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011022-4)
- 作品数:12 被引量:24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学俊朱英韩明亮辛冠琼谭青龙更多>>
- 相关机构:中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电子电信医药卫生更多>>
- 二丁氨基锌酞菁的合成与性质
- 2013年
- 以4-硝基邻苯二甲腈、二正丁胺、亚氨基二丙酸为原料,合成2(3)-(N,N-二丙酸氨基)-9(10),16(17),23(24)-(N,N-二丁氨基)锌酞菁(FPC)。通过IR谱、UV-Vis谱、元素分析和1H NMR谱表征其结构,比较了产物在TiO2薄膜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的UV-Vis谱。结果证明,所合成的化合物FPC在DMF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不发生集聚现象。FPC的UV-Vis谱发生明显红移,能级与纳米TiO2薄膜匹配,适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
- 张学俊朱白青韩明亮
- 2-(4-咪唑基苯乙烯基)-8-羟基喹啉锌的合成与光致发光特性
- 2011年
-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2-(4-咪唑基苯乙烯基)-8-羟基喹啉配体以及其金属锌配合物,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元素分析(EA)、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等确认了化合物的结构,通过荧光光谱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光致发光性能,最大发射波长为576 nm;热重分析实验也表明了金属锌配合物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 张蕾张学俊张丹
- 关键词:锌配合物光致发光
- 聚偏氟乙烯共混隔膜的制备与性能被引量:1
- 2013年
- 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丙烯腈为单体,合成了聚合物poly(AN-co-PEGDMA),然后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制备了不同poly(AN-co-PEGDMA)含量的PVDF/poly(AN-co-PEGDMA)共混隔膜,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对共混隔膜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poly(AN-co-PEGDMA)含量的增加,PVDF/poly(AN-co-PEGDM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提高,衍射峰的谱峰强度逐渐降低,隔膜的结晶度降低。SEM结果显示,随着poly(AN-co-PEGDMA)含量的增加共混隔膜的孔隙变大,有利于电解液的有效吸收。通过对PVDF/poly(AN-co-PEGDMA)共混隔膜电导率、吸液率的测定,表明在poly(AN-co-PEGDMA)质量分数为30%时,制得的共混隔膜的性能较佳。在此基础上,对共混隔膜构建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稳定窗口、电池容量和循环性能进行测试,其电化学稳定窗口为0~4.7 V(vs Li+/Li),放电电容为1.433~1.151 mAh,可以满足商业使用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王文生盛晓颖张栓芬张学俊
- 关键词:聚偏氟乙烯共混
- 异佛尔酮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 2014年
- 异佛尔酮只有一个可以发生缩合反应的甲基,产物合成简单,容易提纯,具有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和稳定性。综述了异佛尔酮衍生物在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中的研究进展,对部分结构、发光性能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王高蕾和惠朋陈沛杨阳张学俊
- 关键词:发光性能
- 席夫碱锌酞菁的合成及性能被引量:2
- 2014年
- 以4-硝基邻苯二甲腈为主要原料,合成两种席夫碱锌酞菁:2(3),9(10),16(17),23(24)一四(4.苯亚胺苯氧基)锌酞菁(C84H52N12O4Zn)(APc)和2(3)-[(2-甲基-8-羟基喹啉基]母(10),16(17),23(24)一三(4一苯亚胺苯氧基)锌酞菁(C81H50N12O4Zn)(BPc)。通过核磁、红外、紫外、元素分析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浓度在1.499×10-5~2.407×10-5mol/L时,APc有J聚集存在,而BPc在所测浓度范围内不发生聚集;APc和BPc的Q带的最大吸收峰分别在672nm和676nm,与无取代的酞菁锌669nm相比,明显红移。采用循环伏安法对其电化学性质和能级结构进行研究,这两种锌酞菁的LUMO(-5.411eV,-5.384eV)和HOMO(-4.214eV,-4.210eV)与纳米TiO2导带能级匹配。
- 和惠朋张学俊王美玲王高蕾朱英李巧玲
- 关键词:席夫碱锌酞菁紫外可见电化学功能材料
- 染敏料化太阳能电池中TiO_2薄膜的研究进展
- 2012年
- 纳米TiO2薄膜的组成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从微观结构、复合结构、掺杂、表面处理四方面综述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纳米TiO2薄膜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如何通过提高电池中纳米TiO2薄膜对光的吸收、提高电荷的传输效率、降低电荷的复合来优化电池性能。对TiO2薄膜的表面处理,是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 辛冠琼程劲松张拴芬张学俊
- 关键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纳米TIO2薄膜微观结构复合结构表面处理
- Schiff碱平面双核酞菁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以4-硝基邻苯二甲腈、叔丁醇、对苯二甲醛等为原料,合成不对称胺基锌酞菁(2(3)-胺基-9(10),16(17),23(24)-(叔丁氧基)锌酞菁(APC))和一种新型平面双核酞菁(9(10),9'(10'),16(17),16'(17'),23(24),23'(24')-叔丁氧基-2(3),2'(3')-(对苯甲亚胺基)锌酞菁(bi-TPC))。通过FT-IR、UV-Vis、1HNMR、元素分析、循环伏安等手段对APC和biTPC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无取代酞菁相比,APC和bi-TPC Q带的最大吸收峰具有明显红移;能级与纳米Ti O2薄膜匹配,适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
- 朱白青韩明亮邓鹏飞张学俊
- 关键词:酞菁SCHIFF碱双核共轭
- 对称席夫碱锌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以乳酸、对硝基苯甲醛和吡咯为主要原料,硝基苯为溶剂合成meso-四(4-硝基)苯基卟啉化合物,通过浓盐酸和氯化亚锡还原得到对应的氨基卟啉,与锌配位后,在四氢呋喃为溶剂,冰醋酸为催化剂的作用下,与3种醛反应合成3种标题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IR,UV-Vis,荧光,循环伏安法等方法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光谱特征和电化学性能。讨论了不同给电子基团的引入对光谱性能及氧化还原能力的影响。
- 朱英张学俊武晓博
- 关键词:锌卟啉席夫碱电化学
- 合成新型荧光增强型探针用于巯基蛋白质的检测被引量:3
- 2016年
- 基于光致电子转移原理(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Pe T),建立了以5-(4-马来酰亚胺基苯基)-10,15,20-三(4-甲基苯基)卟啉(MPTMPP)为荧光增强型探针,对巯基蛋白质特异性进行检测。以吡咯、对硝基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目标化合物MPTMPP,并通过核磁、IR光谱等对MPTMPP进行表征;探究了MPTMPP作为荧光探针对含有巯基的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特异性检测效果,该探针对BSA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2.0×10^(-8)mol/L,线性方程为ΔF=68.588+36.524[BSA](10^(-8)mol/L),相关系数为0.996 9,检出限为0.037 nmol/L。
- 杨玲廖超强曹杰张学俊
- 关键词:卟啉马来酰亚胺荧光探针荧光增强牛血清白蛋白
- 卟啉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及作用机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为新型卟啉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结合1998-2011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依照分子体系组成或结构的不同,将卟啉类抗肿瘤药物分为结构修饰型卟啉、扩环型卟啉、卟啉-生物分子体系、卟啉-药物分子体系,简述了其研究现状及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用O、S、Se等杂原子替换卟啉中心核上的N原子后的结构修饰型卟啉可增加卟啉的分子亲水性,增强其对红外光的吸收,进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穿透力;扩环型卟啉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和光电性质优势;将肽链、糖基、核苷酸等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与卟啉分子相连得到的卟啉-生物分子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卟啉分子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及穿透性,而且对改善其溶解性、降低其毒副作用也有着积极作用;以卟啉为先导药物,与传统的抗肿瘤药物键合得到的卟啉-药物分子体系有一定的被动靶向抗肿瘤作用,如卟啉-铂体系、卟啉-硼体系、卟啉-蒽醌体系、卟啉-吲哚体系、卟啉-哌嗪体系等都是卟啉介导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向。
- 武晓博谭青龙朱英张学俊
- 关键词:卟啉类抗肿瘤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