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4XNJ023)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1
- 相关作者:陈倩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追寻分裂时代的“好生活”——费希生态哲学视域下的莱辛小说解读被引量:1
- 2017年
- 法国学者吕克·费希在其《新的生态秩序》《什么是好生活》《神话的智慧》等作品里,通过对卢梭、笛卡尔、尼采、福柯、海德格尔等人的分析,结合当下现实,传达了他对"深层生态学"和"生态女性主义"的进一步思考。他的忧虑、追问以及积极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与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一系列创作不谋而合。从费希生态哲学的视角解读,有助于加深对莱辛作品的理解;莱辛对"分裂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也为当代生态哲学提供了鲜活素材。文章通过细读费希和莱辛在生态问题上的共同关切和相近思考,使生态主义学说与当代文本实践互为参照,试图证明在后资本主义时代,越来越多以费希、莱辛等欧美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产阶层反思"什么是好生活"以及追寻分裂时代的"弥合"路径,成为比严峻的生态现实更有效推动当代生态学发展之动因。
- 陈倩
- 关键词:深层生态学生态女性主义生态文学多丽丝.莱辛
- 回到哪个“古希腊”?-西方文学史中的“古典”迷误被引量:1
- 2017年
-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人们阐释经典、梳理文化接受史之时,往往习惯于未加细辨地使用笼统的"古希腊"概念,仿佛后世文本的原型意象、美学观念、叙述模式等均可回溯到一个整一的"希腊传统"。有着强大"古典学"根基的欧美学界尚无法完全避免此种迷误,中国社会对它长期的模糊处理犹甚。文章通过三个具体案例,说明希腊文明的核心价值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母题、观念和学说在每个时代、不同学派之间大相径庭,并非一成不变、高度统一。后世文本对它们也进行了完全不同的美学或伦理"选择",从而形成各自的时代风尚。正本清源,或能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学史和文明接受史。
- 陈倩
- 关键词:古希腊西方文学阐释史接受史
- 被颠覆的隐喻:麻风主题的当代阐释——以希斯洛普的《岛》为核心被引量:1
- 2020年
- 长期以来,麻风病的社会影响及其对应的严酷隔离制度,使之成为一个高度伦理化、政治化和历史化的文本。尽管不少西方文学作品曾涉及麻风主题,却一直未受评论界的重视。受宗教阐释学的影响,传统西方文学中麻风病人的形象基本是负面的,成为"不洁"、异类或罪恶的象征。当代英国作家希斯洛普的《岛》却有意颠覆几千年来的麻风隐喻,其以独特方式解构了健康与疾病、理性与非理性、"罪"与"赎"、"自我"与"他者"等一系列二元关系。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此作的反讽手法及批判现实意识,而忽略了它对麻风隐喻义的深刻文化探讨。文章以此为例,试从宗教渊源、社会学和伦理学等角度,考察当代文学中"疾病"寓义的变迁及由此引伸出的对于"身体"、"他性"、"现代性"等问题不同于传统之反思。透过"麻风"主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西方文学的价值转向和人文关切。
- 陈倩
- 关键词:麻风隐喻身体《岛》
- 美国学者罗伯特·白英的中国观被引量:3
- 2014年
- 英裔美籍作家、汉学家罗伯特·白英,二战时来到中国。他一生编撰著述一百多部,其中三分之二与中国有关。这些著作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世界通往东方的重要窗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英的作品在海内外很少被提及,国内也是近两年才有文章专论他对中国现代新诗的翻译。本文结合白英在中国的经历,探讨白英的创作、翻译和学术研究,展现这一跨文化交流案例,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二战前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及其对中外文化互释的影响。
- 陈倩
- 关键词:中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