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5BA529A04)
- 作品数:8 被引量:124H指数:6
- 相关作者:罗礼智江幸福姜玉英胡毅张总泽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佳多虫情测报灯和普通黑光灯对草地螟种群监测与防治效果比较被引量:33
- 2009年
- 2004-2006年连续3年应用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和传统普通黑光灯对草地螟种群监测和诱杀结果表明,两种诱虫灯均可有效监测草地螟种群动态,自动虫情测报灯对高密度草地螟种群诱杀效果显著,诱蛾量明显高于普通黑光灯的,而普通黑光灯对低密度种群诱杀较为有效。两种灯光诱捕器监测的草地螟种群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每天诱蛾数呈极显著相关(r2004=0.973、r2005=0.990和r2006=0.981,p<0.01),但黑光灯下草地螟种群始见期较早而终见期较晚。两种灯下诱捕的草地螟雌蛾数均大于雄蛾数,但灯光诱捕器之间诱捕的草地螟雌雄性比差别不大。
- 江幸福罗礼智张蕾康爱国张跃进姜玉英
- 关键词:草地螟诱杀
- 我国首次发现草地螟卵寄生蜂-暗黑赤眼蜂被引量:11
- 2010年
- 本文报道了我国2008年8月初首次实地发现的草地螟卵寄生蜂及其寄生率和性比。所发现的卵寄生天敌为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pintoi Voegele)(膜翅目:赤眼蜂科)。发现暗黑赤眼蜂的地区位于河北省康保县(114°11′~114°56′E,41°25′~42°08′N,海拔1400m)。暗黑赤眼蜂对2代草地螟卵的寄生率为1%左右,雌雄性比随采集日期的推迟而增加。
- 田晓霞罗礼智胡毅康爱国
- 关键词:草地螟寄生率
- 光周期和温度对草地螟滞育诱导的影响被引量:30
- 2009年
-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冬。在室内通过人工诱导的方法对其滞育的光周期和温度诱导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地螟是一种典型的长日照发育型种类。光周期、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草地螟滞育诱导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光周期起主导作用,温度伴随着光周期起作用。对幼虫滞育诱导最有效的光周期是L12∶D12;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光周期呈缩短趋势(18℃除外)。18,22,26和30℃条件下幼虫滞育的临界日长依次为13.97,14.48,13.92和12.88h。光敏感实验揭示:21℃时草地螟对光照反应最敏感时期为幼虫孵化后的11~17d(约5龄幼虫),但孵化后7~11d(约4龄幼虫)的短光照积累对提高滞育率也有重要作用,可以将滞育率从40.0%提高到90.0%。
- 黄少虹江幸福罗礼智
- 关键词:草地螟滞育光周期温度
- 2009年1代草地螟将为我国发生最重的世代被引量:12
- 2009年
- 本文通过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发生危害规律、2009年1代幼虫的虫源数量以及温湿条件可能变化趋势的分析,对我国2009年1代幼虫的发生危害程度进行了预测。2009年1代幼虫的有效虫源面积为600万hm2,总量为43 022亿头,为2004年1代幼虫虫源数量的113倍。为此,预测2009年1代幼虫的发生危害面积将超过1 100万hm2,为历年历代最重。到时将有430万亿头幼虫危害,如不防治,将有2.15亿t的植物被吃掉。其中以东北和华北地区受害较重。同时还会波及一些与虫源区相邻、但历史上较少发生草地螟危害的地区。东北地区将会出现发生危害早,本地虫源与外来虫源混合发生,受害十分严重的现象。由于越冬成虫的羽化时期长,蛾蜂多、虫态重叠、作物多次受害的现象将十分突出。最后,本文就如何应对2009年1代幼虫大发生,减少草地螟灾害损失进行了讨论。
- 罗礼智姜玉英黄绍哲杨宝胜
- 关键词:草地螟大发生迁飞越冬幼虫
- 草地螟的滞育及在其种群动态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1年
- 草地螟是一种兼具迁飞和滞育特性的重要农业害虫。滞育是其抵抗低温、安全越冬的唯一对策,因而在其种群动态和发生为害规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阐明草地螟的种群动态和越冬规律,本文就草地螟滞育的诱导和解除、滞育的主要生理特征和机制及其对种群发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草地螟的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谢道松罗礼智
- 关键词:草地螟滞育生理特征种群动态
- 双斑截尾寄蝇卵及幼虫发育过程及形态特征观察
- 2010年
-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为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L.)寄生蝇的优势种之一,是草地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本文首次报道了双斑截尾寄蝇卵期及幼虫期的各个虫龄的形态特征及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双斑截尾寄蝇在以草地螟为寄主时的卵期约为4d,从卵孵化到离体化蛹的整个幼虫期可以分为3个虫龄,1龄虫期为1d左右,体色为白色,体长约为1.27mm;2龄虫期为4d左右,淡黄色,体长约为1.87mm;3龄虫期为2d左右,淡黄色,体长约为5.24mm。
- 和晓波罗礼智潘贤丽
- 关键词:卵期幼虫期草地螟发育历期
- 草地螟成虫对不同光波和光强的趋光性被引量:40
- 2010年
- 通过室内测定昆虫趋性行为,研究了不同波长单色光和白光刺激下草地螟成虫趋光反应及其与光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一定时间暗适应后的草地螟成虫对单色光和白光刺激均具有趋光行为反应,在340605nm波长范围内,其趋光反应率表现为大小较复杂的几个峰,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峰值分别在紫外区360nm和近紫外的400nm区;在试验的光强度范围内,草地螟成虫趋光反应率随单色光和白光光强度的增强而升高;性别、蛾(日)龄对其光谱、光强反应曲线均有一定影响,雌性较雄性的趋光反应率高,初羽化(1日龄)成虫趋光反应较不明显,随着蛾龄的增加,成虫趋光反应率明显升高,10日龄时雌蛾还具有明显的趋光行为。这些数据为草地螟诱虫灯具的研发、推广应用以及诱杀效果的科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 江幸福张总泽罗礼智
- 关键词:草地螟光波光强趋光性
- 伞裙追寄蝇和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的寄生特性被引量:18
- 2008年
- 为认识寄生蝇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的寄生特性,调查了河北康保田间两种寄生蝇——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ani和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对草地螟各龄幼虫的寄生率、寄生部位及着卵量,并通过室内饲养对寄生蝇的存活率与寄主龄期、着卵部位及着卵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寄生蝇在田间主要寄生草地螟5龄幼虫;寄生蝇可在每头寄主幼虫上着1-8粒卵不等,其中以1粒的居多(45.3%),2粒的次之(33.6%),但1头寄主幼虫中仅能羽化出1头寄生蝇;寄生蝇以寄生寄主幼虫头部和胸部较多,腹部较少,并且以寄生侧面居多,背面次之,腹面最少。寄生蝇的存活与寄主幼虫着卵量之间呈相关关系,在着卵量为1粒的寄主幼虫中,寄生蝇的存活率仅为66.7%,在着卵量为2粒及以上的寄主幼虫中,单头幼虫羽化出寄生蝇的比例为100%。
- 李红罗礼智胡毅康爱国
- 关键词:草地螟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