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科技项目
- 作品数:42 被引量:453H指数:12
- 相关作者:吕树铮葛长江苑飞刘晓红周玲更多>>
- 相关机构: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药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疗效评价及免疫干预的研究被引量:25
- 2014年
- 目的从多角度探讨中药治疗EB病毒感染的疗效,为EB病毒感染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81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及对照组35例,中药组采用中药汤剂口服,西药组采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及匹多莫德口服,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后随访至12周。治疗前后及随访4、12周观察发热、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临床情况,及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EB病毒抗体,病毒DNA载量,T细胞亚类、免疫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1)治疗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9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淋巴结和肝肿大消退,异常淋巴细胞消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及随访4、12周时,两组末梢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例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免疫球蛋白IgA和IgM表达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P<0.01)。治疗后及随访4、12周时,治疗组中IgG亦明显下降(P<0.05,P<0.01),而对照组中IgG仅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治疗组AST、ALT及对照组AST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4、12周异常淋巴细胞阳性例数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及随访4、12周时,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CD3+、CD8+均明显下降,CD4+、CD4/CD8及B细胞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K细胞治疗后及随访4、12周时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及随访4、12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EB病毒DNA及EB病毒CA-IgM转阴例数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随访4周时EB病毒DNA转阴例数及治疗后EB病毒CA-IgM转阴例数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EB病毒感染�
- 甄小芳幺远秦丽娜陈芳
- 关键词:EB病毒中药免疫干预
- 穿心莲提取物和阿昔洛韦对EB病毒抗原表达抑制作用的对比实验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观察穿心莲提取物(炎琥宁)和阿昔洛韦(aciclovir)对EB病毒抗原表达有无抑制作用,并比较两者对EB病毒的作用强弱。方法免疫酶法测定炎琥宁及阿昔洛韦对Raji细胞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的表达,分别计算出两者的阻断率(IR)。结果炎琥宁在无毒的浓度下,对Raji细胞EB病毒EA抗原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阿昔洛韦在无毒的浓度下,对EB病毒EA抗原表达也有抑制作用。结论炎琥宁抑制EB病毒抗原的表达,其作用较阿昔洛韦为强。
- 刘晓红叶树清周玲李黎张忠浩刘力戈杨春霞郑杨王新佳詹少彬王绮
- 关键词:EB病毒抗原表达阻断
- 基质交感分子1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 观察基质交感分子1(STIM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的改变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7~8周龄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45只为模型组及野生型C57BL/6J小鼠45只为对照组,高脂饲喂至20、27和33周后,取主动脉进行HE和Masson染色,计算斑块面积占管腔面积百分比和胶原成分占斑块面积百分比;油红O染色分析斑块脂质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STIM1百分比,Western blot定量分析STIM1在易损斑块形成过程中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20、27和33周龄小鼠比较,模型组STIM1相对表达量(0.2352±0.0165)vs(0.1435±0.0262)、(0.2985±0.0241)vs(0.1226±0.0270)和(0.3552±0.0340)vs(0.1385±0.0156)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其周龄增加,STIM1表达明显升高;STIM1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与校正斑块面积呈正相关(r=0.754,P〈0.01),与校正胶原面积呈负相关(r=-0.783,P〈0.01)。结论STIM1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过程,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田晋帆葛长江吕树铮苑飞
- 关键词:载脂蛋白E类动脉粥样硬化钙通道
- 三步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观察
- 目的:观察三步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随机将120例首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60例患者。针刺组予三步针法治疗6个月,同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随访6个...
- 程艳红卢学远于晓刚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 文献传递
- 热毒净及阿昔洛韦对EB病毒抗原表达抑制作用的对比实验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观察热毒净及阿昔洛韦对EB病毒抗原表达有无抑制作用,并比较两者对EB病毒的作用强弱。[方法]免疫酶法测定热毒净及阿昔洛韦对Raji细胞早期抗原(EA)的表达,分别计算出两者的阻断率(IR)。[结果]热毒净在无毒的浓度下,对Raji细胞EB病毒EA抗原表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阿昔洛韦在实验的浓度下,对EB病毒EA抗原表达也有抑制作用。[结论]热毒净与阿昔洛韦比较能较强抑制EB病毒抗原的表达。
- 刘晓红叶树清周玲张忠浩刘力戈杨春霞郑杨王新佳王绮
- 关键词:热毒净EB病毒抗原表达阻断
- 按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按动疗法和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分别采用按动治疗和电针治疗1个月。采用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分别在治疗2周和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和4周时2组的总体症状、疼痛、僵硬和日常功能活动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按动治疗组的各项积分均低于电针治疗组(P<0.05或P<0.01);按动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9%)优于电针治疗组(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按动疗法和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且按动疗法优于电针治疗。
- 任蒙强赵百孝朱文莲孙慧民孙殷邹海鹏杨胜亚
-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电针治疗
- 热毒净在体外对EB病毒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被引量:5
- 2007年
- 刘晓红叶树清张忠浩刘力戈杨春霞郑杨王新佳詹少兵王琦周玲
- 关键词:EB病毒感染热毒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体外RAJI细胞
- 基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寒热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8
- 2013年
- 目的总结阎小萍教授采用寒热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归纳阎小萍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规律,形成肾虚督寒证和肾虚湿热证证候标准,将242例AS患者分两组,分别以补肾强督祛寒汤和补肾强督清化汤治疗4周,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肾虚督寒证组和肾虚湿热证组腰骶脊背疼痛等症状、枕墙距等体征、脊柱痛等评价指标、血沉等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达到ASAS(the Assessment in Spondylo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ASAS)20、50、70标准者分别为64.05%、29.75%、14.04%;达到BASDAI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50者45.04%;中医疗效评估临床缓解23.97%,显效50.41%,总有效率达91.73%;寒热证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评价:出现恶心呕吐1例,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大便偏稀6例,皮疹1例。结论阎小萍教授寒热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明确,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陶庆文徐愿孔维萍王建明阎小萍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 Orai1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Orai1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方法选取7~8周龄雄性Apo E-/-小鼠及野生型C57BL/6J小鼠,高脂饲喂20、27和33周后,在各个时点处死动物。取主动脉制备连续切片,HE、Masson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定斑块面积占管腔面积百分比,及胶原成分占斑块面积百分比;油红O染色分析斑块中脂质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Orai1的百分比;Western Blot定量分析Orai1在易损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动态表达。结果与同周龄C57BL/6J小鼠相比,Apo E-/-小鼠主动脉Orai1表达增高,且随着其周龄增加,Orai1在Apo E-/-小鼠主动脉的表达动态升高(P<0.05)。结论 Orai1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过程,在其形成过程中其表达上调。
- 田晋帆葛长江吕树铮苑飞赵康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
- 生肌三法分类创面免疫荧光四重染色病理学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应用免疫荧光四重染色技术,研究生肌三法分类糖尿病伴足部慢性创面中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病理学特点。方法以截除肢体近端皮肤组织为正常组,选取DFCUs患者按生肌三法局部辨证方法分为湿热证、血瘀证、阳虚证3组。采集各组创面组织标本,进行MASSON染色、免疫荧光四重染色,比较真皮浅层αSMA+、CD68+、CD34+细胞及其与PCNA+双阳性细胞数量的比较。结果真皮浅层胶原纤维依据正常组、湿热证组、血瘀证组、阳虚证组的顺序,其形态从饱满至瘦小,排列从规则至散乱。阳性细胞中,湿热证组CD68+细胞最高,血瘀证组αSMA+细胞、CD34+细胞最高;双阳性细胞中,湿热证组CD68+/PCNA+细胞、αSMA+/PCNA+细胞最高,血瘀证组CD34+/PCNA+细胞最高。结论糖尿病伴足部慢性创面存在慢性炎症、循环瘀滞、细胞数量和功能下降等三个不同病理状态,依据创面主要矛盾对证治疗,体现中医辨证治疗的优点。
- 王广宇王雨王雷永徐旭英
- 关键词:慢性创面病理学