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20043)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王艳秀张彭松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篇道德
  • 2篇形而上学
  • 2篇伦理
  • 1篇道德困境
  • 1篇道德判断
  • 1篇道德判断力
  • 1篇道德形而上
  • 1篇道德形而上学
  • 1篇多德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哲学
  • 1篇正当
  • 1篇正当性危机
  • 1篇中介
  • 1篇生态伦理
  • 1篇实践哲学
  • 1篇判断力
  • 1篇主体间
  • 1篇主体间性
  • 1篇自然概念

机构

  • 3篇黑龙江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作者

  • 5篇王艳秀
  • 1篇张彭松

传媒

  • 2篇重庆广播电视...
  • 2篇伦理学研究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道德与文明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论道德判断力
2012年
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行为主体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可能涉及道德原则的冲突,从而陷入道德困境之中。道德困境的存在意味着伦理学不能为人们的行为制定完备的准则与规范,而需要行为主体培养自身的道德判断力。但是,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经验判断力,还是康德所主张的反思判断力,都不能解决道德困境。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之上的判断力一方面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也不会压制行为者的道德动机,为解决道德困境问题提供可行方案。
王艳秀
关键词:道德困境判断力主体间性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论寻求道德客观性的三种路径
2011年
理性多元论的事实使人类的道德生活陷入困境之中,需要为道德标准确立一个稳固的合理性基础,免除情感主义的危机。根据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不同看法,可以把当代道德哲学家对道德客观性的寻求分为三条路径:共识法、中介法、超越法。三种方法立足于后形而上学视域解决道德困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都忽视了道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其适用界限的概念。
王艳秀
论“正当优先于善”的道德形而上学前提
2014年
现代化的祛魅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导致了正当与善分离以及政治与道德的双重分离,从而使正当性陷入危机之中。康德"正当优先于善、道德优先于政治"的思想从正当的形式条件入手进行正当性证成,奠定了现代政治的基调与方向。罗尔斯拒绝了康德哲学的形而上学前提,从"合理经验主义"出发对康德哲学进行修正,反而流于历史主义或相对主义。因此仍然需要回到对道德形而上学前提的辩证理解中去为"正当优先于善"奠基。
王艳秀
关键词:正当性危机道德形而上学
从自然概念的变迁看环境伦理与生态伦理的差异被引量:2
2012年
在现代性的伦理话语中,表面上将自然与环境作为同一个概念来使用,而实际上暗含着根本性的转折:从自然向环境的重心转移,反映了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并预示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恶化的趋向。由是观之,环境伦理不过就是现代社会伦理的延展,尚未改变保护自然的伦理次序:把原有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加以推广,把生态平衡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价值加以重视,以为就此达到了环境伦理的目的。与此不同,生态伦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最终会对人的社会现实生活产生影响,触及人的根本利益。
张彭松
关键词:环境伦理生态伦理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内在背反及其现代效应——从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看被引量:3
2013年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通过一种经验主义的辩证法讨论实践哲学问题,另一方面,在论述至善作为一种内在的合目的性时又预设了一个形而上学前提,这导致亚里士多德在面对实践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时态度暧昧,陷入一种理论上的自相矛盾。导致这种内在悖谬的理论根源在于亚氏没有明确区分知识论的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形而上学,进而没有区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至善与经验意义的具体个别的善。这种混淆会导致仅具有知识论意义的具体的善的充当形上的善,即具体的善的僭越,同时也会模糊个人的善与社会的善的界限,从而导致美德的恐怖统治。
王艳秀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形而上学
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普特南论客观性
2013年
普特南认为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已经败坏了我们关于伦理推理和有关世界描述的思考,特别是妨碍了我们看清评价与描述是如何缠绕在一起并且相互依赖的。他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建立在事实与价值分离基础上的"客观性",认为客观性之所以可能,关键在于对"客观性"的实用主义解释。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的社会文化背景,无法确定词语的指称,所谓的中性客观陈述是不能成立的。
王艳秀
关键词:客观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