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序列遵循瓦尔特相律和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的普遍性原理,岩性界面通常与等时面斜交;而由生物加积和岩浆侵位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其岩性界面与等时面的关系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龚一鸣史晓颖
关键词:地层学
古生代介形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7
2015年
介形类动物从奥陶纪早期开始出现,一直繁盛至今;它们广布于海洋、河流、湖泊、池塘,甚至陆上森林地区。个体微小(0.15—2mm)的介形类动物已有两百多年的研究历史(1776—),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776—1960)、全面发展阶段(1961—2000)和集成创新阶段(2001—)。介形类是古生代重要的海洋生物门类之一,尤以泥盆纪最为繁盛,在生物地层、生物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应用广泛;其古生态组合可分为三类:丽足介大型组合(Myodocopid Mega-Assemblage)、图灵根大型组合(Thuringian Mega-Assemblage)和艾菲尔大型组合(Eifelian Mega-Assemblage)。古生代介形类在几次生物灭绝事件(如泥盆纪晚期、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有明显的反应。本文系统回顾了介形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在古生代介形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古生代介形类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宋俊俊龚一鸣
关键词:介形类古生代泥盆纪古生物古生态古地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