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2009)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2
相关作者:杜跃华秦朴邓锋高翔周洁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多态
  • 1篇多态现象
  • 1篇牙根
  • 1篇牙根吸收
  • 1篇牙周
  • 1篇牙周炎
  • 1篇遗传易感
  • 1篇遗传易感性
  • 1篇易感
  • 1篇易感性
  • 1篇正畸
  • 1篇正畸学
  • 1篇正畸治疗
  • 1篇植入
  • 1篇双尖牙
  • 1篇前磨牙
  • 1篇种植体
  • 1篇锥形束CT
  • 1篇微螺钉种植体
  • 1篇细胞

机构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秦朴
  • 2篇杜跃华
  • 1篇刘珣
  • 1篇王睿
  • 1篇宋锦璘
  • 1篇胡露露
  • 1篇周洁
  • 1篇李晓霞
  • 1篇高翔
  • 1篇邓锋
  • 1篇邓嘉姝
  • 1篇岳世超

传媒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年份

  • 3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白细胞介素-1B-51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B-511(IL-1B-51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收集关于IL-1B-511基因多态性与CP易感性相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11年10月。纳入文章均为病例对照试验,要求研究方法相似,必须包括研究目的、设计、具体统计方法 ,其研究结果均可提供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或可以换算成OR值及95%CI的基础数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采用基于非随机对照研究的评价量表进行质量评价,Meta分析IL-1B-511基因型的分布采用RevMan 5.1.2软件。合并效应采用ORs和95%CIs进行评价。发表偏倚通过绘制漏斗图直观判断。敏感性分析依次排除单个文献后重新进行Meta分析,估计综合效应大小。结果共10项研究纳入Meta分析,涉及病例组938名和对照组947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IL-1B-511基因多态性与CP相关性而言,等位基因遗传模型基因型C等位基因与T等位基因(OR=0.98,95%CI为0.78~1.24,P=0.87)、加性遗传模型基因型C/C与T/T(OR=1.10,95%CI为0.70~1.71,P=0.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显性遗传模型基因型C/T+C/C与T/T(OR=1.10,95%CI为0.89~1.35,P=0.39)、隐性遗传模型基因型C/C与C/T+T/T(OR=1.13,95%CI为0.91~1.39,P=0.2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基于人种的亚组分析显示IL-1B-511基因多态性与白种人CP易感性相关,而没有证据显示与亚洲人种相关;基于目前研究结果,IL-1B-51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CP的易感性无关,但与白种人CP易感性相关联。结论 IL-1B-511基因多态性与CP联系可能存在地域性和种族性差异,IL-1B-511基因多态性作为欧美白种人CP易感性的影响因素较为明显。
李晓霞杜跃华邓嘉姝秦朴岳世超王睿
关键词:牙周炎疾病遗传易感性白细胞介素1META分析
正畸治疗中拔牙与前磨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拔牙矫治对前磨牙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接受固定直丝弓矫治的患者,根据是否拔除第二前磨牙分为非拔牙组和拔牙组,测量治疗前后曲面断层片中第一前磨牙的冠根比(牙冠长度与牙根长度之比),通过冠根比的变化,分析拔牙矫治对前磨牙牙根长度的影响。结果 (1)非拔牙组第一前磨牙治疗前后平均冠根比之差上颌为0.033 9±0.023 5,下颌为0.032 8±0.021 7;(2)拔牙组第一前磨牙治疗前后平均冠根比之差上颌为0.049 7±0.019 1,下颌为0.048 0±0.023 5;(3)非拔牙组治疗前后冠根比之差与拔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畸治疗中拔牙矫治会加重前磨牙牙根吸收的程度。
刘珣杜跃华秦朴
关键词:牙根吸收拔牙双尖牙
锥形束CT对微螺钉植入后牙安全区域的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上下颌后牙区不同高度牙槽骨近远中向及颊舌(腭)向的骨量,分析微螺钉种植体植入的安全区域。方法选取30例CBCT扫描的成人影像资料为研究对象,对颌骨进行扫描重建,从第一前磨牙远中开始向后,在每个牙根间区域(包括上颌结节)距离牙槽嵴顶2、4、6、8、10 mm处,分别测量颊舌(腭)向宽度和近远中宽度。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法比较。结果1)上颌后牙区近远中骨量在同一高度不同位置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近远中骨量位于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腭侧根间;颊腭向骨量在不同位置、高度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颊腭向骨量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2)下颌后牙区近远中骨量在不同位置、高度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颊舌向骨量在同一位置不同高度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近远中骨量和最大颊舌向骨量均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结论经CBCT获取了上下颌骨后牙段植入微螺钉种植体的安全区域,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胡露露宋锦璘邓锋高翔周洁
关键词:微螺钉种植体锥形束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