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BL2012003)
- 作品数:48 被引量:147H指数:8
- 相关作者:孙建方陈浩徐秀莲张韡温斯健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依维莫司与顺铂协同损伤人皮肤鳞状细胞癌COLO-16细胞机制的初步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讨依维莫司与顺铂联合损伤人皮肤鳞状细胞癌COLO-16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 依维莫司处理细胞后的信号通路实验分为对照组、50、100、200 nmol/L依维莫司处理组4组。依维莫司与顺铂联合处理的机制实验分为对照组、50 nmol/L依维莫司、25 μmol/L顺铂、50 nmol/L依维莫司 + 25 μmol/L顺铂处理细胞组4组。通过Western印迹进行mTOR、Akt、DNA损伤相关信号以及Chk通路分析。结果 50、100、200 nmol/L依维莫司处理COLO-16细胞12、24 h后,mTOR 2448位点和2481位点的磷酸化水平降低,Rictor 1135位点磷酸化水平也降低。然而,下游信号ULK1蛋白的ser757位点的磷酸化水平、P70 S6激酶的thr38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以及PKCα的thr638/641位点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并不显著。依维莫司处理对Akt的总蛋白水平和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影响。顺铂处理COLO-16细胞12、24 h后,Rictor的thr1135位点磷酸化水平和Chk1的ser345位点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但依维莫司单独处理无类似效应。当依维莫司与顺铂联合处理后12和24 h,相对于顺铂单独处理的细胞,上调的Chk1和Rictor磷酸化水平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COLO-16细胞mTOR信号对依维莫司处理敏感,但其下游信号并非同步产生级联反应。依维莫司可能通过抑制检测点激酶1的激活增强顺铂诱导COLO-16细胞死亡,但无加重顺铂所导致的DNA损伤。
- 丁敏徐松李莉毕素云周之海李岷陈旭顾恒
- 关键词:依维莫司
- 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17调节血管内皮屏障通透性的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研究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17(rTpp17)对血管内皮屏障的调节作用,探讨膜蛋白Tppl7在梅毒免疫病理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构建体外细胞单层模型,将采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合成的rTppl7刺激HUVEC单层模型,ELISA检测Transwell小室的下室培养基中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流量;Cell-ELISA检测细胞表面VE.钙黏蛋白(VE-cadhefin)表达水平;rTppl7预处理HUVEC单层模型,加入Calcein—AM标记的THP-1细胞共培养,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计数THP-1细胞穿过HUVEC单层的迁移率;将HUVEC接种激光共聚焦专用培养皿,rTpp17处理后,加入荧光染料罗丹明-鬼笔环肽工作液,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蛋白F-actin排列变化。结果rTpp17可提高HUVEC单层模型通透性及下调细胞膜VE-cadhefin的表达水平;促进THP-1细胞穿越HUVEC单层的迁移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pl7可促进细胞骨架蛋白F-actin重排。结论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17可提高血管内皮屏障通透性,下调血管内皮细胞VE-cadhefin的膜表达水平,促进细胞骨架蛋白F-actin重排及单核-巨噬细胞穿过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可能在梅毒的免疫病理学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张瑞丽王千秋
- 关键词:梅毒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1998—2014年诊治的50例 DFSP 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50例患者发病年龄(29.5±15.9)岁,平均病程9.6年。皮损位于躯干部33例,占66.0%;其次为四肢和头颈部。典型皮损表现为,萎缩性斑片/斑块13例,占26.0%;在此基础上多发性大小不一结节30例,占60.0%;正常皮肤上单发或多发结节7例,占14.0%。组织病理学特征由单一编席样或车辐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表达 CD34和波形蛋白。20例患者皮损切除后原位复发,复发率43.5%,未见远处转移和死亡患者。结论 DFSP 皮损形态变化多样,容易误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DFSP 切除后局部复发率高,可多次复发,但罕见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 温斯健胡彬杨励宋昊熊竞舒张韡徐秀莲姜祎群陈浩曾学思孙建方
- 关键词:皮肤纤维肉瘤纤维肉瘤组织细胞瘤
- 乳头汗管瘤样腺瘤四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乳头汗管瘤样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例乳头汗管瘤样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结果4例患者中,女3例,男1例,平均发病年龄42岁,病程3个月至10年。临床均表现为无症状的皮下肿块,女性患者皮损位于乳晕,男性患者位于右腋下。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可见上皮细胞呈小管、条索状,向周围硬化的间质内浸润,部分小管呈“逗点/蝌蚪”状,并见角囊肿形成;免疫组化染色,肿瘤表达细胞角蛋白(CK)、CK5/6;不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CerbB2、CK8/18、P53、囊泡病液体蛋白15;小管周围肌上皮细胞表达P63和平滑肌肌动蛋白;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阳性率约1%。结论乳头汗管瘤样腺瘤易与多种乳腺良恶性肿瘤相混淆。
- 薛燕宁陈浩孙琦李扬宗文凯孙建方
-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特征腺瘤瘤样乳腺良恶性肿瘤平滑肌肌动蛋白细胞角蛋白
- 黑素瘤发病机制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 2016年
- 黑素瘤是高死亡率的皮肤肿瘤,鉴定出与黑素瘤发病及进展相关的蛋白质有助于阐明黑素瘤的发病机制,临床上应早期诊断以提高疗效.近年来,比较蛋白组学、蛋白质表达谱等多种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应用于黑素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明确相关细胞信号通路蛋白的功能,阐明肿瘤耐药机制、发现可能的肿瘤标记物以利于早期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
- 张倩周晓伟王焱孙建方
- 关键词:黑色素瘤基因表达谱信号传导
- 糖尿病患者甲真菌病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及免疫功能受损为真菌繁殖和致病创造了良好条件,使真菌感染机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真菌病较为常见且不易治愈,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或终生应用降糖药物,同时还可能服用治疗相关并发症药物,因此在治疗患者甲真菌病时,抗真菌药和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本文针对合并糖尿病的甲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易感机制、病原菌、主要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
- 钱冠宇李筱芳刘维达
- 关键词:糖尿病甲真菌病
- 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学转归的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治疗后血清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26例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驱梅治疗1年后血清痊愈或血清固定发生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年龄、病期、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26例患者中,154例(68.1%)血清痊愈,72例(31.9%)发生血清固定,随着病期延长,血清固定发生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OR=2.517,95%CI:1.159~5.464)、初始RPR滴度≤1:16(OR=4.370,95%C1:1.311-14.562)和非苄星青霉素治疗(OR=4.959,95%CI:1.650-14.901),而与血清学痊愈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和年轻患者(≤25岁)(均P〈0.05)。结论梅毒治疗后血清学痊愈或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RPR基线滴度、治疗药物有关。
- 赵玉磊乐文静朱晓凤张津萍尤永燕龚向东苏晓红
-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
- 栅栏状包膜神经瘤一例
- 2016年
- 患者女,32岁.因左侧颧部丘疹4年余就诊.患者自诉4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颧部出现一约米粒大小的肤色丘疹,表面光滑,无痛痒,未特殊治疗.皮疹增大不明显,为明确诊断和治疗,到我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家庭史无特殊.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患者左侧颧部可见一约米粒大小的肤色圆顶丘疹,界清,质中,表面光滑(图1).
- 温斯健张韡胡彬宋昊孙建方
- 关键词:神经瘤栅栏状皮肤科检查包膜丘疹颧部
- 免疫组化在上皮性皮肤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3
- 2016年
- 上皮性皮肤肿瘤是指来源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或皮肤附属器的肿瘤。上皮源性皮肤肿瘤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特征,在某些诊断困难情况下,免疫组化是一个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指标。包括鉴别肿瘤起源,肿瘤良恶性及原发或者转移性上皮源肿瘤。有时候,需要组合数个抗体来进行明确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对组化结果需要小心解释并结合组织学特征,才能出正确诊断。
- 王小坡姜祎群孙建方
- 关键词:毛囊汗腺肿瘤皮脂腺肿瘤
- 规范书写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病理报告被引量:1
- 2015年
- 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最常发生于皮肤,在皮肤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病例中,占90%。早期诊断、规范诊治流程是改善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MM也不例外,分期不同的MM患者预后差异较大,
- 陈浩张经纬孙建方
- 关键词:皮肤恶性肿瘤恶性黑素瘤病理报告瘤组织肿瘤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