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60096)
- 作品数:11 被引量:13H指数:2
- 相关作者:容松杨亦彬陈海杨旸梁国标更多>>
- 相关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医学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鼠原位肾移植管道吻合改良新技术
- 2015年
- 目的建立一种改良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评价其可靠性和稳定性。方法采用同体移植,以Sprague Dawley(SD)大鼠作为供、受体,手术技术采用原位移植法,血管及输尿管各采用新式吻合法,即供体左肾动、静脉与受体左肾(切除后)动、静脉均行端端连续外翻式吻合,末端不打结。输尿管采用新式端端吻合法,间断缝针。共施行移植手术常规技术组及改良新技术组各20对,记录各期手术时间,术后连续观测体重及肾功能,第28天处死老鼠检查移植肾及吻合口情况。结果与常规血管吻合技术相比,采用改良新技术的供体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受体总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0.05);移植术后肾功能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吻合后常规技术组出现2例血管狭窄、1例吻合口出血,而改良新技术组无并发症;术后28 d改良新技术组动、静脉吻合口通畅无狭窄,输尿管吻合口无狭窄和瘘,而常规技术组1例动脉吻合口堵塞、2例输尿管狭窄。结论采用血管端端连续外翻式无结吻合、输尿管新式端端间断吻合改良新技术,有效避免了吻合口狭窄与瘘,提高了成功率,是一个很好的移植模型。
- 陈海杨亦彬梁国标杨旸容松
- 关键词:肾移植动物模型血管吻合
- 改良联体模型小鼠适应性的观察
- 2013年
- 动物联体模型的发展已有100多年历史,近年来实际应用该模型的逐渐增多…。我们将传统联体模型改良,探讨该模型对动物的影响。
- 柯贵宝姚新生陈颖张富祥容松
- 关键词:模型小鼠适应性动物
- 联体小鼠在联体状态下的生理变化被引量:2
- 2012年
- 该研究旨在建立联体小鼠模型并评估小鼠应对联体状态时的生理变化。选取13对同基因联体小鼠,在两只小鼠肘关节远端4~5mm处,沿着肱骨和肋骨侧面直到腰围线末端,连接皮肤和皮下组织,建立联体模型,术后观察联体小鼠运动变化、体重、粪便皮质酮活性及血液交换率等。结果发现:术后联体小鼠出现兴奋、焦虑等特征性运动失常,随后数周小鼠活动逐渐适应联体状态,120天内无一死亡;术后三天体重下降,术后一月恢复至正常;术后粪便中皮质酮代谢物水平快速升高,至第75天降至正常;检测术后其中三对联体小鼠之间的血液交换率,结果基本正常,第12周血液完全交换率分别为63、46和107min。该结果提示小鼠能够很好地适应联体状态,该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张富祥杨亦彬柯贵宝陈颖徐鑫梅谭州科容松
- 关键词:C57BL/6小鼠伊文思蓝
- 蛋白激酶C-β抑制剂减轻大鼠肾移植物的炎性浸润及与磁共振成像的对应关系
- 2022年
- 目的通过制作大鼠肾移植模型,探讨蛋白激酶C-β(PKC-β)抑制剂对大鼠移植炎性反应的影响并观察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对应关系。方法将大鼠肾移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同质移植组、异质移植组和异质移植PKC-β抑制剂组,每组10对。术后24 h行MRI检查,然后处死大鼠,取血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HIF-1)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mRNA表达量,取肾脏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4、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单核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MRI显示术后24 h大鼠移植肾在异质移植PKC-β抑制剂组冠状位扫描记录动脉自旋标记(ASL)及T1成像分别为[(294.19±42.13)ml/(min×100 g)、(1951.1±82.9)ms],显著高于异质移植组[(253.24±25.18)ml/(min×100 g)、(1842.1±79.6)ms],而低于同质移植组[(331.65±49.44)ml/(min×100 g)、(2047.6±89.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23、95.445,P值均<0.01);血清中的HIF-1和HO-1在异质移植PKC-β抑制剂组水平[(1245.17±305.96)、(249.72±51.01)]分别高于异质移植组[(947.34±112.65)、(111.71±41.02)]和同质移植组[(1157.74±224.63)、(147.52±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252、37.832,P值均<0.01);而肾组织中的IL-4、IL-8、MCP-1、MIF在异质移植PKC-β抑制剂组表达水平[(45.3±4.3)、(47.2±4.5),(37.7±3.6)、(31.2±3.0)]分别高于同质移植组[(19.4±2.6)、(19.6±2.5)、(17.4±2.1)、(16.7±2.5)],但低于异质移植组[(82.5±6.5)、(88.6±6.6)、(77.4±5.6)、(7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237、59.432、49.375、51.223,P值均<0.01)。结论PKC-β抑制剂通过减轻炎症浸润及产生保护因子来减轻肾移植后移植物损伤,与MRI检测结果呈对应关系。
- 胡婷婷国科陈海谭州科梁国标容松
- 关键词:肾移植磁共振成像
- 预灌洗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肾内巨噬细胞亚型表达的影响
- 目的:预灌洗拟缺血肾以清除肾血管内残留细胞群及其他损伤性物质,探究预灌洗对肾脏功能、组织损伤的影响,以及肾内巨噬细胞及其M1、M2亚型的表达情况。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18只,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 樊雪梅
- 关键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
- 文献传递
- 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及其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8年
- 肾移植术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方法,但移植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的发生又不可避免。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与RIRI密切相关,在RIRI进程的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极具可塑性和异质性,可极化为M1、M2两类亚型,分泌或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生成以响应不同微环境的刺激。巨噬细胞及其表型转换在RIRI过程中发挥损伤与修复的双重作用,通过促进炎症反应、修复、纤维化等机制参与RIRI。
- 樊雪梅容松
- 关键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表型转换巨噬细胞
- 低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肾移植物急性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肾移植物急性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单侧大鼠同系基因肾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肾移植模型组、EPO给药组。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肾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ED)-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与肾移植模型组相比,EPO给药组急性炎症反应明显减轻,肾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改善,ED-1、i NOS、Caspase-3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减低。结论 EPO可通过减轻大鼠肾移植后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因子释放,抗氧化、抑制凋亡等作用,减轻大鼠肾移植后的急性炎症反应,从而保护肾移植后肾移植物的功能。
- 徐鑫梅谭州科杨亦彬容松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
-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蛋白激酶C对巨噬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器官移植不可避免的反应过程,其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细胞凋亡、氧自由基生成、免疫系统活化、微血管功能障碍等。其中先天免疫是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关键环节,而巨噬细胞是肾脏缺血性先天免疫早期重要的起动子,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双剑作用。因此,在早期减轻巨噬细胞的浸润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而蛋白激酶C抑制剂能通过多途径作用减少移植肾内的巨噬细胞浸润,但目前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 肖婷容松
- 关键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先天免疫巨噬细胞蛋白激酶C
- 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小鼠肾移植后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被引量:6
- 2015年
- 肾移植后移植物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这些细胞分别在免疫反应、缺血再灌注后炎性反应中发挥作用,从而引起受体一系列的损伤.已有报道蛋白激酶C(PKC)的缺失能够显著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1],但减少细胞浸润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们采用小鼠异体肾移植模型,观察PKC受到抑制时移植肾内不同细胞迁移、浸润的情况,探讨PKC对细胞浸润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
- 杨旸杨亦彬梁国标陈海余江容松
- 关键词:炎性细胞浸润蛋白激酶C抑制剂肾移植模型移植后小鼠炎性反应
- 巨噬细胞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8年
- 巨噬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系统,在体内同时参与先天免疫和细胞免疫。肾损伤时巨噬细胞为了应对肾脏局部微环境改变而分化成不同的表型,不同的巨噬细胞表型在多种肾脏疾病进展及预后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肾损伤早期主要是促炎型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及加重组织损伤;在疾病后期,抗炎型巨噬细胞发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及纤维化形成的作用。
- 李春燕容松
-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疾病巨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