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ZS002)
- 作品数:6 被引量:88H指数:2
- 相关作者:黄凤春胡刚萧圣中许道胜更多>>
- 相关机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 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兼论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被引量:78
- 2014年
- "南公"见于大盂鼎、南公有司鼎和南宫乎钟等铜器铭文,学界一般认为"南公"之"南"应是"南宫"的省称。根据《左传》及《白虎通》引《诗传》而知,南公有可能就是周武王十兄弟中最小的聃季载,"聃"与"南"为通假字。称南公应是原居于周宫中的南宫,又封于南土的采邑而得名。叶家山M111中再次出土了一件"犺乍剌(烈)考南公宝尊彝"的铜簋。"南公"铭文在南土的再次发现,对探讨其族属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字依据。从铭文可知,"南公"为曾侯犺的父辈。结合大盂鼎铭文并综合年代分析,曾侯犺与盂可能为叔侄关系。如此则叶家山所发现的西周早期曾国应为姬姓。
- 黄凤春胡刚
- 关键词:西周金文姬姓
- 读曾侯乙墓简册札记(续)
- 2018年
- 借助红外线扫描影像识读曾侯乙墓简册文字,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又作了一些札记,分条写出。主要内容是对简册文字的再识读,具体包括:新识出一些文字;对误释文字加以校正;对原不能确定的释文补字做出判断;对残存简文笔画进行推定。此外,指出简文存在后补字、二字挤占一字地位等书写现象。本基础工作对准确识读、利用曾侯乙墓简册,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 许道胜
- 关键词:释文校补
- 关于曾国的政治中心及其变迁问题被引量:11
- 2018年
- 曾国是一个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古国,通过若干金文和传世文献的对比发现其应是历史文献中的随国。结合曾国青铜器的主要出土地点、居址发掘资料和考古调查资料,可发现其初封的疆域并不大,与古鄂国并存于随州。随着鄂国的灭亡,其疆域逐步扩大,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曾国的畛域达到顶峰并一度成为汉东之大国。现有考古发掘及文物调查资料证明,曾国的政治中心应经历了四次变迁,时间分别为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至晚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早期至战国时期。除西周中期至晚期不明外,其余政治中心都在随州境内,整体呈由东北向西南迁徙的趋势,其中金文所见的曾国都城"西阳"应在今随州市。通过对已掘侯墓葬制、出土器物、金文材料和传世文献进行分析,京山苏家垄和枣阳郭家庙均不是曾国的政治中心,而可能是同一曾侯不同之子的封地。此外,对于将建立起曾国陶器完整的年代学标尺以及曾楚两国在汉东的博弈进退纳入到曾国政治中心的研究视野中来,也是值得学界进一步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 黄凤春
- 关键词:疆域政治中心
- 江陵天星观遣策简选注七则
- 2012年
- 一、疋字辞例:疋■;疋占;疋■(席)(第175页)①疋字见于仰天湖简15:"……一■(舊)智(鞮)縷(屨),皆又(有)■(苴)疋縷(屨)。……"朱德熙、裘锡圭《战国文字研究(六种)》读为"疏"。引《仪礼·丧服》传:"疏屦者,■蒯之菲也。"②我们以为,天星观简的"疋"也当读为"疏"。■(占)疑即"毡"(亦作"氊"),《周礼·天官·掌皮》:"共其毳毛为氊,以待邦事。"毡为羊毛制品,席为竹苇制品。
- 萧圣中
- 关键词:《仪礼·丧服》羊毛制品
- 关于汉阳纱帽山商代尊铭的释读问题
- 2012年
- 正1965年,在湖北汉阳东城垸纱帽山遗址附近采集到1件铜尊。尊作圆筒形、喇叭口,腹略鼓、高圈足、器身自上而下饰4条侈出口沿的扉棱,器表饰三层花纹,云雷纹衬地、颈饰蕉叶纹、其下作回首夔龙纹,腹部及圈足饰兽面纹。圈足上部有2个对称的不透空的十字形镂孔。尊通高37.1、口径26.4厘米。
- 黄凤春
- 关键词:甲骨文释读金文兽面纹铭文
- 曾侯乙编钟文化源流新识
- 2022年
- 《曾侯乙编钟》一书的前言有如下的话:“全面再认识曾侯乙编钟……全面梳理现有成果,力图填补尚未涉及的空白领域……”[1]此书收入笔者的长篇论文《曾侯乙编钟的考古学意义》,文内对春秋中期以降至战国时期楚文化区和中原地区分属楚系和晋系的编钟展开探讨(其他齐系、秦系从略),并列出楚、晋两系编钟从西周至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序列表和各文化区发展交流示意图[2]。由于近年来又新出许多编钟,这一年代序列表有待补充。例如2012年新出土的西周早、中期有楚季铭文的12件甬钟乃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3].
- 刘彬徽
- 关键词: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文化源流文化区春秋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