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20050812)

作品数:11 被引量:68H指数:5
相关作者:杨信东高洁白庆荣汪旭马德良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通化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孢子
  • 5篇斑病
  • 4篇玉米
  • 4篇病斑
  • 3篇潜育期
  • 3篇孢子萌发
  • 3篇产孢
  • 2篇玉米灰斑病
  • 2篇玉米小斑病
  • 2篇杀菌剂
  • 2篇杀菌剂筛选
  • 2篇炭疽
  • 2篇炭疽病
  • 2篇小斑病
  • 2篇灰斑
  • 2篇灰斑病
  • 2篇分生
  • 2篇分生孢子
  • 2篇高粱
  • 2篇病斑扩展

机构

  • 11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塔里木大学
  • 1篇通化师范学院

作者

  • 5篇高洁
  • 5篇杨信东
  • 3篇白庆荣
  • 2篇温嘉伟
  • 2篇韩静菲
  • 2篇朱琳
  • 2篇滕立平
  • 2篇马德良
  • 2篇汪旭
  • 2篇于林
  • 1篇夏广清
  • 1篇杨建福
  • 1篇王兴录
  • 1篇高锋
  • 1篇赵立峰
  • 1篇吕平香
  • 1篇姚方杰
  • 1篇王晓梅
  • 1篇翟亚娟
  • 1篇王薇

传媒

  • 9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8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粱炭疽病重要流行环节研究Ⅰ.孢子萌发侵染、潜育显症和病斑扩展被引量:5
2011年
高粱炭疽病菌孢子侵入率受叶面保湿时间影响,一般孢子在接触叶面结水后1 h开始萌发,3 h后形成附着胞,13 h后开始侵入,已萌发的孢子经12 h干燥后完全丧失存活能力。高粱炭疽病的潜育期大概为3~4 d,分生孢子盘形成的时间为7 d。高粱植株上病斑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遇雨后晴天病斑增长加剧;单个病斑的面积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氮、磷、钾肥对病斑的扩展影响较小。
滕立平于林高洁
关键词:高粱炭疽病孢子病斑
吉林省玉米灰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研究Ⅱ.病斑产孢和孢子飞散被引量:9
2007年
对玉米灰斑病在吉林省的重要流行环节——病斑产孢、孢子飞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在吉林省能够顺利越冬。病斑在直射光下不能产孢,产孢在散射光下多于黑暗条件下。保湿时间越长,病斑产孢越多,保湿时间(t)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exp[-14.59exp(-0.2t)]。病斑在20-30℃均可产孢,25℃最适合产孢,温度(x)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sin(-1.685 7x+0.252 2x2-1.63×10-3x3)。病斑长度(x)与病斑产孢潜能(y)的关系曲线为单峰曲线,病斑长度在15-22 mm时产孢潜能较高。玉米施用氮、磷、钾肥可降低灰斑病病斑产孢。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释放飞散。
汪旭侯大鹏马德良韩静菲杨信东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
吉林省玉米灰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研究 Ⅰ孢子萌发、病斑潜育扩展和寄主抗侵染被引量:12
2007年
对玉米灰斑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病斑潜育扩展和寄主抗侵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就能够萌发,但未见附着胞形成;花粉和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孢子抗干燥能力较强,萌发孢子须经3-4d干燥才完全丧失存活能力。对灰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强的杀菌剂有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大生、多菌灵等。病害潜育期较长,潜育期随玉米生育期推进而增长,在不同品种上潜育期为11-18d。病斑长度(Y)和病斑13龄(x)的关系大体为对数曲线,回归方程为y=0.2635+5.163ln(x+1)。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抗侵染力逐渐增强。施用氮、磷、钾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玉米的抗侵染力。
马德良汪旭韩静菲杨建福赵立峰杨信东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孢子萌发潜育期病斑扩展
玉米小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定量研究 Ⅱ病斑产孢、孢子飞散、杀菌剂筛选被引量:14
2007年
采用室内和田间观察试验,对玉米小班病的重要流行环节——病斑产孢、孢子飞散、杀菌剂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饱和湿度下病斑上孢子梗产生较快;保湿10h病斑很少产孢,25h后大量产孢,到35h后产孢基本不再增加;在直射光下病斑不产孢,在散射光下产孢量大干在黑暗条件下产孢量;病斑产孢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6℃,5℃以下、35℃以上不能产孢。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单株病斑产孢量有所减少。孢子飞散白天多于夜间。阿米西达、代森锰锌(新万生、大生)、炭疽福美、福美双、百菌清等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毒力较强,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三唑醇、甲霜灵等药剂基本无效。
王晓梅吕平香李莉莉见德宝杨信东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产孢杀菌剂
玉米小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定量研究 Ⅰ.孢子萌发侵入、病斑潜育显症及扩展被引量:5
2007年
对玉米小斑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侵入、病斑潜育显症扩展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叶面渗出物和花粉对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面保湿时间(x)和附着胞形成率(y)的关系大体呈一“S”型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exp[-4.497exp(-0.098x)]描述。温度(x)和附着胞形成率(y)的关系呈单峰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sin(-3.371x+0.376x^2-0.004x^3)描述。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玉米对小斑病侵染的抵抗力增强。增施磷、钾肥可降低小斑病的侵染率。小斑病在玉米上的潜育期为4—6d,显症期约为7d;病斑日龄(x)与病斑长度(y)的关系呈倒“J”型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sin(42.645x-10.940x^2+0.950x^3)描述。
裴静宇高锋杨彦文张女多杨信东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孢子萌发
葱紫斑病发生及防治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 Ⅰ.分生孢子萌发侵染、潜育显症及杀菌剂筛选被引量:12
2007年
对葱紫斑病菌孢子萌发侵染、潜育显症、杀菌剂筛选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葱紫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在适温下的清水中3h的萌发率可达到87%,附着胞开始形成,6h后附着胞的形成达到高峰。分生孢子的侵入率和附着胞的形成率呈高度正相关;23—30℃适宜孢子萌发,25℃为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萌发后干燥6d后孢子死亡。氮、磷、钾肥均可显著降低葱紫斑病的侵染,且氮、钾肥对大葱抗侵染的效果好于磷肥。葱紫斑病的潜育期为3d,其累积显症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为“倒J”型;百菌清对葱紫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新万生、大生和杀毒矾的效果次之,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三唑酮效果较差。
温嘉伟朱琳牟喜涛高洁
关键词:孢子附着胞潜育期杀菌剂
番茄叶霉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研究 Ⅰ.孢子萌发侵染、病斑潜育显症被引量:1
2007年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对番茄叶霉病(Fulvia fulva)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和侵染、病斑的潜育与显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番茄叶霉病菌的分生孢子可以在清水中萌发,番茄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侵染时未见附着胞形成。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3℃;相对湿度高(98%-100%)、持续时间长(10-24 h)适于孢子萌发(萌发率为65.2%-98.2%)。萌发的孢子经3 d干燥后丧失存活能力。叶面结水时间长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建立了浸水时间与孢子萌发率、相对湿度与孢子萌发率和温度与相对孢子萌发率关系3个回归方程。番茄不同栽培品种叶霉病的潜育期不同,病害潜育期最短的为14 d。番茄不同生育阶段对病害潜育期和显症期的长短没有影响。接种后保湿时间愈长,病害潜育期愈短。建立了病斑持续显症时间与逐日显症率、逐日累积显症率关系的回归方程。
白庆荣翟亚娟王丽梅李文龙王友贤高洁
关键词:番茄叶霉病病害流行孢子萌发潜育期
春化和赤霉素处理对大白菜开花的诱导效应被引量:12
2008年
以冬性不同的春大白菜和秋大白菜为试材,经过不同时间(0,15,21 d)的春化处理和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0,100,200,300,400 mg/L,GA3)处理,研究了二者对大白菜开花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随GA3处理浓度增加,2个大白菜试材中内源GA含量增加,DNA甲基化水平降低。大白菜的冬性不同,对GA3处理浓度反应也不同,在相同条件下,冬性较弱的大白菜试材开花明显先于冬性较强的大白菜试材,因此对于冬性较弱的大白菜,较低浓度的GA3就可以促使其开花。
王薇夏广清姚方杰
关键词:大白菜春化赤霉素
高粱炭疽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研究 Ⅱ.分生孢子盘产孢、孢子飞散传播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室内和田间观察试验,对高粱炭疽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分生孢子盘产孢、孢子飞散传播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保湿时间、温度和光照条件与高粱炭疽病分生孢子盘产孢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即保湿时间越长,产孢量越多,其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165×EXP{-3.326 764×EXP〔-0.302 4(x-3)〕}(r=0.99);温度与产孢量间的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226×Sin2(-0.619 048x+0.157 738 0x2-0.000 744 0x3)(r=0.91);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能力与在黑暗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昼夜孢子的释放量没有明显差异;植株上孢子的垂直分布情况有显著规律性,从顶叶至底叶孢子的分布呈递增趋势,病斑的田间分布呈随机分布。
滕立平于林高洁
关键词:产孢空间分布型
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发病规律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1999—2000年对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发病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为土壤中病残体,种子表面、种皮内部及胚乳均可带菌;病原菌的侵入途径为伤口或自然孔口,且伤口对病菌侵染更有利;病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施肥水平和种类关系密切,高湿低温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氮肥对病害发生有促进作用,施用钾肥可降低病害发生。
白庆荣王丽梅杭秋瑜于艳香张洪顺高洁
关键词: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发病规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